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又是金九银十。往年都是网友咨询我跳槽的机遇,怎么选行业才可以。今年遇到的,基本上都是在问,怎么能让自己不被裁?
后台就有一位朋友留言:说自己今年刚 35。在公司做到了基层管理。去年开始公司不断小批量裁人,他有了危机感,想跳槽走人发现降低期望都找不到合适的。
于是他劝自己再苟一苟,等行情好了就跑路。
没想到这一苟,又过去一年。
他在公司一直害怕自己被裁,直到上个月,他不再担心。
因为这次他真的被裁了。
他不敢懈怠,马不停蹄找工作。找了一圈发现发现岗位都没多少,他放下骄傲腆着脸去找猎头介绍人,结果被委婉拒绝。
他焦虑万分,却又束手无策。
本来只想在公司苟一下,怎么就落得今天如此被动的局面?
这种情况,其实这两年并不少。但每次听,我只能叹息。
讲真的,我很难同情 35 岁被裁的朋友。
因为只要你还在工作,就迟早会遇上危机,大家都一样,我也一样。
大家都难,我是感同身受。不同情,其实是自己没资格同情。
很多人没发现,随着大环境增速放慢,企业降本增效,其实往往不仅会裁员,甚至还会有无意识「裁岗」的动作:项目利益较差,于是整个项目组走人;
前同事走了发现对项目组没影响,就不招新人了;
如果突然有新需求,优先找外包......
这导致各行各业企业用人需求都十分饱和,大大压缩了打工人的跳槽生存空间。
甚至很多公司,为了提高人效,还用末尾淘汰制度鞭策员工。
很多人说,不怕,我能卷,毕竟读书这么多年卷过来的。
可是哪怕卷到前列,卷到管理层,本质还是在打工。
而打工说白了,是帮企业挣钱,自己从中分点利,分多少企业说了算。
既然规则都是企业说了算,那么企业一定是利益最大化考量,企业要生存。
首先设置各种规章制度,并默认越往上走,打工难度也越大。就像薪水 8000 到 2 万相对容易,而从 2 万到 6 万可得花不小力气。
而从低薪资到管理层升级打怪的路上,随着年龄往上走,很多打工人都开始成家,买房买车。
也许孩子刚出生,老人刚退休不久,小家需要我们养,大家庭需要我们反哺,生活成本水涨船高。
生活成本高了,我们收入期望自然而然变高。
但尴尬的是,我们脑力劳动力并非呈直线上升的状态。
而是在 30 岁达到顶峰后,就会呈下降趋势。
站在企业角度来看,就是年龄往上走,而劳动力却往下降,期望薪资却在往上走,性价比自然就不高了。
这也是为什么,职场会把 35 岁作为默认的年龄高压线。
而现在大环境实在是严峻,对于打工人要求越来越高,这条高压线也莫名其妙越来越靠前。
有些打工人很可能还没到年龄呢,因为行业或者项目问题意外被裁,收入骤降小于支出。如果之前没有一定的储蓄作为缓冲,中年危机很容易提前到来。
就算自己侥幸没被裁,月薪到 5~6 万也算职场天花板了,需要承担各种 KPI 和考核指标。并且到了年龄也会面临一样的问题,这种高收入不可持续。
通俗点说,年纪大了,你还能保证自己有以前一样的赚钱能力吗?
以前工作拿高薪的时候,我们的资产是稳步增加的。而现在,大环境寒冬+年龄上涨,让我们的职场位子很可能不保,收入开始不稳、生活左支右绌的时候,也就开始各种感到危机了。
中年危机的本质,其实也是资产增量的危机。
因此,如果不想经历中年危机,不该坐以待毙,而是化被动为主动,早早为自己和家人做好未来的打算。
在所谓的「35 岁中年危机」到来之前,我们一定要有未雨绸缪的意识,把人生上半场攒下来的钱,进行合理优化,做到资产保值。
作为个体我们无法改变时代环境,却可以通过资产配置优化人生路线,
没有一上来就推销热门产品,更不会喋喋不休骚扰。
,
先
帮整个家庭建立起最基础的保障体系,真正做到「量体裁衣”」。
家庭定位与诊断分析
保障缺口的量化
财务梳理与合理建议
家庭资产规划方案的定制
如何实现提前退休和品质养老
……
真心希望每个朋友都能去体验这服务,相信大家体验后对家庭保障和资产规划的认识理解会更上一层楼。
第 N 次
送读者福利,
限 200个名额,
手慢无。
小众消息第 N 次读者专属福利
扫一扫报名
即可
领取价值 699 元
家庭专属保障规划方案三份
+
家庭资产规划服务
▼
长按识别二维码
(领取读者福利,仅限 200 名)
小众消息第 N 次送读者福利
限前 200 名 速领
或点击 {阅读原文} 领取专属福利,限前 200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