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才发现,我们多数人,都习惯把自己当成速溶咖啡,迅速融入社会。
他们过于“要脸”,总是试图快速融入群体,结果被群体同化,泯然于众人。
就如作家王开岭所说:人群,是庸者的避风港,是智者的坟墓。
那些真正活得明白的人,都学会了“不要脸”。
01 放下那些不必要的虚荣心
虚荣心往往使我们过于关注外界的评价和认可,导致内心的不安和焦虑。
放下不必要的虚荣心是一个重要的自我成长过程。
就像《会有人替我爱你》中,女主角程又青在和渣男前任丁立威复合时,被朋友嘲笑,“终究抵不过玫瑰花的攻势”。
她委屈地为自己辩解:“突然有人出现给我送花,让人羡慕,我能怎么办?”——她坦诚,有人送花会很满足她的虚荣心。
但程又青内心知晓,丁立威不是一个合适的伴侣:他从没认真听过她说话。第一次和他相处时,她像个牵线木偶一样,在关系里被东拉西扯。
后来,在商量结婚细节时,婚纱的样式、婚礼的风格、婚房的装修,每一件事,他们都达不成共识。
但幸好最后临门一脚时,在结婚的前夜,程又青在哭泣中,决定放下内心的虚荣,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恐惧:“我不能带着怀疑嫁给他。”
人到中年,代表了我们终于远离了傻不愣登、幼稚无知、荷包扁扁的那些岁月,正是成长的好时节。
你要清晰地认识到,真正的价值来自内心,而非他人的评价。
与其说“不要脸”,其实是“更爱自己”,所有的爱,都该帮助你抵达自己。
02 接受自己的不足和变化
刚开始做一件事,你一定会有些生涩,会有不足,这时你需要“不要脸”。
当经历过诸多不足,你才会迎来许多变化。
拿我自己来说,我做过好些公众演讲,规模大大小小的都有,几百人的场也有,这过程中我也经历过头脑一片空白的时候。
但我有个诀窍,就3个字:不要脸。
没上台之前,心里七上八下,担心忘词,担心观众不喜欢听,还担心自己在台上显得傻里傻气的,这都是太要脸的结果。
可真等上了台,就算真忘了词,真出了丑,你会发现,根本没想象中那么严重。
特别是在一些小规模的人际圈里,观众大多是鼓励和期待的态度。
你得想,为啥是你上台演讲,不是别人?那肯定是因为你有价值、有地位、有号召力啊!
就这么一路“不要脸”地想下去,最后就会觉得演讲没啥大不了的,就是件普通事儿,自己上去讲什么别人最后都会鼓掌。
这么一来,你会发现自己能控场了,内心压力也少了好多,还会喜欢上这种感觉。
只要敢于行动,就一定会有收获,在无数个“不要脸”时刻之后,你也收获你的“闪光”时刻。
03 敢于自我表达
人,不仅要有能力,还要勇于展示自己,才能在这个时代脱颖而出。
刚刚过去的巴黎奥运会中,潘展乐前前后后大概五次采访,几乎每一次都能上热搜,热搜命中率接近百分百。
比如,比赛前他跟记者说,我其实已经能游到46秒5了,但是不想让对手知道,这段采访你先别播啊。
100米自由泳夺冠后,记者问他有什么感想?潘展乐说,他跟澳大利亚运动员查尔莫斯打招呼,对方没理他。说到这潘展乐好像又觉得哪里不对劲,赶紧问记者,这能说吗?
毫无意外,这段采访又上了热搜。
比赛之后两天,潘展乐在接受央视记者王冰冰的采访时又说,查尔莫斯在网上给他留言,查尔莫斯说自己被网暴了,他觉得有必要跟潘展乐说明一下自己当时不是故意的。
潘展乐还说巴黎的饭菜很难吃。意识到不对劲之后,又马上改口,把难吃换成了很有特点。
潘展乐上热搜,肯定跟成绩有关。但回到采访本身,你发现没有,潘展乐说话真的很敢说、很会表达。你会觉得,他这个人很有趣。
敢于自我表达的人,往往会拥有更多机会。
现实生活中,尤其职场上,你“不要脸”,表达自己了,存在感就来了,从此人家对你有了具体的想象,具体的感知跟认识。
人到中年,就是要“不要脸”地活出自我。别再被虚荣束缚,别怕暴露不足,大胆地把内心想法说出来。
让我们如同破茧的蝴蝶,挣脱束缚,自由翱翔在属于自己的天空。
请帮我点亮【赞和在看】,让自己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