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的农村校史

文摘   2024-08-13 09:42   北京  

             

张世满教授和我是山西大学历史系77级同学。

他退休以后,连续编了两本书,一本是《我的大学我的班——山西大学历史系77级忆文集》,受到读者好评。另一本就是《 山阴杨庄学校教育源流记忆》。这本书编辑难度更大,价值更为独特。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时下,以一所学校为主题的书籍并不少见。但学校多为大学和城市中学、小学,或有特殊历史的名校。以一所普通的村办学校为主题的书籍,少之又少。我视野有限,同类书籍是第一次见到。

杨庄是山西省山阴县一个普通村庄。这样的村庄,在中国成千上万。在刚刚过去的近百年间,村办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又由盛而衰,最后被合并关门,不在少数。一所农村学校,走完了由生到死的全过程,往往留不下多少印记。相关部门档案里的,或许存有某些数字的统计、报表、文件、名单,但很难留下血肉丰满的成文回忆。被忽视,被遗忘,乃是常态。杨庄学校,如果不是张世满等几位生于斯、长于斯的读书人,怀着对故乡的感情,对历史的自觉,有意识地抢救,其校史难免也被湮没。

本书收有50多位杨庄学校师生和后代的回忆文章,有细节,有感情,有分析,有总结,生动记录了当年的教学生活和心理状态,构成了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历史画卷。我们看到,在物质条件极为艰苦,财力相当匮乏的年代,一所农村学校怎样生气勃勃地运行,那种就近入学、众生平等、求知进取、乐观温馨的教育氛围,给人留下如何美好的记忆;大批农村少年,如何因上学而受益,获得发展机会;一些农家子弟,如何脱颖而出,成为高级专业人才。

中国办学的历史十分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时代。进入20世纪,开办新式学校,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共和国普及了城乡九年制义务教育。21世纪,高等教育也进入大众化阶段。然而,时至今日,教育仍是国人普遍的焦虑,内卷趋势没有缓解的迹象。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上学从乐事变成了苦事;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孩子求学既是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是沉重的精神负担。随着城市化节奏加快,农村学校急遽萎缩,大幅度消失。现行的制度安排,农家子女求学不是更方便了,接受高一级教育的压力也更沉重了。如何让新一代学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教育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更加合理公正?教育如何适应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要求?乃至城乡如何谐调发展?文明如何生生不息?老百姓只能无奈地面对现实,趋利避害,为自家的后代争取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但公共权力的掌控者,却应当站得更高,想得更远。一方面,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寻找革新的路径,另一方面,也不妨从历史中寻找有益的启示。(丁东)


丁东小群
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