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棣华堂:乡印】苏忠学:松庙的“小池”

文摘   2024-10-22 07:32   山西  

点击上方蓝字,我们一起找回故乡

      三十多年前,在我们乡下的很多村庄都有两个水池,一个是专供村民做饭喝水的饮水池,一个是用来供牲畜饮水、沤麻的沤麻池。

 
      在我们松庙村也有这样的两个水池,供村民饮水做饭的水池叫作大池,供沤麻和牲畜饮水的水池叫小池。大池在村庄西面的一个高台上,池水主要是雨季时从山坡上流下来的雨水,刚流进去的水是浑浊的,需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净化后才可饮用。小池则位于村庄的下面,形状像一口大的铁锅,没有锅盖,蓝天就是它的锅盖。在他的四周生长着杨树、桃树、花椒、核桃等树木。村民的房屋很多就建在池的周边。小池主要是下雨时从村庄街道上流下来的浑水,每当大雨落下,街道上的灰尘、牲畜的粪便等杂物在雨水的裹挟下一起涌向池里,小池成了全村的一个污水坑。大风吹起时,整个村庄的动物粪便,细菌在风中孤魂野鬼般地游荡,落到池里,浮在水面上自由飘荡。特别是池水经过沤麻后变得乌黑发臭,走在路上,一股股异味会不时地朝着鼻孔袭来,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受。小池水虽然黑臭,但它和我们村庄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牲畜饮水需要它,村民盖房需要它,沤麻更是离不开它,就在半个世纪前,谁家生小孩了,屎尿布也会有人到这里来洗涮,小池成了村里人离不开的一个水源地。

        20世纪70年代,村里喂养着几十头的黄牛,还有一百多只黑山羊,它们一年四季的饮水基本在这里。临近傍晚,干渴了一天的黄牛在牧人的驱赶下向这里奔来,它们在来的路上风急火燎,好像是来抢喝的,牧人跑步式的紧跟其后。牛群急匆匆地赶到池边后你推它挤迫不及待找下个位置把干渴的嘴角插到了水池里,痛痛快快地喝了起来。在人看来池水又脏又臭,但对于牛群来说丝毫没有挑剔之意,渴了它就能满足身体的需求。喝足了水的牛,一个个抬起高高的头,东望望,西瞧瞧,准备回牛圈去休息。如果这时恰巧另一个牛群也赶来饮水,有的牛就不会安分守己了。它会对对方牛群中的异性产生好感,趁牧人不注意就会跑到对方的牛群中寻求乐趣:有的牛积攒了一天的力气没有地方安放,就想找一个对手打斗一番,于是两头势均力敌的对手就顶斗了起来,顿时两队的牛群就被冲散了,两群牛乱成一团。此时,牛群的叫声,牧人的喊骂声混杂在一起,小池上成了村里面最热闹的地方。最终在牧人的骂声和棍子的抽打下,重新把两个牛群分开,牛群终于恢复平静,在牧人的驱赶下回到了各自的牛圈。


      夜幕降临,小池再一次迎来热闹的时段。在水中潜伏了一天的蛤蟆亮起了浑厚有力的嗓子一个个地叫了起来。蛤蟆个头不大,但嗓门不低,“咕呱、咕呱”的叫声时而急促,时而舒缓。声音时高时低、声音的不断变化可能是它们情感交流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可能是在寻觅伴侣,也可能是相约聚会,听起来就像是夜晚里蛤蟆的大合唱,像是一次集体联欢。叫声传遍了全村的大街小巷,家庭院落。一池浑浊的水不仅为这种两栖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为它们提供了一个歌唱的平台。尽管叫声在村庄的各个角落都能听到,但村民也习以为常,丝毫没有影响到睡眠。农民以出体力为生,一天的劳累,身体早已疲惫,尽管有池中蛤蟆的叫声整夜不歇,但也能安然入眠。

      沤麻是一年之中小池边上最热闹的劳动。在20世纪80年代前,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商品短缺,市场上没有像现在一样,琳琅满目的商品满足了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为了解决村民穿鞋纳底,农事活动中用绳的需求以及食用油料的所需,所有地块的地边和地后都种上了小麻籽。除此之外,队里面还有专门种植了生产麻匹的地块。处暑前后,雄麻完成授粉后就到了收割期,生产队的社员用两三天时间把所有的雄麻连同专门种植的麻匹的麻一同收了回来,去掉叶片,捆成一个个小捆,扛到小池边上来,准备把它沉没到水中浸泡一周左右的时间,这个过程叫沤麻。青麻秆收割之后,必须经过沤麻这一过程,否则麻匹和麻秆不能剥离。

      沤麻是一项由众人参与的,相互协作的生产劳动。沤麻的那一天,有往池边扛麻的,有扛石头的,有负责在水中摆放麻捆的。为了把成捆的麻捆绑成一个整体,麻秆下水前的一两天就有人到野地里找来榆树的嫩枝条拧成了有二十多米长的两三条粗绳,这天也把它拿到了小池边上来。


      沤麻开始了,先是在池边上摆放了两根很长的木杆,一头插入水中,其余部分放到池边的斜坡上。这时两个早已卷起裤腿,脱掉鞋子的社员慢慢地进到水中。一名社员手拿榆条绳子的一端投向空中划出一条优美的抛物线后稳稳地萿在了站在水中人的手中,动作干脆利索。然后再把另一条绳子也投到水中,两条绳子纵向排开。此时,社员们主动地排起一条长龙,像击鼓传花的游戏那样,用接力的方式把一捆捆的麻秆传递到站立在水中社员的手上,摆放在长木杆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麻捆的数量越来越多,体积越来越大,在众人的共同协作之下,一个巨大的麻筏便漂浮在了水面之上。由于麻秆的密度比水小,所以,麻秆有很大一部分露在水面之上,为了让裸露在水面之上的麻秆全部没入水中,社员把从河道中背来了被河流打磨成滚圆光滑的石头摆放在了麻筏上,以此来增加麻筏的重量,直到水面刚好没过麻筏。对于生活在缺少水塘的村里孩子们来说,看到大人们站立在麻筏上的姿态挺威武潇洒,对于像我一样很多站在池边观望的孩子来说,真想也站到麻筏上去体验一下站在水面上的感受。最后用社员们拧成的绳子把麻筏捆牢扎紧,把绳条固定在池边,防止麻筏在水中自由移动。四个大麻筏被固定在池岸边,看起来就好像台风到来前进港避风的渔船。大约经过一周后,社员再次来到池边上把一捆捆的麻秆从水中捞出,然后再晾干。

      小池不仅是村民生产、建房、牲畜饮水的水源地,为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常有意外发生。有玩水丧命的,也有来这里寻短见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有一年的夏天,一位姓王的村民因为生活琐事,心里一时想不开,便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一天中午,村民们刚吃过午饭,准备午休,这位王姓村民便来到了小池岸边,一头栽到了水里面,这时恰巧被一位路过的村民发现,随即便大声呼喊:“有人跳池了!快来救人啊!”他的高声呼喊声惊动了准备午休的村民,人们便急匆匆地向小池边上聚集,人越来越多,这突如其来的事情一时让人们手足无措,不知如何进行施救。此时有人赶快找来了绳子,有人找来了长长的木杆,在水中不停地搅动,以便让落水者能抓住木杆把他拖上来。正在人们焦急万分之时,只见一个人也急急匆匆地向池边跑来,他边跑边脱衣服,来到池边上把衣服全部脱光,又在周围找了一块石头扛在肩膀上便从池边走进了水里,慢慢地池水漫过了他的头部,整个人全部下潜到了水里。池边上的人都纳闷,他为什么要扛一块石头潜水呢?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人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基本相同,当一个人要想潜入水中就需要增加自身重量,让身体的重量大于水对人体的浮力才可下潜到水中。

      他的这一惊人举动把在场村民惊呆了,站在池边上所有的人谁也没有见过有人能下潜到水里面。他潜入水中后,借着水中微弱的光线寻找落水者的目标,池的面积不大,最深处大约有4米。经过他的几番搜寻很快发现了落水者的位置,他快速游过去把落水者举出水面,站在池边上的村民迅速拉住落水者,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这个轻生的人获救了。事情过去几十年后在老辈人的口中还经常谈起。这位潜入水中救人的是我们本村一位在外工作多年的工作人员,长期的在外工作生活让他练就一身玩水的好功夫。这次施救落水者正好赶上他回家探亲,他听到村民的呼喊后,果断地做出了利用自己的特长救下落水者。

      古诗里说:往来千里路长在,聚散十年人不同。整个世界都在不同的变化中。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传统的耕作方式方法不断改进,沿用了几千年的黄牛耕地的方式也逐渐被淘汰。自来水也流进了千家万户,农民建房也用上了自来水,小池供牲畜饮水,沤麻的功能也逐渐消失,荒芜的小池成了村庄的一块污点。近几年,我们村的环境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村庄变成了一个宜居宜游的3A级景区。为了给前来的游客提供一个舒适快乐的游玩体验,村里在废弃多年的小池上,建成了一个供游客游玩的儿童游乐园。游乐园里有十几种游乐项目供孩子们娱乐。每到节假日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这里游玩,体验着父子情,母子爱。欢快的笑声在游乐园上飘荡,飘向村庄的上空。

长按识别关注

扫描二维码

排版:顽石

图片:苏忠学

文字凝固时间  乡土永连心底


棣华堂
乡土文学,文字凝固时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