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务府看大清:不亡都没天理!

文化   2024-11-25 11:01   河南  
为了防止历史的重演,历代帝王都展开了反腐倡廉的行动,然而,清朝后期的内务府,其腐败却成为了一种常态。
在晚清时期,腐败之风日益猖獗,内务府更是成为了这一现象的典型代表。其命运似乎与清王朝的兴衰息息相关,每一个细节都暗示着王朝内部溃败的迹象。
清朝皇帝对政治权力的集中程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内务府作为皇帝巩固权力的得力助手,负责管理皇家事务、财政和官员监察等多项任务。然而,在这个看似神圣的机构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内务府为皇帝服务,却缺乏有效监督。清朝御史虽有权弹劾内务府,但实际上很少有人敢于如此。因此,内务府在腐败问题上有着充分的发挥空间,甚至有时贪污的行为都能瞒过皇帝的眼睛。
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务府的腐败问题日益严重,不断侵蚀着清朝的统治结构。尽管晚清几次试图整肃,但由于内务府依附于皇权,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网,每一次的整肃都以失败告终。直到大清亡国,内务府仍在最后时刻拼命捞取利益。
内务府的变迁,如同一面镜子,映射了清朝的兴衰。理解内务府的历史,就是理解大清王朝土崩瓦解的深层原因。
为什么内务府成为了皇权集中的必然产物?它又是如何贪腐、权力寻租、榨取社会财富的呢?

 内务府的收入来源有很多,比如黑龙江金矿、东北鹿茸人参、江宁织造、景德镇瓷器官窑、皇庄等。另外,内务府还把持着山海关、淮关、左翼关、右翼关、张家口、杀虎口,这些所收关税的盈余银两,全部进入了内务府的口袋。广州海关连正税都要解交到内务府。
同时,每年户部都会划拨一定款项给内务府,作为“库储内府备用银两”。这一笔款项颇为巨大。《啸亭杂录》记载:“本府(内务府)进项不敷用时,檄取户部库银以为接济。乾隆中,上亲为裁定,汰去冗费若干,岁支用六十余万两。”也就是说乾隆中期,户部每年拨付内务府的款项达到了60多万两。(可能很多人没有概念,小编换算一下,清朝一个长工一年的工钱大概是2.5两银子,一两银子大概可以买2400斤大米或者四五十斤上好的猪肉,由此可知,60万两是一笔怎样的天文巨款。)
纵观全览,清代中前期的内务府,因其所施行的奏销与监察制度良好且运转严格,加之以皇帝个人的勤勉,各项事务的办理尤其是财政管理都颇有成效。康熙帝曾赞誉:“明季宫中,一年用万金有余。今朕交内务府总管,凡一应所用之银一月止五六百两,并合一应赏赐诸物,亦不过千金。”
到了清代中后期,内务府内部腐败愈加严重,加之权力不受监督,清朝皇帝们尽管一次次制定新制度,但始终治标不治本,最后内务府成为清朝最腐败的衙门。
清代有民谣说“房新树小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说的是如果京城出现一暴发户,新盖豪宅,其内的树还没长大,墙上又挂着近人的画,那必定是内务府官吏。
史料《春冰室野乘》里就曾记载过,道光皇帝想吃片儿汤,内务府报价一万六千两。不光道光皇帝遇上过,其子咸丰也是。
《南亭笔记》记载,咸丰皇帝登基后,想修缮尚书房的门枢,内务府立刻张口要五千两维修费。连对皇帝都敢狮子大开口,可见内务府人员贪腐能力之蛮横泛滥。
  
 由“家奴”到“主人”,清末内务府的腐败,也是一年赛一年的突破尺度。以《光绪九年二月初五周德润折》里的记载,内务府堂郎中级别(正五品)的官员,每年的灰色收入就在二百万两白银以上。
一直到晚清亡国前夜的1911年,内务府奎俊等大臣,还闹出了贪污腐败的丑闻。当然,没等清王朝再下决心整肃,大清就灭亡了。
清朝内务府,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它既见证了王朝的荣光,也承载了权力的阴影。唯有深入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面对未来。
来源:博雅斋

山间听雨
秉持良知、尊重常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