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口服了一段时间的维生素 D3。
大家要知道我过去一直对维生素、鱼油、辅酶 Q10 这些营销味儿十足的补充剂比较抵触。最近怎么改变了呢?
一般情况下我们说维生素 D,又要分 D2 和 D3。很多人一听到维生素 D,条件反射式的先想到「补钙」。我认为这是一个思维误区,补充维生素 D3 不都是为了补钙。我并不是因为补钙才吃维生素 D3 的。
我对维生素 D3 开始感兴趣,是因为注意到很多比较权威的信息源都提到维生素 D3 缺乏对免疫疾病群体的影响,也和各种慢性疼痛也有关。维生素 D3 能够通过某种机制抑制或降低体内的炎症水平。
我自身是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既然疾病的名字里有「炎」,意味着体内炎症水平一直有比较高。比如,我关注的指标之一是「血沉」。
如果维生素 D3 匮乏的话,我的一些表现几乎都对得上。然后我去医院做了一下「25-羟基维生素 D3」的检测,结果出来后,水平果然低于正常值。
既然推测得到了证实,体内维生素 D3 水平的确低,那么先做第一步:
吃点维生素 D3 补充剂。
根据我的「研究」结果,应该从大剂量的开始吃,那就直接从 5000 单位开始。
吃了一段时间,再去医院检查,如果「25-羟基维生素 D3」水平上升,那么意味着有效果。所谓过一段时间,一般是建议 2 个月或 3 个月这样的间隔。
各位,这个过程是不是不难理解?
一个客观事实是,的确有为数不低比例的人体内维生素 D3 水平偏低。但是,这不意味着都需要补充维生素 D3。
什么意思?
各种科普文章介绍维生素 D3 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夸大维生素 D3 的人群比例,比如有的说超过 50% 的人缺乏,有的说超过 80% 的人缺乏,还有说法超过 95% 的人缺乏,甚至还能给出所引用的信息源。
我认为这些数据说法都不太可靠。因为近些年没看到大范围真实场景的数据。
如果按照这些口径的说法,那可真是「全民缺钙」了,岂不是荒诞。虽然电视媒体整天这么说,你真的信的话,就太天真了。
那么,我们的身体需要哪些维生素 D 呢?主要是维生素 D2 和维生素 D3 这两种。维生素 D2 主要来自植物性食物,维生素 D3 的来源则主要分为两种:一个是晒太阳,没错,晒太阳会让体内产生维生素 D3;另一种也是来自食物,不过是动物性食物。这两种维生素 D 在体内都可以转换成活性维生素 D,25-二羟基维生素 D。
那么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补充维生素 D2?当然也可以补,不过因为 D3 比 D2 更有效,在体内转化效率更高。所以,关注维生素 D3 的水平就是抓主要矛盾。
关键的问题是得找到问题的关键。
为什么不通过食物补充?通过食物当然可以补充,但并不是可以普及的事情,强化乳和高油脂鱼类倒是富含维生素 D,但是很多人喝不了牛奶,负担不了高油脂鱼类。解决方案并不是都可行。
为什么不通过晒太阳的方式呢?简单又廉价,似乎人人都可以做到?还真不是。有些人一年下来也不晒太阳,比如一些要求皮肤美白的女性,还有些人因为生理或心理的问题,缺少日晒。再比如,连绵的阴雨天气,晒不到太阳。
不过,也正是因为有晒太阳就可以产生维生素 D 这个自身的机制,我认为不会有那么高比例的人会缺乏维生素 D,即使缺乏,或者也是临时的,而不是长期的或是机制性的缺乏。
哪些人要补充维生素 D 呢?
自身免疫类疾病患者。我不能列出所有的免疫类疾病,包括但不限于: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甲亢、炎症性肠病、纤维肌痛症、系统性红斑狼疮……
胃肠道慢性疾病群体。比如炎症性肠病(也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乳糜泻等。
慢性肾病患者。
体重超标群体。
抑郁症患者。
心血管疾病患者。当然,高血压患者也包括在内。我恰好也是高血压患者。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影响维生素 D 吸收的情况。
体内有较高的炎症水平,无论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不少读者可能以前看到过应对新冠病毒感染,有一种建议是摄入大剂量的维生素 D 可能有好处,其机制应该也是和抑制或是可以降低炎症水平有关。
另外就是老年群体,老年群体几乎也都是各种慢性病患者,很少有例外。即使不是应对免疫疾病或是慢性急性的影响,改进钙吸收也是相当有必要。你看,我终于说补钙了。
以上列出的这些,也并非全部,肯定还会有遗漏。如果看到这里,你觉得不放心,自己可能符合某些条件,那么要确认自己是否体内缺乏维生素 D3 也比较简单,去医院做个抽血检测就好。
检查的项目叫「25-羟基维生素 D3」,也可以跟医生说做「维生素 D」检测。检测费用 40 块上下,可能更低。有的医生可能干脆让你做「骨代谢」的全套检测,这个检测费用贵一点,有更多指标都包括在内,什么 D2、D3 都有。
再次强调一下,即使列出不少需要补充维生素 D 的群体,在我们全部人群内的需要补充维生素 D3 的比例,也不会特别高。
再强调一下我的观点:不需要全民去补维生素 D,当然也不需要全民补钙。
毕竟,有更多人面对的难题其实是营养过剩的问题。吃的太多了,太胖了,对健康危害更大。
另外说明:
我提及维生素 D3,仅仅是因为我在拿自己做实验,所以关注较多这方面的信息。不意味着我准备卖这个东西或是带货,当然也不做具体的产品推荐。请不要问我类似的问题。
我是拿自己作为实验对象。但是大家要明白一点是:个体经验在统计层面是没有可参考性的。并不是说对我有用,就对你一定有用,如果你有类似疾病困扰,对你可能会有用。
我服用的剂量是 5000 IU 起步。不少读者会关注成本,现在各个电商平台上一瓶 90 粒、5000 单位的维生素 D3,价格虽然涨了一些 ,算下来,一天的成本不到 1.5 元。如果细心去找的话,还有更低价格的产品。总之,应该是大多数人都吃得起。
所谓 5000 单位,指的是 5000 IU。其中的 IU 表示国际单位。
国际单位的定义:用生物活性或生物效价来表示某些维生素、激素、某些药物如抗生素、疫苗、血液制剂、及类似的生物活性物质的药理计量单位。
那么多维生素品牌,看得人眼花缭乱,哪一种好?有啥区别?
要非问我,我会说:没啥区别。比如都标了 5000 IU 的维生素 D3,你默认认为他们都一样就是了。
难道就真的没区别吗?有没有区别你没办法知道啊,费那么大劲研究哪一个更好,有什么必要性呢?
你需要做的是,吃一段时间去检查,看看自己的指标有没有变化。
另外,低剂量的补充剂我认为没什么作用。另外,我对于市场上卖的那些多功能补充剂也评价很低,还不如吃个苹果,吃根香蕉。
最后总结一下极简操作流程:
到医院检测「25-羟基维生素 D3」,拿到基准数据。
如果确实低的话,吃三个月大单位的维生素 D3。
到医院再次检测「25-羟基维生素 D3」,看指标是否有变化。
在这个过程里,如果同时有检测自己炎症指标水平变化,并且记录自己的感受,当然更好。
没有检测数据对比,胡乱吃各种维生素,然后自己凭主观感觉有效或是没作用,我不认为有什么指导意义。
这个极简流程,对于很多人来说,似乎还是很难而无法做到。我分析了一下,可能是他们就医路径不太对。做这种常规的检查,应该选择比较方便的医疗机构,找医生只开检查单就可以。以我为例,我做检查,会选择常去的医院,这样就医路径比较熟悉,另外,我会选择医生相对不忙的时间。这是个生活经验,你必须得具备。
下一篇可能会聊「喝汤」,这是个坏饮食习惯,汤也没什么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