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数理学院:党建铸魂,校企共育,立德为本,锻造优秀应用型人才

文摘   2024-10-09 14:30   湖南  


编者按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推进会会议精神,立体展示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成绩,学校评建办公室、党委宣传部联合各二级学院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系列专题报道,分享各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优势,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





党建铸魂,校企共育,立德为本

锻造优秀应用型人才






学院简介





数理学院平台总览

数理学院是2019年2月由原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与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合并而成。原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创建于1958年,原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始建于1960年。现有教师126人,教授18人、副高职称教师29人;博士50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90%;杰青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3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20余人,兼职硕士生导师6人,已经形成了有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现学院建有7个本科专业,分别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及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为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

学院建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湖南省应用特色学科、“光学”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数字图像处理”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以及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量子力学”省级精品课程。拥有湖南省“光电信息集成与光学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信息检测与智能处理技术”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光电信息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大学物理实验中心”湖南省优秀科普基地、湖南省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中学教育”湖南省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等6个省级平台。拥有电子信息技术、光电工程2个实验室,以及1个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和1个数学实验室与数据处理实训中心。学院有教学、科研、实验场地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各种教学仪器设备4600余台(套),总价值2300余万元。

近年来,教师先后获得1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青年教师基金重点项目,60余项湖南省教育厅、科技厅科研项目,2项湖南省海外名师交流计划项目,1项军民融合项目。学院教师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其中部分论文发表在国际国内一流学术刊物上,400多篇被SCI、EI、CPCI-S收录;获得湖南省教学成果奖、科学技术奖5项,多次获得常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三等奖,湖南文理学院首届芙蓉科技奖等。

学院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300余人。近几年来,学生在各种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0余项、省部级奖近200项。学生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0%,2024年考研录取率达到17%。




第一部分

党建引领,为立德树人筑牢信念之基





NO.1

抓思想武装,

为立德树人筑牢信念根基

加强党性教育,传承红色基因。通过班子成员上党课、“开学第一课”、主题党日、主题团日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强化理想信念,矢志成为服务国家和民族、贡献社会和人类 的栋梁之才。坚持标准,严格程序,做好党员发展工作,2021- 2023年,学院共培训学生入党积极分子851名,发展学生新党员 209名,审批学生预备党员转正160名。



学生干部培训现场


倡导科学精神,涵养家国情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学术讲座、“高山仰止”人文讲座、“挑战杯”、“互联网+”学科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厚植家国情怀;通过开展义务维修、社区服务、“两弹一星”科普宣讲、寒暑假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扎根基层、结合所学奉献社会。


“两弹一星”科普宣讲



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NO.2 

抓课堂建设,

为立德树人打造优势阵地

推动课程思政向“广度”延伸。举办课程思政进课堂系列活动,开展课程思政素材库建设,深度挖掘材料类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使得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学院建设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校级课程思政课程近10门,获得湖南省课程思政竞赛一等奖1项。


我院教师获得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一等奖

建设科研平台,促进科教融合。依托学院建设的6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组建师生联合创新团队,组织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 开展创新实验。通过指导学生开展项目申报、成果汇报和学科竞赛等活动,培养并提高学生在文献查阅、归纳总结、项目撰写、口头表达、团队合作、创新能力和拼博精神。


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现场

坚持守正创新,增强学科影响力。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和支撑条件,积极整合资源,凝练学科方向、促进学科高质量发展。教师队伍科研水平较高。五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9项、地市级项目4项;发表SCI论文共计93篇,其中1区3篇,2区17篇,3区37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54项、软件著作权92项,出版教材4部、专著2部。


近五年国家级科研项目


NO.3

抓队伍建设,

为立德树人凝聚关键力量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争做“四有”好老师。制定了《数理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通过持续推介先进典型、参加学校“坚守师德,廉洁从教”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全过程。先后挖掘了黎小琴、曹斌芳等2位先进教师典型。 


我院两名老师成为师德师风宣讲团首批成员

采取引育并举措施,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力度,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6人,其中,43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10位教师有出国留学访学经历;国家杰青1人,湖南省省级121人才2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0余人,已形成一支教学科研并重、材德兼备、知行合一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





第二部分

协同育人,为全面发展铺设特色之路





NO.1 

科学规划专业建设

适时优化专业布局

主动对接国家需求、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及常德产业强市战略,在保持传统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坚持“淘旧改老,扶优强特,增新加急,优化结构,动态调整”的原则,推进专业设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擦亮理工和师范招牌,开展专业建设效果评估,推行专业动态调整。近年来,学院调整停招专业4个(2020年停招专业2个,2024年招专业2个)。2023年,本科招生专业有7个,其中工科专业1个、理科专业4个、师范专业2个,有一批省级优势专业。


学院专业建设情况

NO.2 

建设丰富课程资源,

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

成立课程建设中心,搭建课程平台,与“雨课堂”“超星”“智慧树”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课程、引进优质课程;使用便捷的选课系统,方便学生根据个人需求自由选课。学院有一批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


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一览

NO.3 

“四共三互”:

理工科专业特色育人模式

学院构建以教师工作室为纽带的“多元协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解决实践教学载体缺乏、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不足的问题。如图所示。


理工专业多元协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依托校内外科教平台,对接教师科研、学科竞赛、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建立教师工作室:将教师和学生“分门别类”,教师根据特长各有所为,学生根据发展各取所需,提高师生归属感,达到教学相长。

一方面以教师工作室为纽带,以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创新训练和项目孵化为“四轮”,驱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以校企实现资源共享、专业共建、项目共研、人才共育和校企双方互派人员、互为服务、互为评价的“四共三双”模式深化校企合作。以此,构建“多元协同驱动”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教学载体和教学资源,并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系统集成的设计与制度创新,进而带动教学各维度、各环节有效融合,良性互动。

另一方面在教师工作室内,采用项目式教学,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度,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各自的兴趣方向取得进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的需求。

NO.4 

“三位一体”:

师范类专业特色协同育人模式

强化多方协同培养、互惠合作的中学教师培养保障机制。以“三协同”来提高培养质量。一是专业教师协同。专业核心课程教师、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素质拓展课程教师、实习实践指导教师等四类课程教师共同组成合作育人团队,共同承担育人任务。二是校内部门协同。学校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学院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来共同培养人才。三是“学校—政府—中学”协同。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以跨越政府和学校、工作与学习界域的思维,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系统集成的设计与制度创新,实现资源共享、专业共建、项目共研、人才共育和互派人员、互为服务、互为评价的“四共三双”合作模式,为本专业学生培养创造条件。如图所示。

师范类专业多元协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NO.5 

融合第二课堂,践行三全育人,

共筑高校特色育人新篇章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拓展,是思政教育的关键阵地,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与学院注重学生多元培养,举办文化艺术节、党史竞答、辩论赛等活动,并推动数理学院科技支农等社会实践,获媒体赞誉。学院依托省科普基地,与市科技馆合作,开展科普服务。同时,举办学术、人文讲座,红色教育,竞赛及技能培训等,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此外,深化志愿服务,将服务常态化、基地化,增强学生志愿精神,开展三下乡、养老服务等,2021-2023年累计开展志愿服务超百次,参与人数众多,社会实践广覆盖,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服务。

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成果:2021年,获批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项,本科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3篇;2022年,获批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项,本科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8篇;2023年,获批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项,本科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4篇。

学生参与“互联网+”和“挑战杯”比赛:2021年第十四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三等奖两项;2022年第十届挑战杯湖南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

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数学竞赛、物理竞赛、师范技能大赛、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光电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各项科技竞赛,2021年获得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28项;2022年获得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47项;2023年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3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46项。


近三年学生参加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数量





湖南文理官方微信

文理微世界,有你更精彩


图文编辑:王瑜阳

一审:刘昕怡

二审:李欣

三审:袁勇军

湖南文理学院
湖南文理学院(www.huas.cn)由湖南文理学院党委宣传部主管,提供学校最新鲜的权威资讯,为学校师生及社会大众发布权威官方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