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文学|文学争鸣】永恒心灵的时空穿越——艺术交流笔记(陈亚珍)

文摘   2024-11-09 08:13   山西  












编者按

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请阅读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作者陈亚珍老师的一篇精彩的随笔!了解当下文学创作现象与传统文化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了解生活与艺术的真正关系。
让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走向卓越!



永恒心灵的时空穿越


——艺术交流笔记


作者|陈亚珍



郭凯敏


阅读亚珍推荐的安黎文《文学的堕落与救赎》,笔者具有一定的文学理论修养,他对平庸,跟风的平庸,当下文学的盲从,附和,趋炎附势,献媚讨好等,给予了明确的批评。文学面对自身尴尬处境的忘乎所以的醉态,失去气血的文学,比手纸更为苍白,没有骨头的文字,比稀泥更为糟烂……批评得都十分有力。

可作者对于国学一词说成“大杂烩”感到痛心不已!提出胡适“不疑处有疑”国学的本分给予了认同。西方文艺复兴“人的尊贵和价值”,提出了中西作家的差距:“意识和观念”。最后提出莎士比亚、曹雪芹属于全世界,其文学作品的共性是一致的作家,给予人性的尊重和关怀。对于西方不讲技巧,强调意识与灵魂。

兄觉得所谓的西方不讲技巧,主要是文字和文化土壤决定的。汉字结构使得语言的表述接近诗体寓意,西方语言表述更接近人性灵魂自白,从华夏文化视角,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厚重的生命土壤,在如此厚重的文化土壤中,耕植生命文学种子,是值得文学家深思的,再次感到亚珍的思境耕植在这片沃土中,非常可喜。


(2023.5.29)


过眼云烟 (陈亚珍)


安黎的文笔有力量,读来痛快。与兄同感的就是对传统文化说成“大杂烩”心被刺痛了一下。我们这一代人与传统文化隔离了很久,保留传统人格的是血脉相传。对传统文化的质疑是从小灌输腐朽没落所致。人是文化动物,人在最迷茫的时候会有文化寻根的渴望。我在回归传统文化的时候,觉得好亲切啊!就像久违了的血亲!心态,处事似乎找到了源头。传统文化不是学问,是通道的智慧,如果实证到“天人合一”,“本自聚足”“真空妙有”之境,一切疑便不疑了。如果成为学问而没有证悟的过程,便是“不疑处有大疑”。胡适先生的“不疑处有疑”是界定于觉者与学者之间的门槛,如果是觉者——不疑,学者——定有大疑。中国传统文化最终极的目标,是从疑中走向不疑。是悟道、怔道、得道的过程。众生皆迷就是忘记了自己生而为何,所以才不知生而如何。沉迷于财食名色睡,即痛苦,迷茫,烦恼不断!

觉者与学问无关,六祖慧能大字不识,但能讲通天理。比如“明镜本无台,何处惹尘埃”,明镜怎能无台呢?再比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客观存在,眼见为实,怎能是如梦幻泡影呢?又如“应无所驻而生其心”,有谁能遇事不驻心呢?但,如果五蕴六尘真空了,才会了悟其意,善恶美丑都不过是摆在你眼前的相,是上天设置的道具。执相即烦恼,破相一切烦事都会烟消云散。道是用来悟的,不是用来叩问。悟道而后怔道,怔道而后得道。儒释道是身心灵“大和合”,非学术“大杂烩”。

兄说“西方语言表述更接近人性灵魂自白”。“汉字结构使得语言的表述接近诗体寓意”,准确到位。既是文化的,也是方法的。灵魂流淌是随性的,观念和意识需要规制。西方以《圣经》为背景,圣徒们是直接向上帝倾诉,析白灵魂,请求宽恕。东方文化反观自省式,我是佛,良知本自聚足,从自身寻求内外和合,身心灵团聚,从“假我”中直达“真我”即天人合一。

是的,我的后期作品根植本土文化,走上忏悔意识,重于人性困境与灵魂挣扎的剖白,应该说这也是我一以贯之的风格,如此,也无甚中西文学之分了。


(2023.5.29)


郭凯敏

是呀,也可说亚珍是中西文化合并式的自创体。哲思体、哲诗体,是亚珍当下创作的体格,很有神韵,这是我一直阐释的观点。圆形美学智慧,大美无疆!在人的境界中看自己是一个大圆,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看自己是一个小圆。在心无挂碍的境界中,所有的圆都是缘。《圣经》是缘,儒释道是缘,东西文化杂糅成一个圆,互动、互纳,人类善信文化大圆满,是天地间最大的圆。

(2023.5.29)


过眼云烟(陈亚珍)


今天有个新话题需要讨论,和文友聊天,一直说文学来于生活,高于生活,但他说文学并不高于生活,生活更精彩,更离奇。

我觉得文学离不开生活,但文学一定不只是生活的复制,他之所以成为文学,是作家赋予了价值和审美,于是就高于生活,否则,生活就只是生活。

(2023.6.2)

郭凯敏


没有文学的视角,生活只是流程。有了文学的视角,生活就是潺潺流水,文学家是伟大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文学的视角,是文学家的提炼,生活是广博的,天空是无垠的。优秀的文学家具有引领文化的功效。文学不是高于生活,是引领生活!这是文学家独特的魅力所在。如亚珍作品《风语》等。

文学就是生命学呐!

那些所谓的文学来自生活,却无法高于生活的命题,那些所谓吃饱肚子之后才谈论道德善良的人,兄认为都属于伪命题,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记录生活,必然是提炼后的记载、积淀、祭奠生活。道德善良是生命本真的载体,动物都会在饥饿状态中给予自己生命体的食物,何况人类?优秀文学家的作品都是高于生活的引领源。


(2023.6.2)



过眼云眼(陈亚珍)

兄所言深以为然,阐释更概全。文学是提炼生活,诠释生活。文学就是要给世人一种思维方式。比如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冉阿让,他的生命轨迹影响了整个世界。冉阿让在私欲与正义面前问自己:“是做地狱的天使,还是做天堂的魔鬼”作了卓绝的搏斗,之后为正义前行。人有了信仰才有生命的超越。再比如托尔斯泰书写善;梵•高始终描画金黄;陀氏解剖灵魂等,都是信念的力量。我的老师孙光明说:“悲剧好写,悲剧精神难写。”

他认为悲剧精神就是作品的审美。

这也是兄说的文学引领生活的价值!

    

 (2023.6.2)



梦在何处精彩导读


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精彩随笔。文章围绕文学相关话题展开讨论。首先是对安黎文《文学的堕落与救赎》的探讨,郭凯敏认可作者对当下文学不良现象的批判,包括文学的平庸、盲从等问题,同时对文中将国学视为“大杂烩”的说法不满。文中还对比了中西文学差异,如西方语言表述接近人性灵魂自白,汉字结构使语言表述接近诗体寓意。陈亚珍老师也认同安黎文笔有力,同时阐述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认为传统文化不是学问,而是通道智慧,觉者与学者对传统文化理解有别。接着,话题转向文学与生活的关系。陈亚老师提出和文友讨论的新话题:文学是否高于生活,文友认为生活更精彩离奇,文学并不高于生活,而陈亚珍老师觉得文学是作家赋予价值和审美后的产物,应高于生活。郭凯敏进一步指出,有文学视角的生活才更有意义,文学不是高于生活,而是引领生活,优秀文学家的作品是对生活的提炼,如《风语》等作品,还否定了一些关于文学和道德善良的伪命题。陈亚珍老师对此表示认同,以《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向日葵》等作品为例,说明文学作品能给人思维方式,体现文学引领生活的价值,悲剧精神就是作品审美体现。字里行间体现出二人对文学的热爱与深刻理解。对文学现状有清晰认知,对传统文化充满敬意和维护之情,担忧其被误解。对于文学和生活关系的探讨,深刻彰显出他们对文学价值的高度肯定,认为文学不应是生活的简单记录,而是能涌过思想启迪和审美提升来引领生活,让人们感受到文学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意义。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也展现出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推崇,这些都体现了他们积极向上的文学观。语言朴实流畅,描写生动,引入入胜。





作者简介


陈亚珍  山西昔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女作家协会副会长,国家二级编剧,原《乡土文学》副主编。主要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碎片儿》《神灯》《十七条皱纹》《羊哭了,猪笑了,蚂蚁病了》《风语》。长篇纪实文学《谁在守约》《孤独的回响》等。散文集《玫瑰:撒下一地殷红》《坐在时光的角落里》,电视剧:《苦情》《路情》《唢呐魂》《地委书记》《土岭纪事》等。作品曾获“赵树理文学奖”,“北方地区优秀图书奖”,“全国音乐剧灵芝奖”,“华北地区电视剧奖”,“山西省电视剧奖”。《小说选刊》全国短篇小说征文一等奖,《羊哭了,猪笑了,蚂蚁病了》获2012年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长篇小说第四名,2013年两次被全国图书推荐委员会推荐为200本及300本好图书之一,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





《榆社文学》欢迎赐稿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学生优秀习作等均在征稿之列,择优发表纸质媒体。

3.来稿文责自负,字体格式为宋体5号,首行不空两格,以word文档形式 投稿,不接收链接或PDF格式稿件。来稿请注姓名(笔名)、200字以内作者简介、个人照片,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

4.稿件面向榆社籍作者及所有热衷榆社文化研究者。

投稿邮箱:1144569744@qq.com

 


最新征集要求

1.以“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医故事”为主题,分享中华中医文化故事,讲好身边的中医文化故事为内容,体裁不限。

2.要求文笔优美,主题鲜明,内容真情实感,语言活泼灵动,结构表达完整。

3.作品须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不得抄袭。

4.注明作者姓名、性别、民族、职业、联系方式(手机、电子邮箱)、详细联系地址。

5.作品将择优推广发布在榆社文学平台。

6.投稿邮箱:1144569744@qq.com

7.截止时间:12月31日


榆社文学微信公众号平台


主编:水银月亮


声 明:

▲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作品均属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创作交流 ■文化传播 ■思想争鸣 

扫码关注榆社文学




榆社文学
搭建交流平台,展示会员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