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文学|中医故事】藏在厨房里的风寒感冒药——中医药就在你身边(任瑛)

文摘   2024-11-12 08:10   山西  



“藏”在厨房里的风寒感冒药


——中医药就在你身边


作者|任瑛

前段时间,由于温差的升降频繁,感冒与我来了个亲切拥抱,热烈、缠绵、持久。这种小毛小病,以往三五日,甚至不用药就能自愈,这次却是断断续续、前前后后折腾了近一个月,让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难受又痛苦的生病滋味。

感冒初始,症状非常明显,低热,畏寒,头重头闷头痛,鼻塞,流鼻涕,咳嗽,咯白痰,打喷嚏,不出汗,全身乏力,食不知味。我赶紧大量喝热水,并且口服解热镇痛、止咳化痰药物,疗效不甚明显,反而刺激的胃部很不舒服。于是换了另一种方法,改为雾化与输液同步进行,结果是晚上睡一觉,早晨起来有所缓解,白天骑电动车上班,一吹风又全身不适,如此来来回回、反反复复,整个人没精打采、萎靡不振。到放射科检查,值班小姑娘说“姨姨,肺部干干净净的,没问题。”呼吸科大夫建议先把药停了,观察一下。三天过去了,依然如故。这时候同事推荐了一个穴位按摩, 一下子提醒了我,能不能从中医方面试一试呢?


按照穴位图,我边按摩边对感冒的全过程,进行了细细的梳理,得出的结论是受凉、风寒入体。多年前在卫校念书,曾经学过一点中医知识,工作后却从未实践接触,而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早己忘得七七八八。正当我苦思冥想的时候,忽然看见了厨房里的生姜,脑海里立马就有了一个解表祛风、止咳理气的方法。我把葱白、姜片、陈皮、少许蜂蜜一起煮水,起锅后晾至不烫口,一口气喝完,辛辣中带有一点甜味,胃部暖暖地很舒服,然后上床盖被休息。一会儿汗珠滚滚,全身都湿透了,更换过衣服后,一阵疲惫感袭来,眼皮沉重,思维变得模糊不清,一觉醒来,周身舒爽极了。正逢星期六、日,连续服用两天,窝在家里没有出门,困扰了多日的感冒症状,竟然奇迹般的痊愈了,欣喜之余,对中医中药提起了浓厚的兴趣。

人常说:“药食不分家。”很多中药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当药物一样食用能够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中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厨房,不仅仅是美食的天堂,更是种类丰富的隐藏中药铺。在琳琅满目的食材中,生姜以其独特的辛香与药效,悄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追根溯源,“生姜”是神农氏发现并命名的。相传神农尝百草,以辨药性,结果误食了一种毒蘑菇后,肚子疼得像刀割一样,吃什么药也不能止痛,最后就晕倒在一棵大树下。等他慢慢苏醒过来时,发现自己躺倒的地方有一丛尖叶子青草,香气浓郁,闻一闻,头不晕,胸也不闷了,神农意识到,是它的气味使自己苏醒过来的。于是,神农氏顺手拔了一棵,拿出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又香又辣又清凉。过了一会儿,肚子里就咕噜咕噜地响,泄泻过后,身体竟然全好了。神农氏想到这种草能够起死回生,又因为神农氏姓姜,就把这尖叶草取名为“生姜”,意思是它使自己起死回生,作用神奇。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生姜的神奇功效,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草药的敬畏和珍视。

“天地悠悠岐黄之术,华夏医道恩泽四方。”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与中华文明紧密相连。神农尝百草、扁鹊立传、华佗创麻沸散等典故,皆为中医历史上的佳话。很多药材名字的由来,也为后世留下了数不清的故事趣闻,奇妙动人、瑰丽浪漫。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中医中药文化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融入国民的饮食起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加强中医文化宣传,弘扬中医药健康文化,传播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让中医药走向基层、走入社区、走进农村,融入寻常老百姓的生活,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基础。愿我们人人懂点中医之道,人人学点中医常识,在有益于自己及家人健康、预防疾病、小病调理、免生大病的前提下,修身养性,扶养正气,提升免疫,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作者简介


任瑛 就职于榆社县人民医院,文学爱好者





《榆社文学》欢迎赐稿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学生优秀习作等均在征稿之列,择优发表纸质媒体。

3.来稿文责自负,字体格式为宋体5号,首行不空两格,以word文档形式 投稿,不接收链接或PDF格式稿件。来稿请注姓名(笔名)、200字以内作者简介、个人照片,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

4.稿件面向榆社籍作者及所有热衷榆社文化研究者。

投稿邮箱:1144569744@qq.com

 

榆社文学微信公众号平台


主编:水银月亮


声 明:

▲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作品均属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创作交流 ■文化传播 ■思想争鸣 

扫码关注榆社文学




榆社文学
搭建交流平台,展示会员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