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用什么样的词语形容吴兴国先生呢?
“青年才俊”?“大器晚成”?
都不是。
我以为最接近他的便是秦沛先生和刘洵先生,但这两位艺术家偏偏又比吴兴国先生的作品多。
对于内地观众而言,即便在70后和80后眼中,吴兴国都不算“熟脸”,对于他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徐克版《青蛇》里的许仙。
但彼时台视《新白娘子传奇》正在内地热播,内地观众习惯性接受了叶童儒雅俊俏的“许大官人”形象,对于吴兴国饰演的许“书生”则接受无感——至少在1990年代。
人们当时认为这个许仙不够“俊美”,甚至看起来有些阴郁。随后便把他淡忘了,即便后来有很多人评价《青蛇》是一部华语电影经典,也总是习惯性无视吴兴国。
这种无视早在他第一次出演电影《诱僧》时就有了,和《青蛇》一样,现在的人很少评价《诱僧》,即便说了也只讲李碧华和陈冲,正牌男主吴兴国似乎善于被人遗忘。
直到《封神第一部》今年上映,片尾彩蛋中闻仲太师回朝,有心人说“这是吴兴国演的”,我心中没来由地一惊,发现居然真的是他,然后想起来一件事:
吴兴国,好久没出现在大银幕上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每次看到吴兴国都认为他是反派,可能从《赌神2》到《宋家王朝》再到《特务迷城》,他饰演的反派都是智慧型,那种阴郁的气质透过眼神表达出来的就是一句话:
“毁灭你,与你何干?”
总之有些霸气。
这也是每次他饰演正面角色时我都觉得有些不适应的原因。
和那些打打杀杀肌肉紧绷的反派相比,吴兴国饰演的反派似乎深谙人性,他那双眼睛就是淬炼过的带毒的利刃,能刺透人心,也能挑动仇恨。
所以世事就是这么奇怪,人们总对肌肉男印象深刻,对肌肉男也要毕恭毕敬的大BOSS反而无感,包括我在内,可更奇怪的是每次想起吴兴国,我还是会想起他饰演的“许仙”——
金山寺内独泣,负心人总深情。
后来我才知道吴兴国不只是个演员,还是个导演,是个剧作家,还是个舞蹈家。
他是话剧演员出身,从70年代开始就投身话剧,在宝岛台湾玩话剧的都是大神。但他的风格又很“邪”,比如他能把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改编成京剧《李尔在此》,一人同时分饰十个角色,然后他就成了话剧界的一朵奇葩(没有贬义)。
而且他极善于融合多种文化元素,如把嘻哈植入话剧,把京剧变成说唱,“文艺”在吴兴国的脑子里被解读成了一种镜像“宇宙”——
你说梁山多好汉,我说好汉是痴人。
由此他改编的文化剧目繁多,且每一部都不走寻常路,加上本身优秀的舞蹈功底,经他手加工过的文艺作品篇篇出奇,部部惊艳。
可惜在内地,吴兴国还是没什么名气。
当1990年代和他搭档过的港台内地演员们纷纷成为艺术家时,只有他还在幕后潜心研究“文化究竟该怎么解读”这类看起来有些乏味但他却觉得很刺激的事情。
因此“艺术家”在吴兴国身上有了另外一种解读:
演戏?可以,那只是副业。
创作?真棒,这才是生命。
我觉得这种沉迷于二创的人物妙手生花时也很精彩,尽管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淡漠了,可当他再度出现时,人们往往会咂摸一些滋味:
“当年看《青蛇》的时候我还吐槽过为啥这个许仙不漂亮,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他……”
你看,这就是演员的魅力。
可如果把吴兴国历来的作品全都凑在一起看会发现此人原来竟是一位“大神”——
他似乎有着永远不会枯竭的艺术创作力和想象力。
这种人一般都有些曲高和寡的意思,比如《诱僧》时就和叶锦添合作,三十年过去了,如今还能在一起“玩”,本身就说明“人以群分”的道理,毕竟有才气的人多少都有些清高,而优秀的人能凑到一起便足以赏心悦目。
吴兴国就很有这种“脱世而立”的意思。
所以今天回头看,当骑着神兽入朝歌的“闻太师”步入镜头时,我还是可以调笑当年的“许仙”:
“北海十年,众人都还记得你呢。”
欢迎回来,吴兴国先生。
颜值力:⭐⭐⭐⭐⭐
国民度:⭐⭐⭐⭐
发展性:⭐⭐⭐⭐⭐
演技水平:⭐⭐⭐⭐⭐
商业价值:⭐⭐⭐⭐
《诱僧》《青蛇》都是极对吴兴国胃口的作品,可惜在当时的语境下未必能焕发光彩,我认他是个很书生气的人,即便如此还是能在其他文艺作品上常出惊世之作。
搞艺术的人天生自带气场,吴兴国的气场必然不是商业片里的小打小闹,若是知道他在话剧界的成就,当初轻视或低估他的观众可能也会大跌眼镜:
他……竟如此有才?!
哎呀,想象那年的意气书生,竟觉得可惜。
可惜了人们认识他,但又不记得他。(本次鉴议由“霸道的小汤圆”、“咆哮小短腿”、“要很酷的周周”、“要奶茶不要啵啵”、“小韩有个大梦想”等六位大神议定。)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