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就已经发现一些动、植、矿物能解除病痛、延年益寿,于是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药物和方法,之所谓“神农尝百草”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吧!
我们的祖先是充满智慧的,在中国医药发展中能占重要地位的人不计其数,我们熟知的战国时期的扁鹊,他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来为百姓治病,被后世尊为神医,他为今天的中医中药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的问世,形成了严谨完备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东汉时期,被后世尊为医圣的张仲景,写出了千秋著作《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辩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东汉末年的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唐代药王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体现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是一部医药学的巨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它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三因制宜、辩证论法”,“大医精诚、悬壶济世”,这是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涵。
联系我们生活实际,老百姓也是充满智慧的,远的不说,就聊聊我小时候的故事吧!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感受过父辈的艰辛,也体验过生活的乐趣。那时候家境贫寒,大人们起早贪黑也赚不到多少钱,生病治病用的是土办法,你还别说,这些土办法挺管用。我记得每年桃花盛开的季节,风儿一过,我便和小伙伴们一起出去扎桃花,就是拿着穿好线的针把散落在地上的桃花用针线穿起来,一瓣一瓣的桃花鲜嫩极了,我们小心翼翼的收集着,不大一会儿,就是一串,拿回家,母亲把它在阴凉处挂起来阴干。你可别说,当孩子们积食的时候,大人们便把晾干的桃花瓣洗净,放在白面里拌成小疙瘩,做成疙瘩汤,孩子们狼吞虎咽吃下,可不一会,肚子就开始有了想上厕所的反应,经过这一番折腾,孩子们便又欢天喜地了。如果有谁家的孩子中了暑,大人们也有办法,他们先用缝衣服的针给孩子把指尖扎一下,放放血就好了,倘若你伴有呕吐,家里人便用一个细长的壶放上麦壳给孩子熬水喝,黄黄的汁水并不难喝,倘若喝下去,症状立马消失。还有杏壳、山楂、甘草、臭瓜、酸枣仁、种种草……甚至于烧尽的煤核,都能拿来作为治病的良药。感冒的时候,便用火罐拔、铜钱刮,放放寒气,盖上被子捂捂汗也就轻松了,这些办法看似简单可是顶用。
这些来自民间的中医中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的丰盈,人们更注重养生,药食同源已经成为时尚,针灸、按摩、艾灸、刮痧、拔罐、泡脚足疗、汗蒸……多了去,我们的中医药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有谁吃了五谷杂粮不生病的,动不动输液打针是对身体的二次伤害,我们要传承我们的中华文化,保护好我们的传统医学,多多向先人学习,运用身边的自然资源,和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不能养尊处优,而应树立一种使命感,让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让中医药文化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