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中所有药方,是基于对案主的体质观察所得,请勿照搬使用。
案例采集时间:2020年8月21号。照片仅作为教学案例使用,不可用于其他用途。
从照片来看,她的神肯定是紧的。凡是这种两眉之间有两条纹或者一条纹的,遇到事情时会过于用力,这是她面相上的基本特征。
她的面容有愁苦之相,脸上有一些色斑,身形很瘦,平躺在床上髋骨非常突出。
舌头胖大、水滑,舌底脉络压力有点大,说明她的身体内部压力大;
舌头过红,说明身体里可能有淤热。
她的手非常瘦,大鱼际干瘪说明胃不太好,脚也比较干瘦,脚底有些干枯之相。
案主主诉:
所以她身体里不光有虚,还有湿、热。
整体格局判断:除了神不足、气不足、形不足以外,还有明显的气内郁。中气虚、元气虚,有湿浊也有淤热。
她是邪气盛为本,还是正气虚为本?
虽然她有湿疹、出汗多,但邪气并不是很明显,不一定是湿热、湿浊引起的,可能更多是跟她神紧有关。因为她的饮食、大小便都很正常,白带也没有异常,在邪气证据链上的证据并不是太多。而且以她这么瘦的状态来看,我建议把她判断为正气虚为本,邪气为标。
治疗方向是阖本为主、祛邪为辅,其实她体内的邪气并不是很多。
这张方子大方向就有问题。
另外一位医生给案主开的方子:
这张方子就开得很好,大家有没有感觉?
我建议他放2-3克川芎(辛,温),主要是针对案主的血分淤滞,但即使不放川芎,这个方子也肯定是有效的。
案主服用了这张方子,三个礼拜后来复诊。感觉她的脸色亮了一些,神情也稍微松了点。舌底脉络压力还是有点大,这代表她的资源在提升,流通度在提高,但深层淤滞还是很明显。
除了以上两个方子,老师还精选点评了几位同学的方子,其中,@张同学的方子,开得最为精妙,课后大家各自分享了尝该方的体会,方子如下:
如果同学们有心深入学习本草的话,可以把这些方子挨个尝一尝,画出药势图,就更能体会到每张方子的药势是偏于上,还是偏于下?开、阖之间的平衡度够不够?是不是恰到好处?这些部分是最磨练一个医生水准的。
神松,眠意来
入口微酸、甘、微辛,凉、润,好喝。入肺部柔柔地润开,往上入头部、手臂,再往下入胃肠,小腹、腰部温暖。
一会儿眼睛变亮,精神变足、专注,上浮头部的气机慢慢降下,神松、眠意来,身体轻松,心情美丽。后来打了一个长嗝。
图片来源:追远
@坤燕
看张同学的方子时,觉得这是一张轻盈流动的方子,到了我的身体里会是什么感觉呢?
第一口,好喝,微辛;第二口,好喝,微甘、微苦;第三口,微酸。这个酸很细微,我的牙齿对酸很敏感,牙齿微微颤抖。太好喝了,不一会儿,大半杯下肚。
因为我右侧腰椎间盘突出,以前痛的时候,从头到脚牵扯着痛。尝这个药的时候,右边头部像开花了,一点点气机从头里往外扩散,丝丝缕缕地往外走,头脸部有点热,没多久热下到胸口,很舒服的感觉,像是清空了不少东西。
热一点点往下,又上来,从头上飘出去,好舒服。
15分钟后,打了两个大大的嗝。站起来,神清气爽、口舌生津。这方子好,清补下焦、柔开中焦、流通三焦。
原来流通性好是这种感觉
果然一煮,对比就出来了,张同学的方子味道轻,我的味道厚得满屋子都能闻到。煮出来的汤色也是,她的汤色清透,我的黏厚,都不用尝,就知道刚、厚、清、薄了。
先尝张同学的方子,总共尝了三口,一入口,感觉好好喝,和她的用药思路一样,微甘、微苦、很轻微的酸,性凉。头部和上半身的压力马上减少,头部、眼睛、食道、小腹都像用薄荷水洗刷过一遍,干干净净、凉凉爽爽的。中下焦也有微弱的加固感,膀胱有膨胀感,感觉马上要上厕所了。
尝了才知道,不同方子区别这么大
尝张学姐方子。药汁不厚,看上去比较薄、清透,闻上去也没什么味道,淡淡的,有点玉米汁的清香。
喝一口,微苦、微酸、微微辛,偏凉、润、降,打了个嗝。看方子的比例,感觉甘味偏多一些,但实际上,2克山茱萸的酸味直接把甘味覆盖掉了。一碗喝完,左侧右膝眼附近有轻微跳动,整个方子轻柔、缓和,在身体里没有太多的波动,也没有增加身体的压力。
如果自己不尝这个方子,按理论去套,都觉得挺合适的;只有自己尝了,才真正感觉到不同本草、不同剂量气与味产生的合力。
每一次案例的实战,都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好方式。
《经典本草研习》四期,我们一共讲解了21个真实案例,同学们完成了一次次“诊断辨证-开方思路-复盘尝药”的完整学习闭环。
每个案例都是一次完整的学习链路,帮助大家在生活中学有所用,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尝药和用药坐标系。
正如李辛老师说:“学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学到的东西,在生活中去实践,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真正学到了”。
-END-
编辑 | 陈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