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与近代欧洲
刘勇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年9月出版/89.00元
作者简介
刘勇,荷兰莱顿大学历史系文学博士,现任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南洋研究院、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兼任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研究领域为中外关系史,主要兴趣和专长在海外贸易与文化交流,代表作有《近代中荷茶叶贸易史》《中国茶叶与近代荷兰饮茶习俗》及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s Tea Trade with China, 1757-1781。
内容简介
本书将近代欧洲茶叶贸易史与欧洲饮茶习俗史相融合,以全球化视野从中欧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历史发展的角度,综合研究中国茶叶在近代欧洲的传播轨迹及欧洲饮茶习俗的演变过程,并比较分析茶叶传播的动因及其影响、饮茶习俗在欧洲各国所呈现的不同形态及其特征。围绕中国茶叶在近代欧洲的传播这一主题,书中主要内容为欧洲人对中国茶叶的认知历程,欧洲对华茶叶贸易的历史沿革,欧洲茶叶销售消费过程中的征税、走私、掺假制假、掺混拼配及广告宣传,欧洲人的本土种茶尝试,欧洲饮茶习俗的兴起、发展及其本土化,以及茶叶在欧洲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序一 | 包乐史
为中国读者写一本关于茶叶的书,就像把一滴水引入大海一样。尽管如此,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翔实解释了中国的民族饮料被成功引入近代欧洲的整个发展历程:由最初被视为一种神奇药物,到后来成为少数人群的珍稀饮料,再到在英国、荷兰及其他一些国家成为家家户户喜爱的一种时尚流行饮料。这是一个十分生动有趣的故事。
500年前,随着世界各大洲之间海上新航路的开辟,全球贸易开始蓬勃发展,这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和习惯。正如英国历史学家亨利·霍布豪斯(Henry Hobhouse)所指出的,有六七种植物改写了人类历史。来自中国的茶叶和中东的咖啡在这些“变革的种子”中占有突出地位,因为它们彻底改变了其被引入地区前现代社会的公众生活行为和社会模式。在西欧,它们推动了茶馆、咖啡馆在许多国家的城镇中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使得不同性别和阶层的人可以自由享受这些非酒精饮料,并在新诞生的公共社交场所自由交际。
一些草药、植物可以简单地从一个大陆移植到另一个大陆,并成为当地大众日常饮食的一部分。例如,由于西班牙人的成功引进,马铃薯和西红柿得以在中国和欧洲各地迅速普及而成为重要食物,以至人们常常忘记了它们源自南美洲安第斯山区这一事实。其他一些树木无法轻易地从一个地方移植到另一个地方,如香料树。其原因很简单,它们只能在热带地区非常特殊的条件下开花结果。直到今天,用于获取上等肉豆蔻的树木还是只能在印度尼西亚班达群岛的火山土壤中茂盛生长。然而,当人们知道这些香料不仅能够为菜肴增添味道和香气,而且是绝佳的食物保鲜剂时,它们便成为海上贸易中的大宗商品。
如今,茶树也生长在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以及非洲的肯尼亚、莫桑比克及其他众多地区。但直到200年前,茶叶种植仍然是中国人的秘密。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茶叶始终是中国珍贵的出口商品,欧美商人很乐于每年前往广州港进行贸易,并为其支付的价格不菲。咖啡在欧洲的引进与阿拉伯物质文化的传入并无多大关系,而茶叶的情况则恰恰相反。近代欧洲在接受中国茶叶的同时,还进口了大量中国瓷器,甚至在欧洲家庭中形成了一股名副其实的热爱中国时尚的浪潮。
多年来,欧洲的饮茶方式越来越适应于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口味。在中国,喝茶可以随时随地。但在欧洲,人们仍然更愿意在具有优雅仪式感的“午茶时光”(即下午四时前后)庆祝放松时刻。本书读者将会惊喜地发现,现今英国人在茶中添加糖和牛奶,德国北部东弗里斯兰省居民甚至偏爱添加奶油,而这些都是源自他们早期就已养成的习惯。
凭借对欧洲多语种文献资料解读的丰富经验,刘勇教授在本书中细致描述和剖析了茶叶的传入对欧洲社会的多重深远影响。正如其系统梳理的那样,从药用植物到上流社会饮品,再到普罗大众日常饮料,茶叶深刻影响了近代欧洲各国的社会习俗、饮食文化,丰富了欧洲人的精神世界,也联结了中西文明交流。可以说,本书就是对一段跨文化传奇历程的生动记录,让我们得以一窥中西文明在茶叶这样一种神秘饮品上的奇妙邂逅。这不仅展现了中国茶叶的魅力,也让我们看到不同文明之间交融互鉴、包容共生的可能。就像我们随时所见,中国茶叶和瓷器的欧洲之旅,至今仍然催生着当地社会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
衷心感谢刘勇教授的这部用心之作,让我了解到中国茶叶海外传播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在享受阅读的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内在传承和精神品质,并对其美好未来更加憧憬。
序二 |庄国土
2023年7月于厦门
目录
文章来源:“鸣沙”、“南洋院读者交流群”公众号
图文编辑:王绮蓉
二审:陈少丰
三审:林 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