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唐代西域文书保护修复

文化   2024-10-03 00:01   湖南  

2022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推介活动

一、中国人民大学西域文书概况
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入藏一批珍贵西域文书,与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西域文书为同一来源。这批文献数量660余件,语种有汉文、粟特文、于阗文、梵文等,主要出土于唐代于阗地区(今新疆和田地区),属于丝绸之路南道发现的珍贵文物,是古代新疆地区历史文化研究、唐代军政体制研究、丝绸之路研究的珍贵原始资料。但是由于西域文书历史年代久远,制成材料本身会出现自然老化,加之地下、地上、考古以及流转等复杂环境和保管条件的变化,现存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的西域文书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如:碎片状、表面污迹、霉斑、烟熏痕迹、糟朽、絮化、褶皱、虫蛀、粘连、残损、字迹褪色等,大部分处于严重破损状态,几乎不能直接翻阅。为防止西域文书残片病害进一步恶化,实现珍贵文物的科学保护利用,进而充分挖掘其内在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促进理论研究成果转化,项目将高校博物馆馆藏资源和研究力量相结合,充分利用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对西域文书本体进行抢救性保护修复,同时在修复技术和理论、语言文字考释、历史内容研究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学术研究利用。
二、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唐代西域文书保护修复项目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依托学校学科优势,联合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历史学院合作进行修复和研究工作,成功申报2020年学校重大规划项目和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国家图书馆资深古籍修复师胡玉清担任项目现场技术指导及修复工作执行人,北京大学图书馆吕晓芳担任项目主要修复人,参与项目的还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美芳,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贾铁英、张晓辉、陈姝婕、高增,中国国家图书馆侯郁然,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段真子,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宋欣、王亚亚、于晨。

修复技术路线图

馆藏西域文书不同类型病害的发生比例

本项目保护修复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保持文献原貌、最小干预、可逆性和安全性,其中安全性第一,保持原貌最为重要。
本方案实施后要达到基本消除文献内部不利于长期保存的隐患,恢复原貌,最大程度保持历史信息,尽可能延长其保存寿命,使其能够满足展览、保管、数字化、内容研究等需要,全面提高预防性保护条件。具体而言,片渣状文献得到加固,由不能挪动到可以整叶翻动;粘连、板结文献得到安全有效分离;消除霉菌、害虫、酸蚀等多种隐患;每件文献都有单独装具,替换原来酸性文件夹;清洁文书表面的污渍、虫粪、泥土等;改造库房环境、配备相关设备,实现装具无酸、安全,库房恒温恒湿等的目标。

项目具体实施情况

利用文字和图片详细记录文献修复前状况,建立修复档案;运用无损或微损检测手段检测文献载体基本性能指标;检测纸张原料成分和污染成分;然后针对文献的不同病害种类和状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清洁去污、杀虫消毒、脱酸、修补加固、展平整形等修复操作;最后自制保护装具,改善保管微环境,改进库房条件。

便携式厚度计测定文献厚度

便携式无损酸度计测定PH

使用到的修复用纸包括三桠皮纸(5-7g/,7-9g/)、典具帖(2g/㎡)、混料皮纸、迎春纸、宣纸和撤潮纸。采用橡碗子、板栗壳和茶等植物染料分别对修复用纸进行染色,观察染色效果并测定pH值,因染纸为简单去白,补纸pH值一般为中性,没有太大变化。粘剂剂选用小麦淀粉,冲制浆糊。
修复工具主要包括毛笔、软毛刷、撤潮纸、压板、压石/压铁、裁板、台灯、透光台、剪刀、镊子、启子、喷壶、毛巾和刷子等。除通用的可以购买获得的工具,项目组成员还根据实际工作,就地取材,自制适用方便的小工具,以利于修复工作高效高质量地完成。

运用白度计、含水率测定仪测量文献白度和含水率

文献边缘残破处取米粒大小样本制作载玻片,用显微镜观察纤维素成分、填料和老化程度

修复用纸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装具、保管条件和长期保存等方面制定西域文献预防性保护方案,改善保管条件,使其符合长期保存的要求;在了解西域文献制成材料、破损等级的情况下,选择适宜的修复材料、制定完备的修复方案,对破损西域文献进行抢救性修复,消除影响西域文献长期保存的隐患。

用橡碗子、板栗壳和茶等植物染料对修复用纸染色,观察染色效果并测定PH

修复工具

修复人员清洁文书

修复人员对文书补缺

保护装具

本项目采取“开窗镶+手工信封装具”的保存方式,原材料为传统手工纸,无酸,便于研究人员在不接触文书本体的情况下对文字进行研究查看,不会对文献造成伤害,利于文献的长期保存。
1)开窗镶保存
本项目创新了开窗镶保存西域文献的方法,具体方法是:
a.将已修复文书放在两张三桠皮纸中间,并将皮纸裁剪至合适大小,皮纸四边距离文书至少两厘米(可根据文书大小适当修改);然后再按照合适大小剪裁混料皮纸,要与皮纸及文书本身的大小相配套,宣纸的长宽不能比皮纸小,使整个文书镶起来美观。
b.在两张皮纸的四个角用针锥各点一个点,每个点的位置适中,与皮纸两个边的边缘留有0.8cm左右,由此在最底下一层混料皮纸上都留有印记,四点连成四条线,并用裁纸刀裁掉,留下来一个中间漏洞的四边形。
c.当文献上有字迹时,需在覆盖在文书上的皮纸上开窗,当有需要查看文书上的文字时,就很方便。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对于单面有字的文书:在皮纸上用铅笔轻轻的点四个点,点的位置要保证,当四个点连成线时,要使得文书上的文字包在里面,然后将其中三面用裁纸刀裁开,裁哪三边,留哪一边,要根据文书具体情况来看,目的是为了查看文书上的文字时便于翻看。须注意的是:这一步骤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保护文书为主,所以开窗不能过大,免得让文书残片掉漏出来。
对于两面有字的文书:主要步骤同上,但是双面有字,双面都需要开窗。
d.将双层三桠皮的边缘用浆糊粘在最底下的一层托纸上,具体方法是,用蘸了浆糊的毛笔在双方需黏合的部分轻轻刷一层浆糊,在刷的过程中可以拿一小片宣纸挡在文书前,免得浆糊刷多了渗透到文书上。同时也需注意浆糊不能刷的过多,否则整个镶套会不平整,看起来皱巴巴的。
e.喷水、压平。
2)信封式装具
装具制作采取纸夹加垫硬纸板的方法。使用到的材料主要是混料皮纸和迎春纸,这些材料都是传统手工产品,无酸,不会对文献造成伤害,同时也有利于文献的长期保存。
纸夹制作方法:首先用稀稠适宜的浆糊将两张宣纸托裱在一起制作托纸,经过晾干和绷平后,即可根据文献的具体大小裁剪、折叠成纸夹。
若直接将修复后的馆藏西域文献放置于上述制作完成的纸夹中,纸夹强度不足,也无法避免使用时直接接触文献,以及纸夹与文献本体之间的摩擦。因此本项目选用加垫硬纸板的方法加以改进,即选用与上述制作纸夹相同的托纸裁剪出一张和纸夹底面大小相同的纸板作为加垫硬纸板。用迎春纸包裹修复后的文献再放入纸夹中存放,皮纸包裹残片时左右扣包,上边和下边不包,包裹后的残片大小和纸夹底面相同。将放入纸夹的文献以不同大小规格分组,每10个或20个为单位,外加无酸函套存放。

信封式封装保存

三、项目成果
2022425日,本项目完成的破损西域文书修复作为主要成果得以展示。主要成果如下:
1.对馆藏西域文书保存现状开展全面调查。对375件文书做了物理化学性能测试,对300件典型文书做了无损检测分析,系统认知文书制成材料物化性能,为文书溯源、修复实践活动提供了充分依据,形成了西域文书制成材料基本信息库;诊断文书残片的主要病害、破损程度,制定修复方案;监测文书目前的保管条件,从预防性保护层面提出整体改善保管条件和保存方式的方案与建议。

馆藏西域文书修复前后

2.完成破损文书的修复。依据每件藏品的破损情况,针对单面、双面残片、单页上有一种或一种以上文字的残片实施清洁、缀合、修补、镶嵌、补缺、溜口、加固、字迹显现等修复实践活动,在最小干预的前提下,尽可能恢复文书原貌。共完成660件修复。

馆藏西域文书修复前后

3.本项目首创“开窗镶”法修复破损文书,自制文书装具保存完成修复的文书。为方便今后利用原件和长期保存,突破之前“镶嵌法”、“册页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制文书装具既保证装具材料安全,不会对文献造成伤害,有利于文献的长期保存,又能根据每一件文书大小和形状“因地制宜”。

馆藏西域文书修复前后

4.针对汉文、于阗文、粟特文、梵文等不同语言的文献,开展识读、释义等研究,随后录文、定名,编写西域文书名录,形成系统的西域文书图片版和录文版成果,完成不同语种的转录,深入挖掘其内容及价值。

馆藏西域文书修复前后

5.积累学术成果,扩大文书的利用。在西域文书本体保护的基础上,项目还注重修复技术的理论阐释和成果转化。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系列西域文书修复的中英文学术文章。并开展数字化抢救及面向数字人文信息利用平台构建的研究,拓宽文献利用途径,持续向社会贡献学术成果。

馆藏西域文书修复前后

同时,也为相关珍贵文物在修复技术、理论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创新示范作用。


古籍
始于2014年,古籍及艺术品收藏拍卖行业第一大号,数十万古董收藏家爱好者都在关注的掌中文史副刊,从古旧书趣味考古中解读新鲜历史观点,古玩、古董、书画、收藏、拍卖、国学、文化、历史、读书、苏富比、佳士得、嘉德、保利最新资讯等及时送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