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有一种困扰:一杯牛奶下肚,过不了多久就开始肠胃不适甚至翻江倒海。一部分群众感到很疑惑:明明自己小时候痛饮牛奶什么事都没有,怎么反而长大了之后就喝不习惯了呢?
其实,这都是“乳糖不耐”惹的祸。
何谓“乳糖不耐”?
乳糖不耐受是一种因缺乏分解乳糖的酶——乳糖酶而导致的消化问题。乳糖是奶制品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通常在小肠中被乳糖酶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以便吸收。
乳糖不耐受者由于乳糖酶的活性不足,乳糖无法被完全分解,于是肠道内的细菌便捷足先登、大快朵颐。乳糖进入大肠后被细菌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引起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这便是乳糖不耐导致腹部不适的根源。
倒霉的东亚人群
乳糖不耐受在中国人群中非常普遍。研究显示,大约90%以上的中国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乳糖不耐受。这种现象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在一些西方国家,许多人群因长期摄入乳制品而保留较高的乳糖酶活性,但东亚地区的传统饮食中乳制品较少,导致乳糖酶缺乏的基因型更为常见。
不过,和东亚人群相比,白种人群中比较容易出现乳制品过敏者,过敏反应严重时甚至可能致死。与之相比,东亚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乳糖不耐反而有些温柔了。
怎么小的时候就没事?
儿童时期、尤其是婴幼儿期,人体需要通过母乳或配方奶获取营养,而母乳中的乳糖是婴幼儿的重要能量来源之一。因此,儿童阶段时人体内的乳糖酶活性一直处于高水平。乳糖酶的高活性保证了婴儿能够有效分解和吸收乳糖,满足快速生长所需的能量和营养。
在中国和东亚地区,随着人群年龄的增长,体内乳糖酶活性通常会逐渐下降,导致成年后消化乳糖的能力减弱。有研究认为,从儿童时期长期服用乳制品,可以一直保持体内乳糖酶的高水平,继而在长大成人之后对乳制品“脱敏”。不过这一策略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中国人小时候都能泰然应对乳制品。许多婴儿出生时就已经存在有乳糖不耐的问题,这种情况务必需要重视。
随着乳制品在中国饮食中的普及,乳糖不耐受的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市场上也出现了更多低乳糖或不含乳糖的产品,以满足乳糖不耐人群的需求。
图片、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侵删)
策划 / 殷佩浩
审核 / 殷佩浩
责任编辑 / 路畅
关注医瘤课堂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