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播的“听泉鉴宝”,戳破互联网造神真相?

文化   2024-10-17 00:27   广东  


“造神”是为了吸引大众目光,“毁神”也是如此。一个“神”的过气意味着另一个“神”的诞生,这也决定了“造神”的结果必然是“毁神”。


作者 | 王厚明

题图 | 互联网“造神”


最近,继“东北雨姐”农村实诚大姐的人设崩塌后,抖音千万级粉丝博主“听泉鉴宝”也走上了风口浪尖。在一片学历造假质疑声中,“听泉鉴宝”宣布暂停直播,引发广泛关注。
“听泉鉴宝”到底有多火?数据显示,这位以诙谐风格鉴定古董的博主,近30天内涨粉959万,近7天内10场直播场均观看人次超过1200万次。
但就是这样一位风头正劲的当红主播,似乎也没能逃脱互联网“造神”与“毁神”的终极轮回。由网友催红,又被网友迅速拉下马,这不禁令人深思:这场互联网“造神”与“毁神”运动,究竟意欲何为?

“听泉鉴宝”事件登上微博热搜。

“听泉鉴宝”凭借优秀的抛梗能力和精彩的节目效果,让直播间充满了戏剧性,网友戏称看他的直播能“把嘴笑歪”。
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盗墓者在盗墓现场打着手电筒看货的,三星堆风格造型的青铜器说是祖上传下来的,出租屋里的石头树枝经过一通分析后变成鬼屋镇邪之物的……正是这种鬼畜般的节目效果,让网友欲罢不能。
火速走红后,“听泉鉴宝”被粉丝贴上“国家级鉴定师”“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古钱币鉴定速度最快记录保持者”等标签,还有粉丝评价其是“年轻的鉴宝天才”。
不过流量的反噬说来就来。很快,“听泉鉴宝”被爆出学历造假。有网友质疑其北京大学毕业的身份,对其直播间多个连麦的内容真实性也提出质疑,认为是剧本摆拍。
面对网上的漫天质疑,“听泉鉴宝”本人回应称:“互联网身份是网友给的,希望大家不要再神话我了”,他还强调自己从未声称拥有过国家级鉴定师等头衔或参与过央视鉴宝栏目。
质疑中也有声音指出,网络环境普遍存在“造神—毁神”现象,即人们倾向于将某个个体抬升至极高的地位后再无情打压。
其实在互联网世界,一夜封神、又一夜跌下神坛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无论是帅气的藏族少年丁真还是曾经的网红主播“疯狂的小杨哥”,以及此前的辛吉飞、冬泳怪鸽、于文亮、薇娅等,这些让人追捧一时的网红无一不经历过“造神”之后被“毁神”的经历。
有人说,中国互联网三十年发展史,也是一部从“造神”到“毁神”的网红兴衰史。伴随着互联网和资本的“造神”运动,大大小小的网红如过江之鲫,或一夜爆火,或一日茶凉。
正如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预言的那样:“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加起来耗时半个小时,被众人捧上神坛后的他们纷纷面临跌落神坛的命运。

“听泉鉴宝”直播间。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一代又一代网红如流星划过夜空,闪亮过后转瞬即灭。一个“听泉鉴宝”可能很快会过气,但还有无数个“听泉鉴宝”会冒出来。这场各方乐此不疲的互联网造神运动因何而起,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底层逻辑?
一群人的狂欢。在网红迭起的时代,演绎着“娱乐至死”的放纵,也敲响了“集体狂欢”的节奏。网红中类似草根励志、苦难涅槃的情节,击中了很多网民的柔软心房,引发了无数共情与共鸣,助推形成“一群人的狂欢”。
不可否认,一个风口可以造就一个网红,一首歌能够点燃一个城市激情,一个人也可能带火一个无名产业,但这种狂欢更像是长江之浪,一浪拍打着一浪,很是热闹,但待热度耗尽最终也只赚了一个“寂寞”,留下一地鸡毛。
流量与平台的共谋。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8.16亿人,占网民整体74.7%,全民直播时代已经到来。有利益就有江湖,直播造就网红、带来流量,少不了互联网平台和背后团队的运作,以及资本的介入。平台与流量形成利益共同体,将神化的网红视为流量富矿,想方设法攀附热度、谋求利益。
在庞大的流量和利益面前,资本、偶像、粉丝以及整个产业链环环相扣,互联网平台需要应时应利的网红出现,去博人眼球、制造话题,以此收割一茬茬的信徒。对资本布局方来说,“听泉鉴宝”只是营销新时代的一个广告位。在网络时代,流量是悬挂在这些网红头顶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大潮过后,被替代是被写好的宿命。
“造神”的结果是“毁神”。当更多的平台和经营团队开始其“造神计划”,将网红打造成贴上各种标签的“神”,热衷于编造、传播一些神化的故事,呈现一种无所不能的完美。于是,在资本与粉丝的层层包装、粉饰下,网红戴上无数层人设面具,彻底成了“神”的扮演者。
然而这种看似无暇的人设,哪里经得起的聚光灯下360度的审视,一旦品牌形象人格化,被粉丝投射过多的感情,就有人设崩塌的危险。当网红完美的人设被揭穿,从万人称颂到千夫所指不过是一瞬间的事,于是“神坛”也就成了“祭坛”。
真实的逻辑是,“造神”是为了吸引大众目光,“毁神”同样如此。制造一些热点话题,把人们引向消费,一个“神”的过气意味着另一个“神”的诞生,这也决定了“造神”的结果必然是“毁神”。

互联网“造神”现象。

在浮躁的网络空间,人们造出来的“神”越多,越证明信仰的迷茫和对虚幻的沉迷。各种网红作秀是网络时代商业的产物,如放任其泛滥,只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导致网络生态畸形生长,压缩公共舆论空间,异化网民的理性思维和人格养成。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认为,英雄(神)是集体无意识中的一种原型,象征着力量、勇气和拯救。粉丝之所以热衷“追神”,往往是因为内心深处对于理想、完美和力量的渴望。粉丝们通过支持自己的偶像,达到精神上的满足,仿佛够分享偶像的光环和荣耀,实现虚幻的自我价值投射。
而平台热衷于“造神”,缘于利益的获取,在资本和流量的股掌之间随意拿捏。“长吏马肥,观者快之,乘者喜其言,驰驱不已,至于死。”这句古语,其实就是这种捧杀式“造神”的真实写照。
其实,网上的“造神”和“毁神”,本质上是流量裹挟下集体无意识狂欢,就像一群酒徒聚在黑夜的巷子里,前半夜拼命狂饮,后半夜醉醺醺地砸了酒瓶子,太阳出来的时候,他们也就回家了。每个互联网的参与者,都应思考这种狂欢意义在哪里。
我们在关注“听泉鉴宝”们爆火的同时,也要重视流量背后的暗示,避免在喧嚣中宣扬一夜爆红导向,从而给网民输入不良价值观。
每一次“造神”“毁神”的闹剧,都是资本、平台的自我揭短。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偶像,更没有完美人格,网络喧哗越沸腾,苛刻、盲目、标签化就越甚,离真实的人性恐怕也就越遥远。
在这个“造神”与祛魅同时进行的时代,很多时候,流量是裹着毒药的糖果,真正靠谱和值得珍视的,还是真实和理性。
悦读推荐
金秋,来一场鲜美“蟹”逅
火了上千年,滕王阁靠什么

江右商帮何以重振雄风


古籍
始于2014年,古籍及艺术品收藏拍卖行业第一大号,数十万古董收藏家爱好者都在关注的掌中文史副刊,从古旧书趣味考古中解读新鲜历史观点,古玩、古董、书画、收藏、拍卖、国学、文化、历史、读书、苏富比、佳士得、嘉德、保利最新资讯等及时送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