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课案例:如何开出一张适合病人的好方子?

健康   2024-11-25 12:02   广东  

转眼间,《经典本草研习》四期已经完课,进入复习阶段。从6月至今,同学们跟随课程节奏,逐步完成了从本草应用思路——药物各论——案例分析的全面学习。通过一次次的真实案例讲解,同学们对药物的体会和对人的把握有了长足的进步。


第15课中,李辛老师详细讲解了一个临床案例并结合诊疗医师的临床诊断和用药经验,为同学们提供充分的、可供模仿和学习的范例。
课上,老师还精选点评了同学们开出的方子带领大家从药方结构与用药选择两方面深入学习如何开方。
课程结束后,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复盘尝药体会老师课上点评过的方子。每位同学再将自己的体质与案主的体质相对照,想象药物的药势进入案主体内,如何与他的气机、病机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合化之效。
我们将本次完整案例的分析和同学们复盘尝药的体会整理成文稿,供朋友们参考学习。
**注:
1、案主是胡琳娜医生多年前接诊的患者,因涉及案主隐私及课程版权,信息未做完整呈现。

2、文中所有药方,是基于对案主的体质观察所得,请勿照搬使用。



李辛:这位案主37岁,女性,身高1.68米,体重45公斤,生活在上海,从事企业管理工作。

案例采集时间:2020年8月21号。照片仅作为教学案例使用,不可用于其他用途。

从照片来看,她的神肯定是紧的。凡是这种两眉之间有两条纹或者一条纹的,遇到事情时会过于用力,这是她面相上的基本特征。

她的面容有愁苦之相,脸上有一些色斑,身形很瘦,平躺在床上髋骨非常突出。

舌头胖大、水滑,舌底脉络压力有点大,说明她的身体内部压力大;

舌苔根部厚腻,说明下焦深处有些淤滞

舌头过红,说明身体里可能有淤热

她的手非常瘦,大鱼际干瘪说明胃不太好,脚也比较干瘦,脚底有些干枯之相。

看到这里我们应该很清晰两个问题:一是她的身体内部资源不足;二是她身体里可能有淤滞,而且她的神机也比较紧。

案主主诉:

慢性皮肤病、湿疹,皮肤过敏;
经常打喷嚏,怕风怕寒、易出汗;
有明显的胃痛、腹痛;
停经两个月、身体虚冷、经常腰酸、夜尿三次以上;
睡眠很差,频繁醒来。
李辛:慢性皮肤病、湿疹,说明她体内有湿、有热
经常打喷嚏、怕风怕寒、皮肤过敏。我们要考虑是因为收摄不住?还是因为身体内空间不足,多余的热量淤滞其中?
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存在,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证据来佐证。
汗出过多说明身体虚;气机上浮,说明她的身体表、里之间有很多湿热
脾主肌肉,身形消瘦,伴有明显的胃痛、腹痛,说明她的中焦不足
停经两个月,属于血分淤滞问题;身体虚冷、经常腰酸、夜尿三次以上,说明她的下焦也是虚的
睡眠很差,频繁醒来。从理论上来说,有几种情况:第一,下焦不足、阖收无力;第二,用神或者用意过度、气机上浮;第三,因为她舌底脉络很紧,脚底又干、颜色发暗,说明阴分不光有虚,还是淤滞。淤滞代表人体深层空间不足,从而导致神气上浮。

所以她身体里不光有虚,还有湿、热。

整体格局判断:除了神不足、气不足、形不足以外,还有明显的气内郁。中气虚、元气虚,有湿浊也有淤热。

她是邪气盛为本,还是正气虚为本?

虽然她有湿疹、出汗多,但邪气并不是很明显,不一定是湿热、湿浊引起的,可能更多是跟她神紧有关。因为她的饮食、大小便都很正常,白带也没有异常,在邪气证据链上的证据并不是太多。而且以她这么瘦的状态来看,我建议把她判断为正气虚为本,邪气为标

治疗方向是阖本为主、祛邪为辅,其实她体内的邪气并不是很多。


接下来我们看看案主一开始服用的方子:

黄芪9克(甘,温)

浮小麦9克(甘,平)

葛根3克(甘、微辛,平)

升麻3克(微苦,凉)

西洋参6克(甘、苦,凉)

生甘草6克(甘,平)

炒白术6克(苦、微甘,温)

陈皮6克(辛、苦,温)

当归6克(辛、甘、微苦,温)

麦冬9克(甘,平)

五味子6克(酸,温)

生牡蛎30克(咸,凉)

作用层次及整体药势:中焦气分升、开,阖补下焦。

*以上药物气味出自《回到本源》及《本草纲目》

这张方子大方向就有问题。

这位案主气机上浮、体内有淤滞、空间又不够,如果用黄芪、葛根、升麻、白术、陈皮这些偏气分的药会增加上面的压力,肯定是不合适的。

另外一位医生给案主开的方子:

炒白术6克(苦、微甘,温)
茯苓7克(甘、淡,平)
砂仁3克(微甘、辛,温)
莲子6克(甘,平)
太子参6克(甘、微苦,平)
苡仁10克(甘,凉)
车前草6克(甘,平)
淡竹叶4克(甘、平,寒)
竹茹4克(甘,凉)
桑白皮6克(甘、微辛,凉)

桑葚5克(甘、酸,凉)

作用层次及整体药势:表层气分、血分凉开;流通三焦;阖补中、下焦。

*以上药物气味出自《回到本源》及《本草纲目》

这张方子就开得很好,大家有没有感觉?

上一个方子给人一种温温热热、胀胀燥燥的感觉,而这个方子清清凉凉,是往下焦走的。所以选方用药大方向很关键。

我建议他放2-3克川芎(辛,温),主要是针对案主的血分淤滞,但即使不放川芎,这个方子也肯定是有效的。

案主服用了这张方子,三个礼拜后来复诊。感觉她的脸色亮了一些,神情也稍微松了点。舌底脉络压力还是有点大,这代表她的资源在提升,流通度在提高,但深层淤滞还是很明显

这次她来复诊,可以说症状上没有太多变化,但是在脉象、神色、资源上有变化。

除了以上两个方子,老师还精选点评了几位同学的方子,其中,@张同学的方子,开得最为精妙,课后大家各自分享了尝该方的体会,方子如下:

菊花2克(甘、微辛、微苦,凉)

芦根5(甘,微寒)
车前子10(甘,平)
白术5(苦、微甘,温)
茯苓10(甘、淡,平)
白芍3(酸、苦,凉)
人参须1(甘、微苦,微凉)
珍珠母20克(咸、平,凉)
百合3(甘,平)
山茱萸2(酸,温)

杜仲5(苦,凉)

作用层次及整体药势:流通三焦,柔开中焦,轻补下焦。
*以上药物气味出自《回到本源》及《本草纲目》
李辛:张同学这张方子开得很有水平,大家一起鉴赏一下。
菊花、百合这两味药起手就不俗,把头面部的压力降下来;白术、茯苓、车前子、芦根、白芍用得恰到好处;人参须1克用得非常精妙。
药势整体向下、润,向内阖、降,轻补下焦,柔开中焦,轻轻流通三焦。
这是今天开得最好的一张方子,干净利落,而且是用心最细微的,达到了专业级的水准。
以上虽然是不同人开的方子,用的药也不一样,只要药势的阴阳、升降、动静、开阖符合病人的气机和病机,就是一张有用的好方子。

如果同学们有心深入学习本草的话,可以把这些方子挨个尝一尝,画出药势图,就更能体会到每张方子的药势是偏于上,还是偏于下?开、阖之间的平衡度够不够?是不是恰到好处?这些部分是最磨练一个医生水准的。


神松,眠意来

@静梵
尝张同学的方子,家里没有人参须,换成人参片0.5克。

入口微酸、甘、微辛,凉、润,好喝。入肺部柔柔地润开,往上入头部、手臂,再往下入胃肠,小腹、腰部温暖。

一会儿眼睛变亮,精神变足、专注,上浮头部的气机慢慢降下,神松、眠意来,身体轻松,心情美丽。后来打了一个长嗝。

方子柔柔地往下降,轻轻地流通,又有沉静稳定感、清晰,像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被美景治愈了。

图片来源:追远

气机从头往外扩散

@坤燕

看张同学的方子时,觉得这是一张轻盈流动的方子,到了我的身体里会是什么感觉呢?

第一口,好喝,微辛;第二口,好喝,微甘、微苦;第三口,微酸。这个酸很细微,我的牙齿对酸很敏感,牙齿微微颤抖。太好喝了,不一会儿,大半杯下肚。

因为我右侧腰椎间盘突出,以前痛的时候,从头到脚牵扯着痛。尝这个药的时候,右边头部像开花了,一点点气机从头里往外扩散,丝丝缕缕地往外走,头脸部有点热,没多久热下到胸口,很舒服的感觉,像是清空了不少东西。

热一点点往下,又上来,从头上飘出去,好舒服。

15分钟后,打了两个大大的嗝。站起来,神清气爽、口舌生津。这方子好,清补下焦、柔开中焦、流通三焦。

图片来源:张雯

原来流通性好是这种感觉

@星岑
十五课后,小组马上有同学对比尝张同学和自己开的方子,我也跟上。

果然一煮,对比就出来了,张同学的方子味道轻,我的味道厚得满屋子都能闻到。煮出来的汤色也是,她的汤色清透,我的黏厚,都不用尝,就知道刚、厚、清、薄了。

先尝张同学的方子,总共尝了三口,一入口,感觉好好喝,和她的用药思路一样,微甘、微苦、很轻微的酸,性凉。头部和上半身的压力马上减少,头部、眼睛、食道、小腹都像用薄荷水洗刷过一遍,干干净净、凉凉爽爽的。中下焦也有微弱的加固感,膀胱有膨胀感,感觉马上要上厕所了。

原来轻灵和流通性好是这种感觉,太舒服了,我还从来没有感受到这样的药势。
图片来源:张雯

尝了才知道,不同方子区别这么大

@高从容

尝张学姐方子。药汁不厚,看上去比较薄、清透,闻上去也没什么味道,淡淡的,有点玉米汁的清香。

喝一口,微苦、微酸、微微辛,偏凉、润、降,打了个嗝。看方子的比例,感觉甘味偏多一些,但实际上,2克山茱萸的酸味直接把甘味覆盖掉了。一碗喝完,左侧右膝眼附近有轻微跳动,整个方子轻柔、缓和,在身体里没有太多的波动,也没有增加身体的压力。

对比我自己的方子:佛手5,当归3,白芍5,白茅根9,瞿麦9,桑葚6 柏子仁3,女贞子6,墨旱莲6,生杜仲5,石决明20。
熬出来的汤汁看上去很厚、浊,闻起来是当归的味道,虽整体气味不算太厚重,但还是缺少一种清透的感觉。还没开始尝,就感觉偏滞一些,喝上一口,苦、微酸,甘,这个味道对于案主来说,应该是不太合适的,需要甘味和苦味再淡一点。
喝几口后有点恶心,身体不太能够接受这种味道,微微有点上头,对于身体流通度不好的人,除了慎用收敛的酸味,其实任何有味道的,都需要特别小心。

如果自己不尝这个方子,按理论去套,都觉得挺合适的;只有自己尝了,才真正感觉到不同本草、不同剂量气与味产生的合力。


每一次案例的实战,都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好方式。

《经典本草研习》四期,我们一共讲解了21个真实案例,同学们完成了一次次诊断辨证-开方思路-复盘尝药”的完整学习闭环

每个案例都是一次完整的学习链路,帮助大家在生活中学有所用,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尝药和用药坐标系。

正如李辛老师说:“学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学到的东西,在生活中去实践,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真正学到了”

-END-

编辑 | 陈沉

插图 | 动静自在校友 可画
相关阅读丨点击标题阅读

学本草,收获了一群人生挚友

与本草、自然为伴,唤醒身体里真实的自己

学本草,建设一个人的「身心实验室」

金银花和茯苓:23位同学的尝药笔记

紫苏和石膏:24位同学的尝药笔记

白芍和它的朋友们,交织出本草世界的关系网

动静自在
迈向一所线上中医学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