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嘉锡: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唯一纯古典文献学家

文化   2024-10-16 00:07   广东  

1948年9月,部分中研院院士在中研院大门口合影。右起:汤用彤、陈垣、柳诒徵、朱家骅、张元济、余嘉锡、胡适。

在中国现代学术的璀璨星空中,余嘉锡先生以其卓越非凡的目录学、古文献学及史学成就,恰似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绽放着智慧与坚韧的夺目光芒。

一、家世与早年历程

1884年正月十三日,余嘉锡出生于开封。其父余嵩庆出身科甲,仕途却充满坎坷。他以户部主事之职出任河南知县,后官至湖北候补知府。余家素来贫寒,藏书寥寥。余嵩庆的先曾祖朴庵公致力于学问,专攻三礼,却终身未获机遇,仅留下数十种遗书。余嵩庆年少时便携带笔砚四处游历,投靠多位名公卿,常常借书苦读。入仕之后,才逐渐购置一些书籍,可惜又不幸遭遇火灾,连同先世遗书一同化为灰烬。他为官清廉,一生别无长物,始终身着布衣、以粗茶淡饭度日,无论宦游至何处,仅以一辆驴车载着几箱书籍而已。

余嘉锡自幼便在父亲的严格督课下读书,父亲于案头口授知识。约在1889年,年仅6岁的余嘉锡开始启蒙受书,父亲亲自教导他诵读五经、《楚辞》、《文选》、四史、《通鉴》等经典著作。他学习诗古文,不研习时艺,秉承庭训,勤奋好学至极,在完成日课之余,搜遍家中藏书,手不释卷,以至于眼睛渐渐近视。

少年时期的余嘉锡已然立志著述。1897年,年仅14岁的他编写了《孔子弟子年表》,又因喜爱明代刘基的《郁离子》,仿效其风格撰写了数万字的作品。1899年,16岁的余嘉锡为《吴越春秋》作注。虽然这些作品尚不成熟,但在未及弱冠之年便如此发奋努力,实属难能可贵。

二、学术之路的开启

在这一时期,余嘉锡读到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惊叹于学海的浩瀚无垠,一时之间茫然无措,不知从何处着手探索。随后,他又阅读了张之洞的《輶轩语》,书中提到:“今为诸生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余嘉锡顿时如醍醐灌顶,欣喜异常。于是,他设法购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自此之后,反复研读,乐此不疲。遇到疑惑之处,便翻阅书籍进行检核,并将所得感悟一一记录于书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收获日益增多,于是将所记内容抄辑成册,由此更加勤奋用功,学识也突飞猛进。1900年,17岁的余嘉锡研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开始从事对《提要》的辨证工作。

1901年,18岁的余嘉锡在乡试中一举中举。随后,他入京担任吏部文选司主事。然而,不久后因父亲去世,他返回湖南常德老家。余嘉锡曾“两赴公车辄报罢”,在中举后,他分别参加了1903年癸卯补行辛丑、壬寅恩、正併科会试和1904年甲辰恩科会试,却都名落孙山。甲辰科是清代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此后,所有的乡、会试一律停止,余嘉锡从此断绝了通过会试晋升的途径。但身为举人的他,通过捐纳得以在京城任职,而吏部文选司主事的品级恰好是正六品。

三、辛亥革命后的跌宕起伏

辛亥革命后,1919年,余嘉锡再次来到北京。他在赵尔巽家担任教馆先生,并参与《清史稿》的审阅工作,在此期间得见柯劭忞,拜其为师。

之后,余嘉锡有意将全家迁至北京,他的夫人陈福彩也已做好了准备。然而,由于余先生的母亲年事已高,此事便拖延未行。不料,1927年秋,夫人竟然与世长辞。余先生悲痛欲绝,在家乡举行葬礼后,更是睹物思人,难以自拔。1928年,他携子余逊来到北平,居住在常德会馆。不久之后,余嘉锡见到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先生,深受其赏识,被聘为该校讲师。此后,他又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等多所学校兼课,讲授目录学。1931年,余嘉锡担任辅仁大学教授,兼任国文系主任。

就在这一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随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觊觎华北,国家危难迫在眉睫。1933年,余嘉锡携家眷南归常德,但当地缺乏浓厚的学术氛围,使他深感寂寞。同时,辅仁大学多次敦促他返校,于是他又回到北平,继续主持系务工作。

四、沦陷时期的坚守

卢沟桥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辅仁大学由于是天主教会学校,由德国人主持校务,较少受到敌伪的干扰。余嘉锡虽然能够继续任教,但家国之痛使他极度忧愤。在致友人的书信中,他署名“钟仪”,以春秋时期的楚囚自比。在整个沦陷期间,他以民族大义为重,含辛茹苦,淡泊明志,坚决不被敌伪所利用。他撰写了《宋江三十六人考实》、《杨家将故事考信录》等著名文章,借助这些民间流传的忠义故事,振奋民心,砥砺名节,抒发自己拳拳爱国之情。在此期间,他还利用辅仁大学的条件,聘用了许多滞留在北平的学者任教。1942年冬,余嘉锡担任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

五、学术成就与卓越贡献

余嘉锡是一位成就斐然的目录学家、文献学家和史学家。

(一)目录学贡献

1.《目录学发微》

目录学是余嘉锡长期讲授的课程,《目录学发微》一书,乃是他从1930年至1948年在北京各大学使用的讲义。中国历代典籍浩如烟海,若要充分运用,必然需要目录学的知识。余先生的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图书目录,而是总结了从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到清代诸儒的目录之学,结合学术史的背景,真正做到了辨章学术、考窥源流。对目录学的功用、体例、流变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阐发,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目录学理论体系。此书影响极大,重印者众多,甚至还有剽窃其学说之人。

2.《古书通例》

与《目录学发微》同样出色的是余先生的另一部力作——《古书通例》,这也是他在20世纪30年代于各大学授课时的讲义,又名《古籍校读法》。前人读古书,大多从语句训释的角度着眼,很少注意到古书固有的体例。余嘉锡则强调:“当先明古人著作之体,然后可以读古书。”他指出古书“一时有一时之文体,一代有一代之通例。参互考校,可以得其情;排比钩稽,可以知其意”。相反,如果不明白古书的体例,就会在理解上产生歧义甚至无端的怀疑。《古书通例》一书,对汉魏以前的书籍进行了详细的诠释,分为《案著录》、《明体例》、《论编次》、《辨附益》四卷。虽然篇幅不大,但言简意赅,广征博引,使读者能够认识到古书体例与后世作品的不同之处。如果不明白古人著述的主旨和古书编定的原委,便难免会冤枉前人,又贻误后学。应当指出,余先生的这本书虽然创作于六十年前,但其论断却常常被近年来考古发现的简帛佚籍所证实。

3.《四库提要辨证》

《四库提要辨证》二十四卷,凝聚了余嘉锡平生的心血。他自少年时起便阅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札记抄撮辑集,历经三十余年,已积累了二十余册稿本。1931年,他删除重复内容,编写目录,涵盖经史子集四部,共有七百多篇。此后,他不断进行补充修改。七七事变发生后,他担心存稿散失,于是选取较为成熟的史子两部二百二十余篇付梓,这便是《四库提要辨证》的初印本。此后,他坚持不懈地工作,继续增添内容,直至临终前,合计四部达到四百九十篇,编成了《四库提要辨证》的定本。这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专著,对于目录学以及学术史的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史学贡献

余嘉锡的历史学论文,包括《宋江三十六人考实》等篇章,均已收入《余嘉锡论学杂著》。他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评价与当时的人颇为不同,例如他所说的“宋人史学胜清儒”便是一个例子。综观他在这方面的论著,不仅考证精细,而且富有见识,多有新颖的观点。

(三)其他贡献

1.《世说新语笺疏》

在抗日战争时期,余嘉锡另有一部巨著,即《世说新语笺疏》。《世说新语》记载了汉末魏晋时期的名人轶事,既是小说,又是一部研究魏晋历史极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旧有梁朝刘孝标注。《笺疏》的工作除了进行版本的校勘之外,还对刘义庆的原书和刘孝标的注文都进行了补正。详征博引,体例如同裴松之注《三国志》。同时,也时常品评人物,意在彰善瘅恶,借古以喻今。

2.《元和姓纂校补》

1952年秋,余嘉锡撰写《四库提要辨证》中的《元和姓纂》一篇时,曾提到此书“用力颇勤”,深恐不能出版而付诸东流。在写完这篇辨证后,他就中风不起了。据说《元和姓纂校补》目前只找到一种过录本,并非最后完稿,这实在是一大遗憾之事。

六、为人品德与风范

余嘉锡先生平日喜爱看小说,也欣赏京剧。在全民抗日时期,他撰写《杨家将考信录》,赞扬杨业祖孙三代抗敌的功业,借此鼓舞人心,激发人们同仇敌忾之情。对于那些投靠敌伪以谋取荣华富贵的人,他极为愤恨,大力进行鞭挞。《考信录》的自序后题有“书于北平不知魏晋堂”,寥寥数字,却展现出一位伟大的爱国学者的浩然正气。

余嘉锡先生一生勤勤恳恳地从事著述,以实事求是为宗旨,不崇尚空谈,深受清代朴学的影响。而在立身处世方面,则深受宋代儒学的影响。他秉性刚直,尤其在义利之辨上极为严格。平时常说:“读书人第一是要讲究做人,第二才是讲究做学问。否则,有学无行,读了书又有什么用呢?”在抗战时期,国家危如累卵之际,先生极为愤懑,用顾炎武的话谆谆告诫学生,引发学生的爱国思想。

余嘉锡先生不仅是一位学识精深的著名学者,更是一位德行纯正的当代人师。他在教育史和学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人所敬仰。余嘉锡先生持身极为谨严,为学生讲课,从来没有迟到过一分钟。他对教学工作极其认真,对奖掖后学更是殷切备至,不遗余力。为了留下一位助教,他可以与校长意见不合而争得面红耳赤。先生对后辈的爱护可以说是到了极致,无以复加。

余嘉锡先生虽然沉浸于古学之中,但他的学术思想却是革新的,并非墨守成规、一味守旧,更不是不顾现实、是古非今,他深知去旧更新乃是事理之常。

1955年除夕,余嘉锡先生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二岁。他的学术成就和高尚品德,永远激励着后人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古籍
始于2014年,古籍及艺术品收藏拍卖行业第一大号,数十万古董收藏家爱好者都在关注的掌中文史副刊,从古旧书趣味考古中解读新鲜历史观点,古玩、古董、书画、收藏、拍卖、国学、文化、历史、读书、苏富比、佳士得、嘉德、保利最新资讯等及时送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