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辛 | 茶与药,物与人

健康   2025-01-03 12:01   浙江  

神交与气交

品尝草药的学习,要求高一些的话,最好有站桩打坐的基础,你的觉受已经比较灵敏了,然后再尝药。尝药的过程,先是看,可以细细端详,也可以只是看一眼。即使只看一眼,心里就会有感觉。

运用五官的时候,不需要太用力,重要的是留意外物通过五官进入身心的当下,内心的直观感受与意向。古人说的“观”是这个意思。重要的不是外形、味道、声音、触感,而是内心的映象。理解了这一节,就会更明白中医的“望、闻、问、切”。

望、闻、问、切会在内心产生直观的映象,思想也是如此。这就是古人说的“意根锐利”。比如,“地道药材”的“地道”这两个字,传递的气息就是很厚重、很实在、很稳定。

看,想,就会有知觉感受。你们看这朵兰花,它的气,是不是清雅淡然的感觉?闻一闻,有微微的香气,在身心上又是一层实在的知觉感受,你的身、心,甚至思想都会有变化;然后再尝一点,又是一层更实在的知觉感受。

现在讲的是传统文化里很重要的东西。看,是得其“神”;闻,是得其“气”;尝,是得其“味”。前两个部分偏于无形的层面,发挥无形的作用;后面就是物质层面,发挥有形的作用。

中医前辈告诉我们,学习用药有个不传之秘,叫做“剂量”。

剂量的大小,决定了所用药物,是用其偏于神气层面还是有形肉体层面的作用,也决定了进入人体后,是偏于“气分”还是“血分”。这里的“气”与“血”是指人体无形的能量层面与肉体器官等有形组织层面。

比如同一个方子,你们想象一下,对于感冒和肠炎这两个病,相对来说哪个方子的药的味道应该重一点?

听众:肠炎。

李辛:对。那如果是严重的便秘,肚子里有很多脏东西,药的味道是不是应该也重一点?因为这个病位与病性更偏重于物质化。再比如,我们喝茶,是取其气还是取其味

听众:气。

李辛:红烧肉呢?

听众:味。

李辛:羊蝎子呢?

听众:味。

李辛:是的。什么叫泡茶泡老了?未得其气、未得其神,取到其重浊的味了。所以中药煎煮的时间都按规定20分钟,合适吗?先要决定需要取其气还是取其味?取其气,就不能久煎,开锅几分钟就可以。比如薄荷、砂仁、苏叶都会写上“后下”两个字。滋补药,尤其是补肾、补下焦的药,药材本来就厚重色深,一般剂量也会比上焦用药量重一些,煎煮时间要求比较长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君子之交淡如水,为什么呢?淡了,才清而不浊。神气交流,心领神会乃人生一大快事,其实两目一对,或者静心想一下就互相明了了。

还需要去吃一顿饭吗?你敬我一杯,我敬你一杯。这是酒肉之交,落于肉欲俗情了。却也是必要的,君子也是人,要吃饭的。只是在神—气—形—物上,每个人各有其侧重而已。

有段时间,每天看南怀瑾老师的书,南老师讲得很让人神往,其中有段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

他在《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里说,“欲界天人有男女差别,有笑、视、交、抱、触,你看我,我看你,彼此笑笑,相爱、拥抱、触摸,有性关系。不过层次越高,性关系的形式也越不同。焰摩天的天人是‘执手为乐’,手一握住就达到喜乐的最高境界了。再高一点的天人,连手、身体都不用接,笑一笑就达到那个最高境界了。再高一点到化乐天和他化自在天,甚至连看都不需要看了,意识一沟通就可以了。”

所以说天人境界比我们高,不像我们,要身心合一才能达到很短暂的一点点喜乐。我们人类的性交需要借助形的合一,比我们高一点的天人境界是精交,再高一点的是气交和神交。

电影《月光宝盒》里面白晶晶的姐姐和猪八戒,眼神对上就怀胎了。虽然是个故事,但有非常深刻的内容,非常之绮丽宏大、细致入微。没看过的可以去找来看看。

所以古人有“神交已久”的说法,《黄帝内经》里有“气交变大论”,讲的是天地之间气运变化与人类疾病发生规律的关系。

茶与药,物与人

关于药物的气味厚薄。比如小孩子的病,如果是轻浅的皮毛之疾,病在皮肤、毛发、表面、上焦,像感冒这样的,药量和气味应该轻还是重是轻。

有时候我经过楼道,闻到煎药的味道好重,到了病人家里问,是什么问题啊?说是六岁的孩子感冒了。都不需要看方子,就知道病轻药重了。小孩子普通的感冒是一个很轻的病,用点气开一下就行了。用很重的药,就浊了,就是“药势太过”。

大家都喝过茶,不管什么品种的好茶,泡多泡久了都苦涩。而且喝下去就一个感觉:往下走。胃气弱的人会马上觉得不舒服。为什么?本来喝的是清轻的气,泡久了取其味;这一重浊,没有了气化作用,也就没有了通利毛窍、清利头目、开通肺胃的作用了。

像龙井,喝下去有那种气血轻轻散开的感觉,然后再柔柔地顺下去;有的碧螺春还要再细腻一点;而大红袍就有点像茶里的将军了,气味相对雄壮,能够通经络,也能走到血分,味道也重些,所以还能消食。千变万化的,就是“气、味”这个东西。普洱呢?好的生普对肝病很好,有清轻流通之气,属于春天的生发之气。熟普既有开又有阖,能够带动气机微微地在那里运转,还有微微收的力量,显然,熟普作用的层面比起龙井、大红袍、生普,要更加深入一些。还是气味的原因。

尤其是储存得当的陈年熟普,茶叶的质感已经像放久的老叶子,茶汤清透,能够进入身体的细微层面,这就有化瘀行滞的效用,还能帮助气机收阖。这个感觉,就像是厚道的老人家,不慌不忙、不温不火、世事洞明、言行舒缓。很多有修养的老人,都有这样的神气,让人放松。因为这是一种沉淀、接纳而又流通不滞的气息。

学药,必须看《神农本草经》。这本书的分类思路,跟现在的教材不一样,分成上中下三品。归纳起来,上品药中不少是作用于精神层次的,或者说灵性层次的,这是第一;第二,能补益精气;第三,能稳定我们的精气神形的格局,帮助我们调整到比较容易跟外界接通的状态。

对我们来说,一台电脑如果不能上网,其实没有多大用处。按照古代的观点,我们的身体,尤其是气机、神机,时时刻刻在和外界交流互通。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接通能力的,比如现代人会戴不同的首饰,一直在用,但没有意识到它在这个部分的作用。

比如你们戴的水晶,天然的水晶,能够把你的信息能量场与这个世界的无形部分接通力加强。不同的水晶有不同的作用,对于那些比较敏感,精神、睡眠又不太稳定的同学,选水晶,不只是颜色喜欢就可以随便戴,这种时候,玉可能更合适。玉也是《神农本草经》的上品药。

还有比如上面提到的“生龙骨”“生磁石”。但磁石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因人而异。再比如说,我们戴的金首饰和银首饰,有“镇”和解毒的作用。过去有的人家门口会放一个“泰山石敢当”,现在银行前面会放石狮子,都是取“镇”的力量。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和“牛黄清心丸”里面都会用上黄金;寺庙一进门,会看到四大金刚,都属于这类力量。

如果现在还不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上面的例子,至少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平时生活中的内容。它们都是节点,如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巨石古树、教堂遗址......每个节点,都连接着这个世界和浩瀚虚空里与之对应的统一序列的信息。

人类从不孤单,也不孤立,只有紧紧自闭在小我意识之中的人才孤立。

我们戴的珍珠,是一种非常柔和、宽容、柔软的母性力量;还有钻石,它是一种非常深刻的但比较锐利的力量。

人清浊兼有,有偏性,所以会生病。《神农本草经》里说:上品药应天,中品药应人,下品药应地。上品药在神和精的层次。天,意味着清明之象。中品药一般有小小的偏性,所以可以补虚泻实,清热驱寒,把人带回到相对正常的状态,但主要是在气的层次。下品药应地,“地”是重浊的,是生化万物之地,是万物所归之处,或是藏污纳垢之所,是偏重于有形的。所以下品药治的是以有形层次为主。这是药物的三个层次。

上品、中品、下品的分类,也常常出现在传统文化的其他类别中,比如音乐、书画、诗词,乃至相面术,都是以“清”为贵,得“神”为上,气和气缓为上。

在脉学中,得神也是健康的要点。如何叫做“得神”呢?脉来从容和缓,不急不迟,节律分明。在望诊里,也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原则。

以前遇到一位写字的老先生,他告诉我,神完气足是好书法的一个标准。中国人所说的“品”,是这个部分。

古人说的“君子固穷”,不仅能够“安贫”。你在贫的时候也能保持这个东西,在富贵当中也能保持这个东西,这就离“乐道”不远了。


- END -
   文字来源丨李辛《经典中医启蒙》
图片来源丨Pexels


李辛、马凯翰老师主讲的
《经典本草研习》第五期 
 开启报名 

🔔长按海报右下方二维码报名🔔


 报名《经典本草研习》 请点击 阅读原文

动静自在
迈向一所线上中医学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