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展风骨—龙泉青瓷三人行

文摘   2025-01-15 17:01   上海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龙泉青瓷从南宋鼎盛以来,虽有没落,却从无断烧,在时代的跌宕起伏中,似一条披满青色鳞甲的巨龙,时而展现全貌,时而隐身云端,时而游入溪涧,时而只见龙尾。每一片青色的龙鳞,都讲述着创造者的故事。古代匠人们在创作龙泉青瓷时,极少留有名姓,是因为“匠”的地位,在社会阶层中没有可以落笔的资格,但正是由这些“匠人”前赴后继的烧造,从唐的秘色,到五代十国的淡青和北宋婉转的刻划花,化繁为简再来到南宋的梅子青与粉青,承宋的大雅,元的大气,明的多样,铸就龙泉青瓷这条巨龙的历史,成就出龙泉青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荣耀。时代的变化给予匠人更多的机会,倾力推动现代龙泉青瓷的发展的同时,创作者能将独具匠心的创作表达成自我个性表现的特征,与此同时,他们从未淡忘创造者的“匠心“,他们的身上从来不缺谦逊之态度、向学之意愿、刻苦之精神。在当下开放的时代背景中,承前启后,烧造独属于他们的风骨。

2018年G20峰会国礼 龙泉青瓷 双耳瓶 30cm×30cm×70cm 胡兆雄 2016年


一、国家礼器的烧造者胡兆雄
历史上,龙泉青瓷就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文化使者,在宋、元及明前期,龙泉青瓷以主角身份,参与开拓了漫长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海,遍及亚非欧三大洲的50多个国家,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这条漫长的“海丝之路”上始终伴随着龙泉青瓷的苍翠之色,把中国和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各国文化互相交流,龙泉青瓷以“雪拉同”的名字在世界各国大放异彩。而今,龙泉青瓷仍然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上海世博会、世界互联网大会、北京APEC会议、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领导人圆桌峰会等国际大会上熠熠生辉,作为国礼得到了各国政要、各界名人的广泛认可和高度关注。

作为国家礼器烧造者的胡兆雄大师,发自内心的由衷之言是“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三十多年的制瓷岁月,早已将踏实苦干、低调做人的性格渗入进了他的心脉。沉稳既体现在他的性格中,也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由他创作的《G20双耳瓶》《如意尊》《长颈观音瓶》等诸多作品,被作为国礼,赠予多国元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璀璨生光。

其中献礼G20峰会的国礼《G20双耳瓶》,是2016年胡兆雄创作的最满意的作品之一,器身高达60厘米,器型踏实沉稳,釉层肥厚润泽,梅子青釉色纯正典雅,整体烧制难度极大。《G20双耳瓶》整体造型沿用了南宋时期龙泉青瓷经典器型《凤耳瓶》的长颈、盘口、直腹,颈与腹以最为平实的线条,呈现出最为扎实稳定的结构。一眼看去是由直线构成的简单造型,实则每一根外形线都有其稍稍曲张的角度而获得造型上稳妥的张力,这感觉极像满腹经纶的士子淡淡吟出一句“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长颈盘口瓶在北宋汝窑、南宋官窑中相当常见,是官方喜爱的瓷器样式,龙泉窑则喜爱在长颈两侧加上鱼形耳或凤形耳。国礼《G20双耳瓶》的巧妙之处在于双耳的设计,采用了中国传统玉雕中龙凤呈祥的样式,通过字体变形的设计方法融入了“G20”的字母和数学符号,生动而又形象地诠释了杭州G20峰会的主题。

2023年亚运会国礼 吉祥如意 龙泉青瓷 34cm×34cm×50cm 胡兆雄 2023年


把瓷土烧造成青瓷,无论在南宋还是在当下,都是一份辛苦的差事。日复一日,与泥土、刻刀、釉水、窑火等最简单的元素打交道,修炼技术的过程中,也修炼出一颗沉稳的“匠心”。

1986年胡兆雄从湖南省轻工业学校陶瓷专业毕业,分配到国营龙泉瓷厂,若干年后从体制内出来闯荡,是20世纪90年代龙泉第一批下海创办私人青瓷厂的前辈。他凭着自己扎实的理论功底,勤奋努力,肯于钻研,三十多年初心不改,三十多年痴心守望,不仅成就一件件精美的青瓷艺术品,更是实至名归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为龙泉青瓷再次走上国际舞台展现匠心风骨。

青游鱼 龙泉青瓷 46cm×46cm×10.5cm 卢伟孙 2002年


二、田园诗意的守护者卢伟孙
郑竹三先生在评论卢伟孙大师的作品时写道“卢伟孙作品的突出之处,是在新青瓷语言的寻觅中,贯穿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诗意的追求。正是在这一点上,卢伟孙表现出他的智慧,他如同当代青瓷再造的出世散人,虽然与世不争,但却将自己置身在青瓷艺术创作的潮流前沿。”对于田园诗意的追求,或许不是卢伟孙在创作作品时的刻意表现,而是他从童年开始的生活中,环境中所接触到的点滴积累而成。

他曾讲述小的时候生活在龙泉溪边,那时候的孩子没有什么玩具,大自然是最好的游乐场。夏天的时候,小伙伴们会待在溪边浅滩玩乐上整整一天,溪里满布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水从石上流过时水面泛起的皱褶,在阳光下闪烁变幻,鹅卵石下躲着许多小鱼,就是龙泉人俗语说的“甲斑鱼”,鱼身上的灰色条纹与光照下的水面波纹看起来几乎一样,游在水下藏在石底,颜色几乎难辨,倘若用手去捉,那是不可能捉得到的,于是他们会端起一块石头砸向另一块石头,通过鹅卵石的撞击,将躲在石头底下的溪石斑鱼震晕而浮出水面,捞了去给家里加餐。玩累的时候,躺在溪边的大石头上看天空,看群山……这是他小时候的日常生活,却便是当下人们心目中的田园诗意。也正是这样的日常生活,影响到他对中国山水画的热爱,对于青瓷釉色除了“如玉”的质感之外,如同山水画般“高远、深远、平远”的理解,给他的作品带来无限创意,成为龙泉青瓷创作的潮流前沿。

田园诗意逐渐成为他艺术语言表现的特色,有赖于他对龙泉青瓷材料的独特理解和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悟。如早期创作的系列绞胎作品,通过将龙泉哥窑瓷土与弟窑瓷土绞胎拉坯,形成胎土深色与浅色的对比,辘轳转动,手在捉泥、推泥、延展的运动之后,恰到好处地将山水画面排布在圆形的器身上;这不仅是对技艺的考验,更是胸有成竹的笃定,娴熟的手艺仅仅只是基础,意趣在于“偶得”的运用;飘在天际的一丝游云与沉在水边的一方沃土,在粉青釉色的铺陈下展现出无尽的悠远空间。

如果说卢伟孙的绞胎系列作品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追摹,那么他的《青游鱼》系列既是对传统龙泉青瓷双鱼洗的致敬,也是对龙泉青瓷材料运用的突破。他在创作《青游鱼》作品的过程中,总是在思考,如何让鱼游在水中?如何让鹅卵石呈现更为自然的形态,就像他小时候看见的游鱼和石头一样;又如何让水更有水的质感?为此,他尝试用不同硬度的泥点贴塑刻画鹅卵石,用不同厚度的釉料表现水的深深浅浅。陶瓷创作的艰辛在于不断的失败与少有的成功之间对于意志的考验,漫长过程中滋养出摇曳的芦苇与生动的游鱼,是对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也是对于田园诗意的辛劳解读。

天与地 龙泉青瓷 18cm×18cm×25cm 卢伟孙 2015年


卢伟孙近些年创作的方形器,是在拉坯成圆形之后,在泥坯未干时,拍打成方形,器壁上留下拍打削刻的印记,使器型棱角分明,转折有度。但是瓷土是娇贵的材料,不像陶土一样具有可塑性,往往还没有拍打出理想的形态,它就已经裂了。

夏天的工作室地上,堆满了破裂的泥坯,那是不想墨守成规的情怀,那是寻求龙泉青瓷类玉之外更具丰富表现力的芳野。在龙泉青瓷的产区,拥有手艺的匠人众多,而在意识中勇于突破与挑战的人却不多,因为在千百年形成的龙泉青瓷传统文化的裹挟下,即使突破小小一步,都可能为之付出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对于观者来说卢伟孙表现在作品中那云淡风轻的田园诗意,对他本人来讲却是对龙泉青瓷勇于突破的匠心,几十年如一日对于创新的执着。

黑胎四方瓶(组) 龙泉青瓷 60cm×12cm×32cm 汤忠仁 2019


三、寻古觅今的开拓者汤忠仁
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汤忠仁博士在当下龙泉青瓷创作的青年人中,是少有的能思想的人,这得益于他受到的高校教育。从2003进入中国美术学院本科学习陶瓷艺术到现在的博士在读,20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高校学习与产区实践创作的两条道路上并行。这使得他既能认识磨练传统手艺的重要性,使得他拥有研究古代龙泉青瓷的理性热诚,也使得他有足够的造型能力发挥推陈出新的创造力。

汤忠仁有个爱好,收集,他收集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与学习。无论是中古家具,现代陶艺作品还是龙泉青瓷古瓷片,都在他的收集目录中,这些收集影响着他的创作。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对于龙泉青瓷古代瓷片的研究。对着几片残瓷,足足可以畅想一日,几周甚至几年,每一块瓷片上都带有大量的信息,来自哪个窑场、什么年代、何种材料、上了多少道的釉、烧到几成火候,做什么用、什么样的人用?揣摩釉色、观察胎质、研究成型方式,想象缺失的造型……,他在观察古代瓷片的同时,着力摹古复原,以手中的残片为基础,绘制出完整的造型,配制出相似的材料,烧制然后对比。然而摹古复原并不是他真正的目的,只是他完成创作的其中一个环节,比摹古更难的是有根据的创新。“师古不泥古”,从古陶瓷片、古标本中研究掌握古人的创作观、创作技法、工艺特征,这是思考的一种方式。

黑胎六方棱瓶(组) 龙泉青瓷 90cm×18cm×55cm 汤忠仁 2021年


龙泉黑胎青瓷,也称为“哥窑”,薄胎厚釉,胎色灰黑,紫口铁足,釉色天青,釉层有开片,布满自然形成的裂纹,重叠犹如冰裂,交织则如蟹爪似梅枝,古朴典雅,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是龙泉青瓷中的特殊品种。汤忠仁在对南宋龙泉黑胎青瓷的器型、工艺造型、材料配制、烧制技艺的探索实验中,基本掌握了宋人制作黑胎青瓷的工艺流程,并在“师古”的思考与实践中逐渐生成他作品中独特的DNA。表现在《黑胎四方瓶》中的高足,是对宋代黑胎器的敬仰,棕黑色筋线是包裹在釉层下的骨相,是黑胎青瓷材料赋予的独特风骨,润泽似玉的釉色谓之肉,整体挺拔秀丽而又铁骨铮铮,表现出刚柔相济的精神意象。方器,是陶瓷中最难烧成的器型,因为在制作过程和烧制过程中,都存在极大的变形机率。《黑胎六方棱瓶》则是将建筑的造型语言与黑胎材料有机结合,面与面的转折处,自然烧成的筋骨线条使得器物挺拔向上,似有冲破云端的气势。

民国柳兆元写龙泉青瓷“以言其用,陈之案头而悦目,置之镜台而媚容。佐读有养气之功,对谈有化戾之祥。蕉窗昼永,却暑何难;荷室香凝,祛寒不觉。展玩而矜平躁息,终全忠鲠之操;侍坐而心和气舒,不失雍容之量。所谓物美足以感人,器良并资延祉者也”。正是汤忠仁在创作器物时所追求的意境,传承造物之志让传统走入当下,正是在当今青瓷艺术的发展文脉中,文化内涵及时代精神双重并存并运的思想者。(来源:《上海工艺美术》杂志2024年第一期 作者:竺娜亚)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感谢您的关注,我们将会不定期发布行业内相关信息以及非遗手工艺活动。并请同时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http://www.gymspt.com和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gymspt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