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吃海鱼的人,情绪更稳定

健康   2025-01-17 19:58   北京  


近日,某综艺节目中演员刘晓庆坚持吃鱼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称赞她情绪稳定,能够坚持表达自己的诉求。


你可能不知道,爱吃鱼和情绪之间真的有联系。多项研究发现,爱吃鱼真的能让人减少攻击性,保持情绪稳定。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解读为什么经常吃鱼有助情绪平稳,并教你科学吃透一条鱼。

受访专家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教授 陈舜胜
中国注册营养师 张海英

每周吃一两次鱼,情绪更稳定


一项发表于美国《侵略和暴力行为》期刊的研究发现,摄入更多欧米伽3脂肪酸(缩写为ω-3)有助减少冲动、攻击性行为,即让人的情绪相对稳定,而吃鱼则是摄入欧米伽3脂肪酸的天然方式。


既往多项研究表明,大脑中存在攻击性和暴力行为的基础,与营养不良有一定关系。

为了进一步弄清欧米伽3脂肪酸对情绪的影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神经犯罪学家团队针对29项随机对照试验展开荟萃分析研究,共涉及涉及3918名参试者

研究人员将参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每周吃两次鱼(或补充一定剂量的鱼油),对照组保持平常饮食。在为期16周的跟踪观察中,研究人员记录了所有参试者的攻击行为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参试者的被动攻击行为和主动攻击行为都减少了约30%。在调整了年龄、性别、诊断、治疗持续时间和剂量等因素后,这一结果依然成立。

研究者称,尽管欧米伽3脂肪酸(经常吃鱼或适量补充鱼油)不能彻底解决社会暴力问题,但该研究结果表明,每周吃一两次鱼就能帮助稳定情绪、减少冲动攻击行为。


水产品尤其深海鱼,含有较多的欧米伽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


从头到尾,鱼身上有哪些营养?


国人历来喜欢“年年有余”的好口彩,因此重要节庆的餐桌上总少不了鱼的身影。除了整条烹饪,鱼的各部位还适合单独吃,口感上美味纷呈,营养价值各有千秋。

鱼头

鱼头部分富含脂类和结缔组织。其中的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经过氧化还原反应产生醇类、醛类物质,结合呈鲜味的游离氨基酸,能使鱼头菜肴形成特殊的挥发性风味。

鱼头和其他食材的鲜香融合后特别出彩,可以加剁椒蒸制、炖豆腐、煨粉皮等。

鱼嘴部位的肉,既肥厚又不用担心有刺,软烂吸汁,连肉带汤地嗦上一口,非常美味。


鱼身

鱼身是优质蛋白质含量最高的部分,其谷氨酸、甘氨酸等鲜味氨基酸含量也比其他部位丰富,吃起来更加鲜美。

尤其是鱼腩部分,脂肪含量高,水分充足,肉质鲜甜滑嫩,特别适合做宴席主菜,如鱼腩煲、东江鱼块、水煮鱼等。江南名菜糟溜鱼片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鱼杂

鱼杂一般包括鱼鳔、鱼籽等部位。

  • 鱼鳔结缔组织丰富,热量相对较低,口感爽脆。

  • 鱼籽营养密度高,富含卵磷脂、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俗称脑黄金)等营养成分,还是维生素D的食物来源之一,其质地绵密,一口吃下,满嘴生香。


鱼杂常搭配剁椒、酸菜或豆瓣酱做成下饭的辣炒鱼杂等,以鱼汤打底,做成鱼杂火锅也很美味。前者大火快炒,后者炖汤煨煮,都是短时或低温烹饪方法,能更好地保留营养成分。

鱼皮、鱼鳞

平时不受待见的边角料也能单独成菜:鱼皮凉拌、鱼鳞油酥。

鱼皮中比较亮眼的营养素是胶原蛋白和优质脂肪酸,前者使鱼皮口感弹牙,后者有助健脑、亮眼、调血脂。

鱼鳞矿物质含量丰富,炸后口感酥、脆、香,佐餐佐酒都是好菜。

鱼骨

鱼骨上的鱼肉较少,算是鱼最适合油炸的部位了,炸成鱼排后酥烂生香,鱼肉鱼骨一起下肚,能同时补充优质蛋白质以及钙、镁等矿物质。

矿物质一般不会被高温加热破坏,但油炸方式毕竟不够健康,建议控制食用量。

鱼尾

鱼尾又名“划水”,营养特色与鱼身类似,也富含优质蛋白质、多不饱和脂肪酸。鱼尾活动度大,肌肉发达,肉质弹性高于背部和腹部,吃起来更紧实弹牙。

鱼尾单独成菜做出的美食也很多,如红烧鱼尾、洞庭鱼尾、爆炒鱼尾等。


鱼汤

鱼汤作为鱼的副产品,含有谷氨酸、天冬氨酸等游离氨基酸,还有乳化的脂肪,浓稠鲜美,是天然调味料,可用来汆烫绿叶蔬菜、炖煮豆腐等,还可做成鱼汤面、鱼汤捞饭等主食。

不过,蛋白质等主要营养素还留在鱼肉里,因此最好把鱼肉也一起吃掉。

鱼冻

鱼冻是鱼汤冷凝后形成的胶冻状物质,可以放在饭上拌食,其中的游离氨基酸和少量油脂带来独特的脂香,热量也相对较低,吃起来没有太大负担。

吃鱼,品类和摄入量都有推荐


根据生活区域,市面上的海鱼可以分为中上层鱼类与底栖鱼类,人们往往将生活在200米以内的大陆架上的底栖鱼类视为深海鱼。

大多数底栖鱼类身体都是扁扁的,肉质比较白,口感细嫩,如鲷鱼、比目鱼等。

我们熟知的“深海鱼”,金枪鱼、马鲛鱼(鲅鱼)、鲐鱼(鲭鱼)实际生活在近海面,属于中上层鱼,是洄游性鱼类。因为擅长游泳,身体通常是圆圆的,肉质比较红,口感更扎实有嚼劲。

三文鱼在淡水产卵,在海水中上层成长,不是纯的海鱼。

中上层鱼类和底栖鱼类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体型、肉色及口感。


中上层鱼类所含的有益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比较高,底栖鱼类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相对较低。但总的来说,两类鱼营养价值差异不大。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曾根据汞等重金属污染情况,将鱼分为三大类:最佳推荐、一般推荐和不推荐食用。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帮大家作如下推荐:


最佳推荐

约220~450克,2~3个手掌大小。鲳鱼、鲈鱼、龙利鱼、三文鱼等海鱼,草鱼、武昌鱼、罗非鱼等草食性或中上层淡水鱼。



一般推荐

约120克,1个手掌大小。石斑鱼、银鳕鱼、黄花鱼、大比目鱼、鲷鱼等海鱼,青鱼、鲢鱼、鲤鱼、鲫鱼等杂食性淡水鱼。


不推荐

大西洋马鲛鱼、大目金枪鱼等海鱼。

鱼肉虽然富含蛋白质,但缺乏膳食纤维、维生素C等重要营养素,碳水化合物含量也不高,因此最好搭配青菜或菌菇类,以及主食杂粮食用,保证营养摄入均衡。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每天吃120~200克动物性食物,扣除每天一个蛋(50克),即每天吃70~150克肉类食物。


推荐每周吃鱼2次或300~500克,如果想多吃,注意别超过肉类食物总推荐量。


需注意,除了细嚼慢咽,还建议选刺少的鱼,海水鱼一般肌间刺少,相对安全,淡水鱼中的鲈鱼、鳜鱼等也是少刺的品种。如果不小心被刺扎到,不要尝试吃馒头、喝醋等方式,应尽快就医。▲

本期编辑:张宇

右下角点个在看再走👇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电话垂询
转载咨询:010-65363791
业务合作:010-65363765

喜欢,就点个“在看”




生命时报
☆人民日报主管,环球时报主办,一家具有国际视野的大众健康媒体。 ☆每天教你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点就通、一用就灵的科普知识,做你值得信赖的“家庭医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