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预告
2023年5月17日15:00—17:30
湄公河三角洲Óc Eo古港
与东西方海上贸易
中国·泉州·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简介
钱江,复旦大学历史系77级本科,先后在厦门大学和香港大学获得史学硕士、博士学位,并曾在厦门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大学任教,现为香港大学教授、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研究兴趣为古代亚洲海洋史、海外华人、跨国移民。已出版及与他人合编中英文专著14部,在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 (Brill)、International Migration (London)、《海交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和专著中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
讲座简介
《后汉书 •大秦传》云:“大秦国,……与安息、天竺交市於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 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至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无独有偶,《梁书》卷54《中天竺传》提及黄武六年(226年),曾有一位名叫秦论的大秦贾人来到交趾,交趾太守吴邈派人将其送到吴国都城,交给孙权。孙权向这位大秦国的商人询问海外的风土人情,秦论“具以事对”。孙权欣喜之余,把诸葛恪在征讨丹阳的战役中所俘获的小黑人俘虏男女各十人,作为礼物送给了这位罗马商人。那么,这些于公元初年出现在中国南方边陲及吴国宫廷的罗马帝国的使节和商人,是如何经由海路来到中国的?他们的出现,与古代东西方海上交通和贸易是否有关系?除了罗马帝国的使节与商贾,当时还有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商人从遥远的印度洋来到南中国海?诸如此类的问题,中国史学界似乎从未有学者认真地进行过探讨和研究。不过,若将中国史籍所记载的这些早期中国与古罗马帝国之间经由海路进行交往的片段记载,置于古代东南亚史研究的大框架内进行考察和分析,或许就能够找到答案了。原来,古罗马帝国使节与商贾在日南徼外的出现,与纪元初年前后古高棉人在东南亚大陆地区的活动,以及暹罗湾的Óc Eo古代港埠之崛起,有莫大的关系。
在湄公河三角洲的暹罗湾东岸、毗邻柬埔寨的越南南方沿海安江省(An Giang)话山县(Thoai Son)有一个名为Óc Eo (越南学者的发音:奥克艾沃,部分中国学者译为“俄厄”)的古城镇,此即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2世纪高棉人在东南亚大陆地区建立的扶南王国对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港埠。扶南王国是东南亚古代史上第一个崛起的强盛的海上帝国。随着扶南王国的衰微及灭亡,Óc Eo也渐渐地被人遗忘,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直至1942年2月,Óc Eo遗址才被来自法国的一支考古队发现。在法国考古学家Louis Malleret的带领下,法、越两国考古学家在Óc Eo及其周边方圆约450公顷的区域发掘出了12000余件珍贵的文物,包括以石块和砖头垒砌起来的房屋、大量的陶瓷碎片、陶器、瓷瓶、金叶、黄金饰品、宝石、锡器、数千颗带有古罗马特征的碧琉璃珠子、数枚带有罗马帝国凹雕头像的金币、一枚带有罗马皇帝安东尼头像的黄金徽章、一块已折断了的刻有罗马皇帝马可·奥里利乌斯(Emperor Marcus Aurelius)名字的铭文、铁器、另外一只金碟上刻有罗马皇帝安东尼·庇护(Emperor Antoninus Pius)的名字,同时标有年份“公元152年”、带有印度毗湿奴浮雕神像、湿婆林伽浮雕神像的黄金碟子,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在欧洲及东南亚考古学家发表的相关考古发掘调查报告的基础上,本讲座将对湄公河三角洲的Óc Eo古港埠遗址做一介绍,对Óc Eo这个东西方海上交通和贸易的重镇在公元初年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进行初步的研究,希望能因此引起史学界同仁的重视和研究兴趣,进一步推动并深化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研究。
图文编辑:王绮蓉
审核:陈少丰
终审:林 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