本次校友圆桌,我们邀请到的两位校友,一位是《中医临证课》八期的抒曼,她曾在美国自然美食学院(Natural Gourmet Institute)专业学习过烹饪,在大理开过餐厅,如今是香港中文大学的人类学博士生,也是在小红书拥有5万粉丝的美食博主;
另一位是《中医临证课》六期的佚名,他曾是一名日语教师,离职后,某天出门散心时路过了一家德国面包店,心有所动,于是从一名小白学徒开始,一路成长为职业的西点烘焙师。
本期节目,与两位校友一起,我们从烹饪、中医、人类学等不同角度聊了聊,关于吃吃喝喝的那些事儿。🍜
2:10 什么是饮食人类学?
6:35 硕士毕业后,我逃到美国去学厨
11:23 我在一家午夜上班的德国面包房做学徒
23:52 吃素七年后,我又开始重新吃肉了
30:46 吃素是因为觉得适合我,而不是因为某种主义
42:10 是否吃得健康,烹饪方式也很重要
48:09 韩国男友问我:国内超市的油为何总是一大桶?
52:40 中国人总是会问医生,要注意吃点什么?
1:03:03 中医课开始前,老师让我们先运动和听音乐
1:16:22 学中医,让我变得不拧巴
1:21:46 我们可以不把社会的期待当作人生的目标
本期节目中聊到的“发酵类”食物🥗
制作西点的佚名🍮
@佚名:
在学完《中医临证课》之后,我觉得跟着自己身体的感觉走,这个相对来说是最安全的。当然这是一个轴心,然后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为自身做辅助。比如说,你可以借助现代营养学的框架,也可以借助其他工具。
除了这个部分以外,我感觉很重要的是一个烹饪方式。即便选择的是同样的食材,但是不同的烹饪方式,最后带来的结果,或者说是食物所具备的那种能量区别还是挺大的。这就像我们中药里面讲的「炮制」,它在这个食材原有的属性上会有一个加持,把它的某一个属性放大,或者是把原本不足的属性加强。
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我认为更适合的烹饪方式还是蒸煮。特别是适合蒸煮的食材,比如说一些蔬菜,蒸一下的话很容易就熟了。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蔬菜中水溶性、油溶性的这个物质也都会残留在托盘里,再进一步去调味就很好。
但是,蒸煮唯一的缺憾就是在风味上,它会缺少了美拉德反应带来的这种香气。想要弥补这一方面的话,就可以考虑用半炒半煮的方式。
@抒曼:
我觉得刚才说到“油”的这点很有意思。
我男朋友是韩国人,某一次我们一块儿去逛超市,他发现香港超市的食用油都是很大一桶,在内地也是一样的,基本就是一桶10升或者5升,然后他就很震惊,因为韩国的食用油大多是一小瓶一小瓶地卖。
韩国人用食用油,大多是用来拌煮好的食物,特别是喜欢用紫苏籽油或者是芝麻油这类有特殊香气的油,单纯为了提香,而不是一个受热的媒介。我们炒菜的话,油主要就是一个加热的媒介,所以大家用量是完全不一样的。刚刚提到的这一点,让我想起了这个故事,也是烹饪方式对摄入的影响。
还有一点,我们会发现,其实市面上有太多一阵一阵兴起的饮食潮流,在国外,有一段时间很流行那种高蛋白、高脂肪,不吃碳水的饮食,说是对减肥很有效。在国内,有一段时间大家就流行吃绿豆,或者其他单个食材,但这背后真正应该改变的,是自己的饮食方式。
我之前读了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迈克尔·波伦的《Food Rules》,他在书中总结出的三个小点非常适用我。
第一,吃天然的食物。那位作家有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如果这份食物的配料表中有某个配料,你的奶奶读不出来,那这个东西就不要吃了。
第二,是以植物为主。我们不需要说要成为素食者,但是在你的食物的整个过程当中,以谷物、天然的蔬菜、豆类、坚果、菌菇这些占主要。然后吃少量的肉类,这个相对而言对大部分人都是比较合适的一种摄入方式。
第三,不要吃太多。现代人吃的许多食物,本身可能就有污浊之气。加上很多时候,我们吃太多了,就容易瘀滞。这个对我们整体的身心健康也有很大影响。
所以总结一下,我觉得就是,吃天然的食物,植物为主,不要吃太多,这样就可以了。
@槿川:
刚才听你们说完,我想到一个很经典的笑话,也是一个真实的事情。
我有一个朋友医生,他在英国工作和生活了挺长时间。后来有段时间,他就回国内行医与教学。有次聊天时,他说,在中国只要他看完病,病人都会问一个问题。
“大夫,我应该注意吃点啥?”
这个场景我们想到了往往都会心一笑,因为就很生活化。一方面,说明我们中国有非常丰富的饮食文化,有这种透过饮食调理身体的习惯。但另一方面,我们好像也吃得太多了,总是想还要再吃点什么……
那个医生朋友说,在英国的时候,比较多的病人其实会问他另外一个问题:
“大夫,我应该做些什么运动?”
既然我们都聊到这了,不如继续往下聊一聊,相信还有许多是大家感兴趣的。
比如:
● 学中医,对你们有一些什么比较明显的帮助吗?
......
- END -
校友圆桌FM·第六期 | 30岁对话60岁:两代学中医的妈妈和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