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感染是甲流!有这个典型症状的人危险了

健康   2025-01-06 19:59   北京  


冬天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或许你早已发现,身边咳嗽、发烧的人变多了……当下这波“感冒发烧”,是哪种病毒在推波助澜?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流感病毒阳性率正持续上升,其中99%以上为甲流,且以A(H1N1)pdm09亚型为主。多地疾控紧急提醒,呼吁做好个人防护。


眼下正值甲流高发期,如何预防?一旦感染该怎么用药?《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综合专家观点,教你科学应对。

这波流感病毒99%以上是甲流



中国疾控中心官网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

  • 哨点医院的门急诊呼吸道样本中,检测阳性病原体主要是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鼻病毒;

  • 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检测阳性病原体主要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人偏肺病毒。

综合来看,无论是门急诊还是住院病例,流感」都是当前最主要的病原体之一


今年流感更强吗?


中国疾控中心提醒,眼下,流感总体处于季节性流行期,流感病毒阳性率快速上升;不同省份间流感活动水平有所不同,北方省份上升略明显,但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感染甲流后,全身症状明显



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丁(或A、B、C、D)四型。其中甲型流感传染性最强、最容易发生变异,几乎每次流感大流行都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

甲流潜伏期一般为2~4天,典型症状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也会出现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呕吐、恶心等胃肠道不适。甲流有一定自限性,但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如细菌性肺炎、心肌炎等。


图片来源:洛南疾控


相对来说,普通感冒少有全身不适,一般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如鼻塞、流涕、打喷嚏、中低度发热等,但体力、食欲多无明显变化,很少出现明显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不适。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通常,甲流的流行趋势在3、4月份就会减弱。在北方一般只有一个流行季,从上一年的12月到第二年3月;但在南方地区,除了冬春流行季,夏季可能还有一次小流行。

如果感染,如何用药?



如果发现有上述甲流症状,应及时就医,充分休息,多喝水,吃些易消化、有营养的食物,充分通风,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武汉市第一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邓体瑛表示,目前有专门针对流感病毒的药物,包括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以及阿比多尔、玛巴洛沙韦、法维拉韦等抗病毒药物。

上述药物都属于处方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即使确诊甲流,也不建议自己盲目用药,更不建议预防性囤药,自行用药可能造成肝肾损害。


奥司他韦怎么用?

奥司他韦是防治流感的常用药物,主要用于成人、1岁及1岁以上儿童的甲型和乙型流感治疗。


越早使用效果越好,一般在出现流感症状48小时内服用。


主要作用于甲型及乙型流感病毒,对普通感冒无效。


既可用于治疗,也可用于预防。用于治疗时,1天2次,服用5天。用于预防时要注意,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种。


奥司他韦有不同剂型,包括胶囊剂、混悬剂、颗粒剂。一般成人以胶囊剂型为主,1岁以上儿童以颗粒剂、混悬剂为主。


玛巴洛沙韦怎么用?

“全病程只需服药一次”的玛巴洛沙韦,最近也很火,其适用症更为严格——5岁以上、体重在20公斤以上的儿童及成人,如单纯感染了甲流、乙流,可服用玛巴洛沙韦,但不建议妊娠期和哺乳期妈妈使用。


玛巴洛沙韦全病程只需给药1次,也要在出现症状的48小时内使用。


当然,也可以选择对症用药,同样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 退热: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洛索洛芬等,可选择其中一种,按说明书规范服用。

  • 咽痛:以多喝水为主,部用药可选西吡氯铵、华素片、西帕依清咽滴丸等。

  • 鼻塞:多喝水可稀释黏液,还可尝试盐水洗鼻。

  • 咳嗽咳痰:若痰多或痰不易咳出,可服用乙酰半胱氨酸、盐酸氨溴索、桉柠蒎胶囊等。

  • 全身酸痛:可随餐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镇痛药。

怎么才能有效预防?



在所有预防措施中,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免疫力较弱人群(如孕妇、低龄儿童、老人及慢性病患者)应考虑及时接种。

每年10月到次年3月,为流感高发季。疫苗接种后,一般10~14天可产生有效的抗体。


换句话说,现在打流感疫苗也来得及,依旧有较长时间的防护效果。


此外,生活中做好以下防护也能降低中招几率: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住口鼻;勤洗手;尽量不用手触摸眼、鼻、口,以减少病原体传播风险

避免免疫低下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分休息,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科学佩戴口罩

中国疾控中心提醒,在就医过程中需全程佩戴口罩;在人群密集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地铁等)时,建议佩戴口罩。▲

本期编辑:郑荣华

右下角点个在看再走👇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电话垂询
转载咨询:010-65363791
业务合作:010-65363765

喜欢,就点个“在看”















生命时报
☆人民日报主管,环球时报主办,一家具有国际视野的大众健康媒体。 ☆每天教你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点就通、一用就灵的科普知识,做你值得信赖的“家庭医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