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棣华堂:乡俗】苏忠学:祈雨黑风洞

文摘   2024-09-14 19:15   山西  

点击上方蓝字,我们一起找回故乡

祈雨也叫求雨,是古代人们围绕农业生产,祈禳丰收一种带有巫术性质的一种活动,该活动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各个民族社会当中。祈雨不但在民间普遍盛行,同时引起古代统治者的重视。


关于祈雨的最早记载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卜辞,它反映了殷王室祈雨活动。不同时代,人们的祈雨方式也不一样。战国以后,祈雨的仪式更多地转向用龙,并将阴阳五行的内容融进了仪式之中。如在汉代,春旱求雨时,地方官要选择水日祭把社稷山川,不得斩伐山林名木。在城邑的东门外建四通之坛,坛方八尺,周围树立八面黑旗,以水官之神共工为神主。祭祀之时,用八条生鱼和玄酒(一种用来祭祀的清水),并准备清酒和大块的肉脯。用洁净善言的巫人主持祭祀,要连续三天举斋。巫要穿黑色衣,先向神主祭拜,然后念祝词,祝罢再拜。祝词是:上天生五谷用来养人,现在五谷受到旱灾的危害,难以成熟结出果实。诸神享受清酒与肉脯,拜请神灵降雨。


祈雨不仅在历史上存在,就是在几十年前的乡下也不时出现。1973年我在古郊中学读高中,那个年代学生没有暑假。七月份的某天深夜正在熟睡的我们突然被一阵锣鼓鞭炮的喧闹声从睡梦中惊醒,声音来自古郊村的街道上,声音由远到近,再由近到远,很像元宵节期间的群众游行活动时敲锣打鼓的响声,此时的天空还飘着漂泊的大雨。我们全宿舍的同学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七嘴八舌地猜测议论了一番,待到锣鼓声、鞭炮声慢慢消失后,在雨声中我们一个个地又睡着了。第二天早自习时才听到校外同学说,夜里的锣鼓声是古郊村到黑风洞祈雨回来时迎接神灵到来时的庆祝仪式,从那时起我才知道了存在于民间的祈雨活动。历史上在我们古郊很多村庄都有过祈雨的活动,都是把祈雨时取水的地方选择在了黑风洞。

(陵川黑风洞所属大山处)

黑风洞是在距古郊村东北方约十五公里处的莲花村大山背后的半山腰,山的下面是六泉乡的东双脑村,和河南省的辉县市接壤。这里山大沟深,山体陡峭,林木茂盛,环绕在这里的山体有很多悬崖峭壁,平日里黑风洞周围人迹稀少,偶尔有行人从这里路过。据当地村民讲,黑风洞很深,没有人走到洞的尽头,温度很低。听祈雨回来的人说,洞壁和洞有很多形态各异的钟乳石,从洞口向里走约四百米会发现有三个水潭,一潭、二潭和三潭。一潭和二潭地势相对较低,人容易到达,三潭位于距洞底两米多高的高台里面,上去的路又有布满青苔,很不容易进去。


黑风洞这个地名在古郊乡的老百姓中非常有名,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因为它和一个神仙有关,这个神仙就是被人们称作的“黑风洞娘娘”,也叫“九莲圣母娘”。有关“黑风洞娘娘”的传说在我们古郊乡从古到今一直流传到现在。


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年的夏天,从奶掌沟走来了一对父女,女儿长得相貌丑陋,嘴角上还长有一颗黑痣。父母亲都不是很爱她,经常打骂她,更有把她遗弃了的想法。由于长期受到母亲的虐待,当她长大了以后,就产生了离开这个家庭独自到外面生活的想法。她把自己的想法和父亲说了后,父亲也没有挽留的意思。就给女儿说“既然你想出去,那我去送你”,这样父女就一同出来了。进入古郊地界后一路向东,来到了上上河村后,由于走得很累很想找点水喝,就来到了一家户向女主人说想讨要点水喝,谁知这家女人态度蛮横,恶狠狠地说了一句:“哪有水!冷水都没有,水还在井里”。从此就流传下了上上河村不敢到黑风洞祈雨的传说。随后父女俩又来到了古郊村。来到古郊时正赶上人们正在吃午饭。世上还是好人多,听说父女俩还没有吃午饭,很多村民都要到家里端上饭来让父女俩吃,女儿说:“我们不吃饭,给我们熬点米汤就行”?听到他们的诉求后,有村民就赶快到家里去熬上了米汤,等了一阵子米汤熬成了,父女俩很高兴地喝完了米汤,非常感激村民们的热情招待。女儿对村里人说:“我要到莲花山后面的黑风洞,往后就要住在那里,如果遇到大旱的年份,到了伏天还没有下雨,你们可以到黑风洞去求雨去,我帮你们下雨”。说罢这些话后父女二人便继续赶路朝着黑风洞方向走去了。村民们纷纷议论说,莫非这是神仙路过,要不然怎么敢说出这样的大话呢?


父女二人离开古郊村后,来到掌里村,攀上高坡,沿着山岭一路向北,来到莲花山的山头上,稍作休息,慢慢地下到了黑风洞。


父女俩在这里住了几天,父亲给女儿说他想回去了。其实父亲也嫌这个女儿长相难看,也不愿要她了,就想把她留在这里。听父亲说他要回去了,就对她父亲说:“大(过去人们对父亲的称呼),那你回去吧!我去给你准备些路上吃的东西,让你带在路上吃”。父亲想,咱们来时带来了少量食物,也快吃尽了,你去哪给我找些食物?女儿随即拿了篮子来到洞外捡拾了几块光滑圆润的石头拎了进去,父亲看到这一幕自己也蒙了,拎这些石头要做啥来?不大一会儿女儿从洞中出来时,拎着一篮子又白又大的馒头送给了父亲,“这些馒头你带在路上吃吧”!这一幕也把父亲惊呆了,就啃了一口还真是馒头。父亲拎起馒头告别女儿回家了。女儿则在这里长期住了下来,这个女人就是被我们当地人尊称的“黑风洞娘娘”,也称“九莲圣母娘”在东双脑村的一个小山头上有一个庙宇叫“九莲圣母庙”,就是用来祭拜“黑风洞娘娘”的,现在被当地村民修葺一新。


在我们古郊的各个村庄,都有过祈雨的经历,传说唯有古郊村祈雨最为“灵验”,去黑风洞祈雨都能有雨降下来,一般没有空过。南边村也多次去过。关于古郊村祈雨“灵验”有这样的传闻:


传说“黑风洞娘娘”离开古郊村多年后,天气大旱,从春天到夏天一直没有有效降水,种下去的玉米、谷子等大秋作物叶片都快要枯死了,村里人都盼着能有一场大雨降下。在农村有这样一种说法:“小旱不过五月二十三,大旱不过五月二十五”。那就等吧!二十三过了没有下雨,二十五过了还没有下雨,再不下,粮食作物将会绝收。村里人就想到了“黑风洞娘娘”路过古郊时给村民留下的那句话,天大旱时可以到黑风洞求雨去。因为“黑风洞娘娘”给村民说过求雨要到入伏后才能去。入伏后,天还没有落雨,村里有名望的族人就筹备起了祈雨的有关事项,如敬奉的各种仪式、人员的配备,求雨时路上和取水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都进行了周密筹划安排,一切安排就绪后就选定下了一个好日子。祈雨前的前三天,负责祈雨的相关人员就分别写好了敬奉有青龙、红龙、白龙三个牌位敬奉在村庙里。在古人的世界观里,龙能够呼风唤雨,“龙多旱涝”这一谚语在民间广为流传,所以祈雨时要把龙敬上。在神坛上摆上了酒、肉和村民们做的贡品,并组织全村二十多个巫婆到村庙里进行祭拜祷告,祈盼这次的祈雨能给干渴的土地降一场透雨来。还让有文化的人在一张白纸上用毛笔工工整整地写好了祈雨用的牒文,内容大概是由于天气干旱,种下去的庄稼很多都快要死亡了,再不下雨,今年的秋粮就没有收成了,很多人都得挨饿,祈求“黑风洞娘娘”播撒甘霖,让今年秋粮有个好收成,给百姓解决后顾之忧。


祈雨的那一天,村里组织村民敲锣打鼓到街道上给前去祈雨的人员进行送行。祈雨的成员一般由四五个男人组成,女人不能参加。并且去的人一般都是属龙、属虎这些大的属相,并且在村里声望要高,受人尊重。他们去时带着香火、贡品、牒文。还带着一个取水用的水瓶,把瓶子装在一个兜里面,然后挎在脖子上,怀揣一个人上身的衣服里。


祈雨的人告别送行的人群后,来到掌里后,上到山岭,然后沿着蜿蜒在后沟村、苍郊村、莲花村的山岭来到了黑风洞的山头上,再向下沿着崎岖的山间小道就来到了半山腰的黑风洞。进到洞后贴着蜿蜒的洞壁向里行进大约四百多米,先后会看见两个水潭,里面都有清澈的泉水,如果旱情很严重,这两个水潭是干涸的,取水就只能攀爬上两米多高的第三个水潭了。他们就把来时早已准备好的香火、贡品摆放在水潭的前面,烧香磕头进行祭拜并诵读祈雨牒文,当香火燃尽后,双手拿住展开的牒文轻轻地放到水面上,在牒文的四角各放上一小块贡品,等牒文沉入水中后就可以拿出水瓶取水了。两手拿瓶让瓶子完全没入水中,水灌满瓶了后,拿出来把瓶口拧紧,装在布兜里,不要让水流出来,然后怀揣在上身的衣服里。从这时开始,拿水瓶的人要不停地在原地踏步,不能有停顿,用这种方式表示对祈雨,对“黑风洞娘娘”的一片真诚。整个取水仪式完成后他们就沿着原路向村里返回,途中不能停歇,取水后怀揣在上身里的水瓶不能拿出,不能落地,直到回来后和迎接他们的人群相遇时才拿出来。


祈雨的人员来到村外时,村里要举行一个隆重的迎接仪式,能出动的全体村民都要在路边等候,当祈雨人员出现时,鞭炮响起,锣鼓敲起,祈雨人紧跟在锣鼓队后面,挎水瓶的人拿出水瓶,用一根树枝在瓶里蘸上水挥舞手臂让微小的水滴撒向大地,撒上几次后,双手捧起水瓶向村里走去。站在路两边的村民跟在祈雨人员的后面一路前行。回到村里后要在村庄的主要街道上进行游行,最后来到村庙里拿出水瓶敬奉在庙里正殿的神坛上。在未下雨之前水瓶一直敬在神坛上,直到有大雨下罢后,才要把装水的那个瓶子送回到黑风洞原来取水的那个水潭,把水倒回到水潭里面,整个祈雨过程才算结束。后来古郊村的祈雨仪式基本上沿用了这种模式,只是规模小了很多。


祈雨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天气变化的不了解,不能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解释大自然,一切无法解释的问题都寄托于神灵。所以久旱无雨时就很自然地想到求助于神灵,祈求天降甘霖,希望神灵来帮助人们解决危机,解决苦难,所以就有了祈雨现象的发生。当今社会随着人们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科学知识的普及,对很多自然现象都能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手机、电视等媒体的普及,让人们每天每时都能提前知道了天气的变化,天气发生干旱时人们都是通过电视里播放的卫星云图来了解天气变化,没有人再去组织祈雨了,祈雨这一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只能在人们的口中相传了。

长按识别关注

扫描二维码

排版:顽石

图片:苏忠学

文字凝固时间  乡土永连心底


棣华堂
乡土文学,文字凝固时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