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中医专家推荐的秋季最佳“养心保津”法

健康   2024-10-14 09:25   广东  


秋天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特点主要是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昼短夜长现象明显;随着气候温度的下降,人的阳气也开始收敛,此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遇冷收缩,甚至痉挛,血压开始回升,高血压、心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疾病也随之出现,也容易出现失眠、头晕、心慌胸闷等症候,此时要注意“养心”。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中医师黄琳指出,此时“早卧早起”,保持身体阴阳平衡,以免秋气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01

早起早睡,让心肺之气得以舒展

中医认为,秋天阳气开始收敛,阴气开始上升,保养身体要做到“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些睡觉,早些起床,在天黑入睡休息;鸡鸣时应该起床工作、学习、运动。”黄琳指出,早卧(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心肺之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在秋季要保持身体阴阳平衡,早睡早起是最佳的方法。


秋天萧瑟,人们看到草木凋零容易感到伤悲。中医认为,秋天要“使志安宁”“收敛神气”,意为保持情志舒畅和安宁,从而保护人体的正气,特别是心肺之气。黄琳表示,若七情不畅,则百病丛生。从临床上看,秋季也是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多发的季节,因此,此时在精神调养上也应顺应季节特点,以“收”为要,做到“心境宁静”,这样才会减轻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建议保持心神情绪调和,可选择一些宁心安神的娱乐活动,如书法、绘画欣赏音乐等,也可登高望远,以开阔心胸使内心豁达、排遣情思,使思想的焦虑转移的作用,每天可以做深呼吸,使身体放松安静。


02

舒缓的运动改善呼吸功能

秋高气爽,也适合运动。中医讲“心主血脉”,心脏跳动能供应人体活动全身所需血液,心之液为汗,运动时出汗太过容易导致阳气外泄,阴精损耗。因此,在秋季养生以“收”为主,立秋之后做运动,以轻松平缓项目为主,这样不仅可以调养肺气,还可改善呼吸功能,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因此,可以选择慢跑、快步走、打太极拳等锻炼方式,以促进气血流畅。


在饮食上,专家认为,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应以富含营养,高蛋白饮食为主,以补充夏季天气炎热导致的营养不足。平时少量多次饮水和食用梨、柚子等预防秋燥,还可以适当配合中医食疗,以达到养心、健脾、安神的目的。


03

推荐养心食疗方


人参三七炖鸡汤

食材:人参5-10克,三七5克、大枣5枚(去核),陈皮5克,鸡肉150克。

做法:上述食材放入瓦罐中隔水炖熟,加入盐调味,饮汤食肉。

功效:补养心气、活血化瘀,用于疲劳、心悸、胸前不适者。


龙眼肉粥

材料:龙眼肉20克,红枣3-5粒,粳米50克。

做法:将粳米淘洗干净,洗净的龙眼肉、红枣一起煮粥。

功效:适合心悸、失眠、健忘、贫血、脾虚泄泻、体质虚劳、神经衰弱、自汗、盗汗等症状者。


百合莲子粥

食材:百合10克,莲子10克,枸杞10克,粳米50克。

做法:将大米淘洗干净,洗净的百合、莲子一起煮粥。煮开后放枸杞再煮五分钟。

功效:滋阴润燥,助消化,助睡眠。


麦冬莲子百合糖水

食材:麦冬20克,莲子30克,山药20克。

做法:水适量,煲至烂熟,加适量白糖调味。

功效:益气养阴,健脾安神。



指导专家




黄琳 教授

心血管专科主任中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医院感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医院医务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专科专病建设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主持广东省科技厅及广东省中医局课题8项,在全国及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科研成果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从事心血管临床工作30余年, 擅用中医中药治疗心血管的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心力衰竭、动脉硬化及内科疾病的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尤其重视心理情绪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并用中医益气养心、调肝解郁、活血化瘀等方法,治疗高血压、失眠、心悸、胸闷、气促、头晕、动脉硬化、汗症等,能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用中医中药治疗咳嗽、胃痛、腹痛、血糖升高、肢体麻木、水肿等症,有较好的疗效。



END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是三级甲等中医院,医保定点医院。本公众号主要提供医院医疗信息服务及查询,健康保健知识,医院专家推介等。地址:广州市恒福路60号。门诊预约挂号咨询电话:020-8359387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