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钟,为谁而鸣?

文化   2024-11-13 12:49   河南  

昨天的通报让人震惊!但除了官媒转发官方通报之外,也没有媒体关于凶手的相关报道。很多相关稿子也“阵亡”了,就连我关注的一个财经博主在昨天的文章里提了一嘴,今天早上发现文章也消失了,仍然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


但是,我们还是需要知道更多信息,我们也有权知道更多信息。

今年以来,已经发生了多起恶性案件。
比如,6月苏州、9月深圳发生的与日本人有关的袭击事件。这两起恶性案件的嫌疑人,前一个是52岁的无业人员,后一个是44岁的无固定职业人员。
9月30日在上海,一名37岁男子“因个人经济纠纷,来沪泄愤”,造成18名人员受伤,其中3名伤者抢救无效死亡……
不能多列举了,列举多了很容易被居心叵测的人戴“恶意炒作、引发社会恐慌”的帽子。
但数据不会骗人。
7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司法数据显示,“刑事一审案件呈现增长态势,受理刑事一审案件59.1万件,按年增长6.16%”,“侵犯财产罪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案件按年分别增长23.48%和9.8%”,增速令人有所担心。
10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前9个月的司法数据显示,“受理刑事一审案件91万件,按年增长0.90%”,增速放缓,但并未公布侵犯财产罪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案件的增长情况。
一边刑事案件在增长,一边经济在XX(抱歉,有的话不能明说,不然就会说是在唱空)。
普通人亟需的东西是什么?一个是公平,一个是对百姓民生的利好消息。
最让人无语的是,每当有恶性事件发生,仿佛除了加强安检,除了禁止聚集,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哪有千日防贼的?
每起恶性案件的发生,既会给受害人及其家属造成难以愈合的伤痛,又会引发公众的人身安全忧虑,进而可能造成负面的社会情绪。为了给受害人及其家属一个交代,为了让公众安心,社会应当在恶性案件不幸发生后及时查明真相,既让犯罪分子依法受到应有惩处,又要思索恶性案件的发生原因,鼓励各方寻找解决之道,尽可能减少类似悲剧重演的概率。
当然,极端个案可能永远都不会消失,但通过集思广益寻找对策和持续改进治理,是有希望最大程度减少恶性案件的。
通常而言,大多数人的内心深处,既有幽暗的一面,又有光明的一面,哪个方面占据上风,往往取决于每个具体的人的现实遭遇,及其对现实遭遇的认知。尽管每个人的认知偏好不同,但如果一个社会的教育工作行之有效,如果社会运行公平并能对弱势群体及时给予必要的关心,那么应该是有很大希望让人们内心深处的光明的一面,不被幽暗的一面压倒、吞噬。
当社会丧失了最基本的关怀和同情,任何善良的人都有可能举起屠刀,任何人不要幻想明哲保身。
具体到恶性案件中,尽管不同案件的情况未必相同,不能一概而论,但除了极少数穷凶极恶的人之外,还是应该对犯罪分子的作案动机,及其有可能折射出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以此逻辑来看,今年发生的多起恶性案件其实在敲响警钟,是在提醒社会要查明和反思恶性案件的发生原因,要为推动一个长治久安的环境而持续努力……

山间听雨
秉持良知、尊重常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