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么看微信小店的「送礼物」功能

创业   2025-01-17 12:51   浙江  

微信已经开始灰度放量「礼物」功能,部分用户已经可以在对话框里看到这个功能入口,就放在红包的旁边:

相信用不了多久,所有用户就都可以体验到了。这样一个新能力很难不被过度关注。

据说,1 月 13 号的腾讯年会上,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先生在提到微信「送礼物」这个外界瞩目的功能的时候说到:

希望外界不要对这个功能过度吹捧。微信想用 5 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成为一个电商生态连接器,发挥社交的力量,更追求慢工出细活,做成精品。
原话可能略有出入,但我不在现场,所以无法核实。现在都是一些媒体和非官方渠道如此说,微信公关也没辟谣,所以大差不差是有这样的话。

腾讯公关对外辟谣过业界流传的所谓「微信礼物会议纪要」,更早一点则是认为外界对这个功能过于夸大。没办法,微信的一举一动至今依然为外界所关注,这属于幸福的烦恼。

我前几天去参加微信公开课,无论是会场公开课的讲师分享,还是和腾讯的老朋友们面对面聊天,都不可避免要提到这个功能。我当然对这个功能非常欣赏,不过他们都明确告诉我「不要过高预期」。

看下来,还是希望对外界的过高预期做一定的管理。当然,这种预期,都是对商业价值的过高预期。尤其是现在只要出了一个热点,就会炮制出一堆所谓的「概念股」,这股歪风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被遏制住。

一个新事物刚出现的时候,外部的评论往往是短期内会高估,而长期又总会被低估。我们最好不要总是犯这样的错误。

我第一次体验礼物功能的时候,惊叹不已。这个产品,真是神来之笔。既然不要对这个功能过度吹捧,那么适度吹捧一下,应该是允许的。当然我其实是指产品层面,并不是指商业价值。外界对这个能力的夸大,主要集中在商业的层面。

产品的精妙之处在于恰到好处。微信并没有重新发明朋友之间馈送礼物的机制,而是,让礼物的流动在微信对话中自然发生,改进了这个场景的整体体验。

线上礼物的功能到底能带动多大的交易量,稍作估算的话,我认为短期其实不会特别大。但是,礼物的功能,不一定只在线上,其实线下的场景也特别适合。在微信公开课展厅里,有两家书店参展,几本新书旁边放了二维码,扫码即可把这本书当做礼物送给朋友。或许到了今年暑假,各旅游景点都会用上了这个能力。场景合理,体验流畅,想象空间就比单纯的线上大了许多,涓涓细流,汇成江海。

礼物这个能力短期内不妨保守一点认为对于拉动交易量的作用不会太大,要看后续具体的生态演化,不宜过早下结论。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其他电商平台不用担心微信电商会和他们竞争,这个场景在其他平台也根本走不通。

我相信微信礼物对于微信小店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同红包之于微信支付,所以现在用户称之为「微信蓝包」倒是也很恰当。

同样是年会上透露出来的信息,龙哥对电商的再思考是「商品就是信息,微信不应该只做电商,而应该在原子化基础组件的角度思考电商,从底层角度考虑,将电商融入微信生态。」

这不是原话,而是大佬的转述,可能也会略有出入,但我不在现场,所以还是无法核实,大差不差有这样的话。

微信上一次提到原子化是什么时候?视频号刚启动的时候。视频号公开课上提到微信内容生态中的「原子化的基础内容组件」,这其实基本是一个意思。

微信不应该只做电商,意味着之前的探索是一段弯路,走得不太对。如果只追求规模,追求交易量,那就必然和其他电商平台做同质化竞争,但那样就大概率会变成单独的一摊业务,和微信整体的体验会有冲突。其实也不一定做得好,因为那么做,必然要拼团队规模,团队规模上去了,又会产生管理上的问题。

微信小店对于微信电商生态而言,则类似于公众号之于微信生态。微信公众平台首页有一句话,「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那么是「再小的品牌,也有自己的微信小店」还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微信小店」,我就没有答案了,这是微信团队思考的问题。

我已经说服好几个朋友,把微信小店开了起来。现在,每一个品牌,都应该开设一个微信小店。如果还没着手做,那么,请立刻转变思路,积极拥抱变化。

微信小店,必然会给那些广泛存在的个体品牌提供一个新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对微信也是一种挑战,以为涉及到复杂的生态治理工作。好在,现在这块业务移交到了开放平台团队,而开放平台团队已经有了公众号和小程序的治理经验。‍‍‍‍‍‍‍‍‍‍‍‍‍‍‍‍‍‍‍‍‍‍‍‍

最后也想提醒一下,如果你或你的团队做不好微信小店,那么主要原因可能只有一个:把其他平台的坏毛病带到了微信电商生态。

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商品标题描述,应该是简短清晰的一句话,不要堆砌一堆乱七八糟的关键字。而这几乎是其他平台开过店的人跑到微信平台里的最典型问题。微信小店的流量机制不再依赖于搜索,而更多要考虑社交关系和场景,比如直播。

行动起来,从开设自己的小店开始。

小众消息
有价值的信息往往起源于小众传播,最终被大众所接受。本公众号最初名为「小道消息」,为了避免引发误解,现已更名为「小众消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