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昭宇 | 传统中医与日本汉方,是彼此的一面镜子

健康   健康   2024-09-03 12:20   四川  

🌲☀️

动静自在读书会·第十一季,我们特别策划了「中医在海外」系列讲座,分别邀请了四位来自比利时、法国、日本的中医前行者,分享他们认识中医、学习中医、运用中医的故事。

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希望呈现的图景是:

在中国之外,还有一些中医学习者、实践者,他们因不同的人生际遇接触到中医,此后又用了几十年时间,扎扎实实地走在这条长路上,并将在这条路上的所学分享、传递出去。

8月1日,系列讲座的最后一场,我们将视野从欧洲拉回亚洲,邀请了在日本研习中医逾20年的昭宇教授。戴教授是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内科学教学主任。

1500年前,中医学通过朝鲜半岛传至日本。日本汉方医学与中医同源异流,两者不尽相同:他们使用的处方药量更少、针灸用针也更短更细、临床诊断独重腹诊,还总结了更具实用性的口诀汉方......

戴昭宇教授留日20多年来,一直将中日两国传统医学的比较作为研究方向。通过他的分享,能让我们更客观地认识日本汉方医学与中医学,或许也会为我们认识与理解中医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以下是本次讲座的文稿。全文约6100字,预计阅读时间为30分钟。回听完整版讲座请至文末点击“阅读原文”



戴昭宇


大家好,我是戴昭宇,目前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工作,非常荣幸能和大家一起交流。

我在日本连续生活工作了20多年,从事中医学的临床教学,一直将中日两国传统医学的比较研究作为研究方向,最近不断往返于日本香港大陆之间。

我的祖籍是山东省泰安市,母亲的家族在当地一直以治疗麻风病见长,我是家族第五代传人。1980年,即高考恢复的第四年。当时有一句非常流行的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我偏偏喜欢文史类内容,比较了理工科院校的各类专业,实在提不起兴趣。

权衡之下,决定报考北京中医药大学,也算延续家族事业,正式走上了中医学道路。

5年后,我又考入同校中医内科专业硕士,跟随中国工程院董建华院士学习脾胃病,经历了三年学位课程训练与研究。后又经郑金生等教授指导,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董建华院士

我在北中医除了学习中医学相关技能以外,还要学习西医的所有知识,包括内窥镜也就是肠镜检查手段。

日本当时对于消化系统类疾病的诊断领先于国际,我想去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便198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去日本留学。

到了日本才发现,他们国内没有中医学院校,也不承认中医师资格。我在北中医的学历一时很难找到对口的专业。


80年代中期,国内逐渐兴起了临床心理学。1986年,导师董建华医生出版了一本《实用中医心理学》,也是这本著作,让我和师兄们对临床心理学逐渐有了了解,并对中医心身医疗产生了关注和追求。

我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接触过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发现无论是胃肠病还是肝胆病,大多和精神情绪、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果单纯从现代医学的解剖结构,或是脏器分类系统来论治,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这也是我们传统中医所强调的,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例如,中医对于脾胃病也可能会考虑从肝胆论治。

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而言,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而言,它主持疏泄,对诸内的功能具有调整作用

不仅同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关,还调节着气血津液的循行,也影响着我们的情志和情绪。因此从肝胆论治各种心身病变,以及调节我们的心理、精神状态,也是中医历来重视的。

我刚到日本的前一年半,在语言学校进修日语,后两年就在日本国立千叶大学学习临床心理学。这个过程中,与日本唯一一家中医学专业出版社山本胜司先生相

家出版社从1980年刊至今发行有日文版的《中医临床》期刊,是日本中医学界广为人知的中医学专业杂志。

山本胜司先生邀请我到他的出版社工作,因此我在之后的十多年间,还担任中医学专业编辑记者。杂志出版访日中两国的医学执笔撰稿或翻译,并追踪中日两国中医学的相关进展,生活充实且繁忙。

《日本汉方医学与中医学——江户医案纵横谈》戴昭宇教授译著

虽然我在日本没有医师资格,不能行医。但如果作为日本医疗机构的顾问或研修生,就可以和日本医师共同接诊。所以我在日本近20年时间,以医师顾问身份,曾在不同医疗机构分别参与过内科、儿科、精神科、妇科、皮肤科的临床治疗。这大大拓宽了我的眼界,随着临床技能的不断提高,我也收获了许多新的快乐。

世界各地都有自己本土的医学,中医传到日本之前,日本也有当地流传的民间医学,其中还包括一些宗教流派的医术。我们常说“巫医不分家”,医术的发展往往与宗教活动相关。

1500年前,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汉传佛教又经由朝鲜半岛传到日本,中医学也在这个时期进入日本。公元七世纪,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日本了学中国文化,先后向隋朝和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有资格成为遣隋使或遣唐使的日本人,都是当时的僧侣。

当时在中日海上渡船漂流是非常危险的,日本人经历千辛万苦,才能来到中国,许多人壮志未酬,就牺牲在海上了。大量日本僧侣来到中国学习佛法,并对中国文化各领域的知识加以积极吸收,其中就包括了我们中医学的内容。

有件值得一提的故事:日本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醫心方》,作者丹波康赖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

随着汉王朝覆灭,你方唱罢我登场,后来人追杀前王族的子孙,许多人都要逃难。刘氏后裔中的一枝当时逃到了日本,入籍日本后,被赐姓“丹波”。丹波康赖随着医学技艺的不断提升,官府授称为“针博士”(专门负责针灸治疗的高级医师)

他根据日本皇室搜集到的200多种中医相关文献,整理出了《醫心方》。日本方医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文献及理集合了从先秦到隋唐时期,在中国已经失传了的中医文献。丹波康赖为我们中医药文献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很多近现代的中医典籍,都是根据《醫心方》里的内容辑佚复原而成。

千百年来,日本长期处于模仿吸收阶段,对于中医学的继承也是如此。他们仿照传统中医的理论特点,加以临床验证。直到江户时期(1603年-1867年),西洋医学从荷兰传入日本,为了跟中国医学相区分,才有了“汉方医学”这个词,专指来源于中国的医学体系。

随着汉方医学的独立发展,日本也分化出一些与中医学不同的特色和流派。

比如,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注重了我们中医学所强调的三因制宜”原则,即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

所谓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太阳和月亮,但毕竟生活的地域不同,日本借鉴吸收中医理论的同时,也在随俗为变,加以改良创新,逐步形成有别于中医学的诊疗特点。

改良一:药量不同

日本汉方使用的处方药量,往往是传统中医常用量的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

其中一个原因,因为日本85%以上的中药原料都是从中国船运到日本,成本很高,如果完全按照传统中医的用量,很多日本人是吃不起的。而且中国人用药讲究加工炮制,比如甘草要把中间的节去掉,日本人是舍不得去掉的,他们对中药格外珍惜,因为一旦去节,可用的药量又减少了。

另一个原因,跟日本人的体质有关,这点我也深有体会。他们对中药很敏感,少许药量就能起效。也可能是因为中国人一生服用中药的机会比较多,对中药有一定的耐受性。

关于药量的不同,还有许多其他因素,比如水质。中国的水质主要是硬水,其中含有矿物质,杂质也比较多。而日本所用的水是软水,杂质很少,煎药时的有效成分溶出度就会比较高。

改良二:毫针更短更细

中国传统针灸往往以得气作为判断疗效的重要指标,就患者而言局部有气感,或有酸麻胀重等感觉,所以常常运用提插捻转的强刺激手法。而日本针灸用针往往非常细,且比较短,大都是用相对柔和的手法,往往不求得气。

早在两百多年前,日本的盲人针灸师开发了管针(用金属或塑料制成的小圆管,将毫针置于管内,管身略短于毫针。使用时左手将管按在穴位上,右手弹击管腔上方露出的针尾,便于他们将很细的毫针刺入皮肤)。日本最粗的毫针相当于我们国内最细的毫针。

改良三:诊断独重腹诊

提到日本汉方医学,不得不提的就是腹诊。

传统中医学诊断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切诊一般指脉诊,医生通过摸脉来对患者的精神状态加以体察,然后做出判断,而日本汉方的古方派诊断往往只看腹部的状态:通过感受腹部肌力的强弱,和按压不同部位时肌肉的紧张程度,决定最终的临床用药。

腹诊作为一种有效的诊疗手段,在《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中都有相关记载,但国内临床应用的并不多。日本将腹诊继承和发扬起来,它是日本汉方医学在诊断方面独具特色的部分。

在中日两国之间,对“证”的理解和应用存在显著差异。传统中医“辨证论治”和日本汉方“方证相对”中的“证”,说的是一个字,却代表不同的概念。

在汉方医学界,特别是日本古方派(汉方医学里的一个流派)。吉益东洞在《方极》中首次提出“方证相对”的概念,但这个“证”指的是“腹证”,也就是手指按压患者腹部,所得出的诊断结论。

“方证相对”的诊疗思路和方法,可以说寓含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不过,原文强调:“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所谓“知犯何逆”,是要搞清患者由于什么原因或机理,导致目前的症状或状态。亦即在把握患者病因病理的基础上,才好展开有的放矢的“随证治之”

而日本汉方忽略了“知犯何逆”,他们不去追求病因病机,只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只重视患者的腹壁反应状态。

比如胸胁苦满,从中医学角度理解,指苦于胸胁胀满、堵闷的症状,或以胸胁堵闷、胀满为苦,它是一种患者的自觉症状。而在日本汉方,尤其是吉益东洞的古方派占据日本汉方界主流地位以后,他们认为胸胁苦满是一种他觉的体征,不在于患者自身感受,只取决于医生手指按压患者胸胁时,是否有明显的抵触感。如果指下有感觉,无论患者自身有无症状,医生都认为他是胸胁苦满。

可见以古方派为代表的日本汉方独重腹诊,以腹证来取代中医辩证论治之证,这样的诊断治疗思路,也使日本汉方和中医学形成了巨大差异。

对日本人而言,研读中文著作,接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本身就不容易。要想培养自己的门生,让学术成果得以传承,其难度更大。

中医学强调“学术并重”,而日本汉方非常重视实用性,往往“重术轻学”。他们并不擅长抽象思维。想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四诊归纳具体症状,再推理、概括为某某证,对一般的日本人来说难度太大了。

因此后世派(汉方医学流派)的第三、四代弟子,把辨证论治逐渐归结为从经验出发。他们不再强调各种理论,只针对临床效果,患者有什么临床表现,就选用什么方剂,这也是日本口诀汉方的由来。通过“口诀”这样简单的语言提示,更利于日本汉方的传播与教学。

在“方证相对”诊疗模式的主导下,他们的临床经验积累通常以方剂为单位,而且临床应用时对原方尽量不做加减,方与证之间就相当于一把钥匙对应一把锁。

即使到了现代,日本人还在不断创造新的口诀。比如“凡见患者便秘,排出兔粪样粪便,就选用六君子汤”。

如果按照中医学的诊断思路进行辨证,便秘患者往往是因为胃肠蠕动无力,不能排出成形粪便。首先要辨明患者是脾胃气虚证,然后再考虑使用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增加胃肠蠕动力,从而调整改善便秘。

日本人简化了辨证过程,直接用口诀的方式记忆,也使他们探索出了许多独特的临床经验。比如五苓散(茯苓、泽泻、猪苓、肉桂、炒白术),中医认为它是一张温阳化气的方剂,既能发散风寒,又能健脾利水。常用于伤寒表不解、阳气不振、水湿内停的病证。

而日本近现代的临床研究发现,五苓散针对气压低、阴天下雨时会出现头痛的患者效果非常好。所以他们的经验口诀就是“在阴天下雨时头痛的患者,可选用五苓散来治疗。”这就是所谓的口诀汉方。

虽然日本汉方重术轻学,但他们也积累了很多这样独特的临床经验。古方派的现代代表人物大塚敬节,说口诀汉方是中国中医学在日本的简化版。但我们阅读《伤寒论》会发现,原文也是某些症状对应某某处方,所以口诀汉方并非完全由日本独创。

民国以来,许多中国学者非常关注日本汉方的研究,用以弥补传统中医研究的不足。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写道: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医疗的目的就是治病救人,虽然日本汉方起源于中国,我们也要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医学进步。


关于日本人为何长寿,有多方面复杂因素,并不是简单通过某种饮食或运动,就能达到的。有研究数据表明,除了医疗条件、遗传等客观因素外,最重要的还是生活习惯,它在决定长寿的因素占比中高达60%。

日本从本世纪初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做“生活习惯病”,指由于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疾病,是影响我们寿命最主要的病因。

比如运动不足,或者营养偏颇(肉类、糖类摄取过多)。也包括精神心理方面的不良习惯,比如生闷气、焦躁等。可能会引发一些心脑血管病、肿瘤或代谢综合征,像我们说的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还有高尿酸血症、肥胖症等。用中国话说就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威胁人类长寿最重要的疾病群”。

这些年日本政府通过大量的养生科普、宣传,每年为40岁以上社会人群安排免费体检,50岁以上人群一年两次体检。体检车会直接开到你的单位,体检以后还会给你建档案。

如果某项指标异常,比如高血压、高血糖,或者偏于肥胖了,会有工作人员跟你沟通,从饮食、运动上跟你讨论改善措施,并定期跟踪看你是否在努力改进。

日本政府也会结合中医“治未病”的养生理论,倡导群众在预防上多花一块钱,今后在治疗上就能少花十块钱。

另外,在日本,家庭主妇也是一种职业,她们每天要照顾一家人的一日三餐,维护一家人的身体健康、相夫教子、照顾老人。曾经有研究表明,一位主妇对于家庭的献度,从经济角度而言,相当于一名护士的工作收入。主妇们在每月制订的家庭预算中,会列出外出学习进修保健新知识的必要开支。

我觉得这些对于日本人的长寿,都发挥了正向积极的作用。

从辨证论治到方证相对,从四诊合参到独重腹诊,能看出日本汉方医学在不断取舍、简化传统中医的内容。

传统中医和日本汉方毕竟是同源异流、同根异枝。用日本学者的话来说,它们两者的关系,比起中医与藏医学或者蒙医学应该更为紧密。

国内对于汉方医学,存在很多不够客观的声音。有一派对日本的一切都很不屑,认为汉方医学就是从中国拿去的,觉得他们是坐井观天。也有一派认为日本的一切都是先进的,汉方医学已经远远把传统中医甩在后边了。

所以这些年我的研究领域,也围绕中日两国传统医学的诊断治疗思路比较来展开,让彼此把对方当做一面镜子,相互参考,互为借鉴。

实际上日本汉方界除了古方派,还存在着许多其他流派在诊疗思路与方法上,有腹诊和、药证相对、口诀汉方也有与中医学辨证论治相类同的察证辨治以及审因论治、审机定治,也有体、季法等等多种多样的方法论

只是因为古方派最为特别,也最为极端,在日本汉方界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我们才把它当做日本汉方医学的代表,大家注意不要以偏概全。

以上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全部内容,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难免会挂一漏万,仅供朋友们参考。

-END-

编辑 | 陈沉

图片 | 戴昭宇 可画



相关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

点击 阅读原文 回听完整版讲座

动静自在
迈向一所线上中医学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