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中国造船史学界的领军人席龙飞老师

文摘   历史   2023-10-12 21:19   福建  

怀念中国造船史学界的

领军人席龙飞老师


作者:何国卫

席龙飞老师永远离我们而去,我从此痛失一位尊敬的导师,造船史学界失去一位领军人。

我1960年入学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造船系,成席老师的一位学生。席老师给我们讲授《船舶设计原理》课,尤其是1965年带领我们赴武汉轮渡船厂进行真刀真枪的实船毕业设计,给我们以宝贵的专业训练,至今记忆犹新。

大学毕业后我留校任教,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教师,被分配在席老师领导下的船舶设计教研室,与席老师成为上下级同事。席老师大我整整十岁,对我总是如同大哥对小弟一般的关爱。席老师与我以这种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携手走过63年!

席老师是我永远的老师!他对我的教育和影响之大,永远难忘!

每当回忆起与席老师合作共处的岁月,尤其是想起他在造船史研究领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席老师学识渊博思维敏捷,他严谨治学的态度和不懈追求学术真理的精神令我由衷赞颂和深深钦佩!

今将席老师在造船史研究的成果与贡献作简要的回顾,并将他研究工作的方方面面和点点滴滴的追忆撰写出一些文字,以表达学生的悼念和追思。



一、投身造船史研究的初衷

席老师在造船学科的教学上,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为什么对古船和造船史有兴趣了呢?席老师在回答《史家心语——当代科技史名家访录》(科学出版社)主编万辅彬采访时,有这样的回答:“我们上大学是用的是苏联教材,很多历史上的发明创造都说是苏联最先进、世界第一。我知道我们中国造船历史很悠久,对世界的贡献很大,从那时起便爱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在造船史研究的过程中席老师严肃地纠正国外造船史研究对中国的偏见,指出:在国外很多船史研究的专著中,没有关于中国造船史的记述,好像我们中国在这个领域没贡献,更有个别人在论述中国造船史的时候使用了带有贬低性甚至污蔑性的语言。日本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世界造船史》中称“中国的船是以没有纵向构件为特征的。”简单地说,就是没有龙骨的。有的作者认为“中国没有独木舟,中国船是从筏子演变而来的。”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席老师同时指出:“我国船史研究确实是一个薄弱环节,多年来没有拿出系统论述中国造船技术发展的专著,这同我们造船与航运古国、大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因此,整理研究中国的造船史是我们从事船舶研究的人的历史责任。”

“从历史上找智慧,从历史上找经验”,不仅是研究技术史的重大意义所在,也是研究造船史的重大意义所在。研究造船史,是挖掘祖国的宝贵文化财富,振奋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研究造船史,使我们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铜鉴照人美丑,历史之鉴使后人认识国家盛衰治乱之至理,研究造船史,就是要从船舶的发展史实出发,探求其纵向、横向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从而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出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作借鉴。作为高等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教师,席龙飞老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鼓起勇气开始从事船舶史的研究,这就是席老师投入船史研究的出发点和初衷。

在当时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者从事文科的船史研究是很难得到周围同事的理解和认同的,我们时常听到的议论是:“不无正业,搞歪门邪道”“自己所学专业出不出名堂就去搞冷门学科了”,当时确实感到不小的压力,但仔细想想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造船与历史毕竟是相距甚远的二门学科,当造船学者对文史学科很不熟悉时,对其学科的价值和意义的认知必然会存在一定的距离。
实际上造船史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它是一门专门史,涉及内容很广,不仅涉及造船、航海、地理、海洋、交通、材料、化学,生物还与贸易、经济、文化、文献等多方面的知识相关,尤其直接接触考古、历史等诸多学科,所以造船史研究的难度很大,对研究者的要求很高,造船史研究仅仅由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也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的,正因为如此,作为造船学科的学者在造船史研究中必将大有作为,当然,对造船史的兴趣爱好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席老师义无反顾地投入中国船史研究,为中国造船史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由于他的学术成就和贡献,自然成为中国造船史研究扛大旗的领军人。
席老师不仅是造船专业的教育家,也是一位造船史研究专家。我与席老师在近50年的中国造船史研究生涯中不间断的合作共事,经常共同研讨和探索船史研究的学术问题。不言而喻,通过席老师平时的学术指导、交流,给予我的提携和帮助,使我从中获益良多。


二、辛勤耕耘、著书立说、硕果累累

1974年福建泉州湾后渚港出土一艘宋代海船,正值暑假期间,我正与几位大学同学和同事一起拜访泉州的老同学,当地文管部门得知几位搞造船的老师正在泉州,立即邀请我们前往考察出土古船。记得当时我们登上古船感觉到船板还具有弹性。这是我接触的第一条古船,机会实在难得。

1975年,我们收到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寄来的古船残骸测绘图等有关资料,他们请我们对古船的性质和复原进行探讨并发表意见,我们则尽我们所知以武汉水运工程学院船舶工程系的名义寄去回复。

1979年4月,泉州湾宋代海船科学讨论会在古港泉州举行。席龙飞老师以与笔者合撰的论文《对泉州湾出土的宋代海船及其复原尺度的探讨》参会,获得大会好评。

泉州湾宋代海船是境内最早出土的中国古代远洋木帆船,并且被研究认为是属福船船型,它第一次将宋代福船的技术特征显示在人们的面前。我们的研究重点是该船的造船技术,出土的泉州湾宋代海船显示出的主要技术特点反映在:由12道水密舱壁分隔成13个水密舱的船体结构;由首、中、尾三段龙骨组成的龙骨结构;由二重和三重板构成的重板鱼鳞式船壳结构等。该文对该船经复原研究后提出了复原主尺度并草绘了型线图,显示出复原船的长宽比和方形系数都很小,分别只有2.86和0.431、船形呈“上宽如衡,下侧如刃”。

《对泉州湾出土的宋代海船及其复原尺度的探讨》是席老师关于造船史研究的第一篇论文,也是席老师正式从事船史研究的开始,从此一发而不收,历时48年!

48年以来,席老师辛勤耕耘,进行古船的测绘复原,撰写论文,著书立说,取得了累累硕果!48年以来,席老师在国内外发表的船史论文达百余篇,出版的造船史著作粗略统计达17部之多。对于席老师所开展的船史研究工作,我要么是合作者、要么是见证人。

席老师的研究总是那样的一丝不苟,其长期不懈认真做大学问的大学者风范,尤其是在耄耋之年仍然笔耕不辍的“活到老、做到老”的钻研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和标杆。

席老师撰写的船史论文按内容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古船研究综述及若干船型的复原研究;第二,古船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第三,学术研究与论辩。

席老师发表的论文,大多与时俱进,展现中国造船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引领中国船史研究的不断向前发展。

2000年,席老师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船史研究专著《中国造船史》,这也是中国第一部造船通史性专著。

该书共分十章,所跨时域,从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至近代的洋务运动,所涉船型,由最原始的筏、舟发展到机械推进的钢质船舶。

该书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及文物资料,从原始文献的文字训诂到古代的陶船、木船模型,从出土出水的古沉船及船具的实物制作工艺分析到古船的测绘复原,作者以求实的态度、精炼的文笔以及深厚的船舶工程专业学知,广征博引、研究深入,图文并茂、脉络清晰,论证严实、有根有据,全面展现了中国造船的历史风貌,科学地阐述了中国造船技术发展规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造船史美不胜收的立体图景,雄辩地论证了中国造船技术在世界造船史上的重要贡献和应有的地位,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海洋文化以及舟船文明。

该书填补了中国科技史的空白,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是一部当时最具影响力的造船史学术专著。它不仅是一部专门的技术史,成为中国造船史学者的必读书籍之一,而且易读易学,深得大众读者的喜爱,是一本普及造船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中国造船史》出版后深受学术界的重视,获得众多专家学者的肯定与欢迎,一些媒体纷纷报道赞扬。本人曾有幸地发表了一篇题为《展造船历史风貌 探技术发展规律》的书评。

首部《中国造船史》出版之后的十多年,中国造船史研究又有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多艘古沉船的出土发掘和复原研究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因此,席老师以《中国造船史》为基础,又著《中国造船通史》,并于2013年出版。

《中国造船通史》是中国第一部囊括古代、近代和当代的造船史专著,与《中国造船史》相比较,在内容上进行大幅的扩展和充实,在论述上进行了更为严谨的修正和更新,在学术价值上获得更高的提升。

席老师严谨踏实、对待学问总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旦发现著作对一些造船技术的论述存在表述不妥或认识有误的,一定会在后面的著作中加以修正。例如,对于后来才知道的中国唐代以后才有可能使用“轴舵”的新的学术见解,《中国造船通史》将为澳门、嘉兴等地博物馆复原的“五牙舰”、“斗舰”的舵改用了“拖舵”。

写书不仅要付出智慧,更要付出辛勤的劳作。还记得当年席老师为写《中国造船史》,为了收集资料天天泡在湖北省图书馆,早出晚归地奔波达两个月之久,手抄的笔记堆积成厚厚一摞。我也曾陪同席老师去过几次省图书馆收集资料,感受很深。

席老师68岁退休后退而不休、更加专心致志,在造船史学术领域笔耕不辍,年年坚持写论文,每隔几年就有书著出版,尽其几十年之心血,创造了令人惊叹不已的辉煌成就!

 

三、活跃在沉船考古研究第一线

席老师长期活跃在沉船考古研究第一线,蓬莱水城出土的蓬莱古船、山东菏泽元代古船、山东梁山明代河船、洛阳一号古船等沉船现场都留下了席老师的脚印。
在出土古船的测绘、复原研究、复原设计、仿古船的设计及制作指导等方面都有不菲的建树。对古沉船残骸的测绘与记录是一桩非常细致的、辛苦的、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席老师总是不顾年老体迈,亲临现场,拉皮尺、记数据、手绘草图,忙得不亦乐乎,获得在场人员的称赞。本人多次跟随席老师的进行沉船考古实践,不仅大受裨益,而且深有感触!
古沉船复原研究是船史研究很重要的方面,席老师开展过的出土古船复原研究不下于10艘之多,另外根据文献记述对典型的很有历史价值的古船进行复原研究达15艘以上。
研制古船模也是造船史研究不可缺或的,席老师研制的古船模型有十几种,这些船模被十余家博物馆所收藏和展出。席老师还作为顾问精心指导了几艘仿古船的实船设计和制造,都受到一致好评。 
充分运用造船专业知识进行造船技术史的研究是席老师的优势之一。记得在1980年,席老师和笔者应宁波考古学家林士民的邀请,赴宁波参与宁波古船的合作研究,凭借造船专业技术人员的特有的敏感,我们发现在古船的舭部置有减摇龙骨,即现代称谓的舭龙骨,大为吃惊,觉得这是一项重要的古船技术的发现,于是特别重视。席老师和笔者将此考古研究成果合作撰写了《中国古船的减摇龙骨》一文发表。

 

四、坚持学术交流和百家争鸣

学术界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学术见解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为了探求真理展开学术研讨和发生争论也是有益的和必要的。席龙飞老师在学术交流中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做到了不畏权威,敢于发表观点,积极投入学术争辩。
在中国船史学界出现的“广州秦汉造船遗址真伪之争”和“明代郑和宝船尺度之争”两个长达二、三十年的重大学术论争当中,席老师表现得十分突出。
“广州秦汉造船遗址真伪之争”是指1976年在广州市文化局院内发现的一处木结构遗迹的考古定性问题,当时被广州博物馆的考古专家麦英豪先生等认定为秦汉造船工场遗址。对此引起学界的强力质疑,于2000年和2008年先后两次在广州召开了大型学术研讨会。席老师一直积极地投入此项学术争论,在1984年3月的一次学术报告中明确提出“所谓‘秦汉造船工场’与造船毫无关系”的观点。席老师为此发表过“在广州发现的并非造船工场遗址”等三篇论文,他的学术观点获得业内学者的普遍认同和支持,在学界影响很大。
明代郑和宝船尺度之争是指学界对《明史》记载的郑和宝船尺度是否可信的争论。明代郑和下西洋的“郑和宝船”是指《明史·郑和传》所记的:“永乐三年六月,……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据此,以明尺为0.317米计,则郑和宝船的长与宽约为140米和57米。鉴于“郑和宝船”体型的绝对尺度如此之大,遭到众多学者的质疑,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但没有提出具有一定说服力的论述。席龙飞老师与笔者于1982年撰成的《试论郑和宝船》一文认为《明史》记载是可信的。
席老师关于郑和宝船的研究与论辩就撰写过12篇论文,其中有三篇是与笔者合撰,在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五、扶持研究团队和开设造船史课程

武汉船史研究团队的创建和发展,席老师功不可没,席老师一直是团队建设的核心。
自从席老师开始研究造船史起,以他为中心,以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为武汉理工大学)的教师为基础,凝聚了武汉地区的一些造船史学者和爱好者共同开展研究活动,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造船史学术研究团队。这在当时虽不是一个正式的组织形式,但确是国内高校开展造船史学术研究的第一支队伍。当时经常参加团队活动的有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席老师、笔者、文尚光老师,还有海军工程学院唐志拔老师、长航局李慧贤工程师等。
记得最早对外承接的研究项目是1986年开始的应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要求复原制作四种不同年代的古舰船模型。
席老师领头的以武汉理工大学从事造船史研究的老师为主力的造船史研究团队不断地发展壮大,2007年组建了由席老师出任顾问的“武汉理工大学造船史研究中心”,同时创建了“武汉理工大学航海博物馆”。该中心取得了许多可喜成绩,这与席老师强有力的指导和成员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
席老师非常重视年轻学者的培养,对有志于从事中国造船史研究的年轻人,总是积极支持和倾力帮扶,为此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席老师与一些中青年的工作者一起写文章,多次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后面,席老师常说;“我觉得现在的后辈一定会比我们强,长江后浪推前浪”。
为弘扬中国舟船文化和培养造船史研究人员,席老师首创在海事类高等院校开设《中国造船史》课程。1985年,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开始对造船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中国造船史》的教学,这是中国高校教学上的首举。
《中国造船史》开课后深受学校的重视、学生的欢迎和学界的好评。席老师是第一位讲授《中国造船史》课程的老师,笔者紧接其后担任该课程的主讲。
该课程2010年编选为学校的全校公选课,2012年又建成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华船文化》并在网上上线教学。

 

六、名副其实的中国造船史学界的领军人

席老师每次参加学术交流都认真准备资料动笔撰文,有时为了修订文稿通宵达旦,有人在采访他时曾问:“你已是耄耋之年了,这样不是很累吗?”席老师的回答是:“只要是做与船史相关的事情,再累也会觉得很开心。”流露出深深的古船情结!
难能可贵的是,93岁的席老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还同蔡薇老师合作发表了论文《中国宋代造船技术》(Shipbuilding Technologies in Song China)。
席老师为了船史研究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学习榜样,榜样的力量是强大无比的!近半个世纪年以来,席老师是为中国船史研究扛大旗的人,是中国造船史学界名副其实的领军人!
席龙飞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了,相信会有更多人沿着他的脚步,坚定地向前迈进,一定会为中国造船史的研究、为弘扬中国舟船文化做出新贡献,开创新局面。
席老师,我们思念你!



【作者简介】

作者何国卫:中国船级社武汉规范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原载《海交史研究》2023年第2期,注释从略。

凡在本刊发表论文,除非另有约定,视为作者同意本刊拥有文章的网络首发权。

转载敬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

※ 《海交史研究》2023年第2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 《海交史研究》2023年第1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 《海交史研究》2022年第4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 《海交史研究》2022年第3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2023年第2期编校人员

陈丽华、陈少丰、李静蓉、林仪

王丽明、肖彩雅、薛彦乔、张恩强


图文编辑:王绮蓉

审核:陈少丰

终审:林   瀚


海交史研究资讯
海交史研究资讯公众号致力于刊发《海交史研究》文章,分享相关研究领域最新资讯,创建海交史研究会会员互动平台。分享资讯与投稿,请投至hjsyjbjb@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