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个舞蹈,何以气煞孔子?
“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篇》)。
两千多年前,鲁国文化名人孔子出席鲁国大夫季子的家庭庆典活动,看到季子让八行八列、六十四名舞者在庭院奏乐起舞,愤而留下了这句流传至今的名言。
家庭聚会庆典,跳跳舞,唱唱歌,再正常不过的娱乐内容,怎么在孔子眼里就忍无可忍了呢?
▲《周颂清庙之什图》局部 马和之 南宋。(图片来源:国家艺术档案网)
这得先说说佾舞是个什么舞。
佾舞源自河洛文化的“六代乐舞”,始于周公制礼作乐,可以理解为纯礼仪性质的雅乐舞。
佾舞中的“佾”,音同“逸”,指古代乐舞的行列,且行数、人数纵横皆相同。
佾舞方阵行列人数依等级高低设有严格规定,最高级别是天子八佾,即使用八行八列六十四名舞者,诸侯、大夫、士则按六佾、四佾、二佾,次第区分开来。
▲《福建非遗档案》纪录片中的佾舞。
身份地位没到一定级别,多站一排就是僭越。
鲁国三公之一的季子虽然贵为大夫,位高钱多,身边名士也不少,但按周朝的礼仪制度,他只配用四佾,而他却用了八佾,属于“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乐”。
这也就是有“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礼仪观念的孔子,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慨所在。
▲《论语集注》 南宋朱熹撰。(资料图)
如果连这样的僭越行为都能被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是不能容忍的呢?
舞者数量代表社会地位的高低,这是佾舞与其他娱乐性舞蹈的本质区别,它是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诗礼乐一体的文化表征。
这句话代表了孔子对于礼制破坏和社会秩序紊乱的担忧,也反映了他对于维护传统礼制的坚持。
02
周公制礼,开雅乐先河
舞蹈源于劳动,从远古时期就与人类的狩猎、耕作、战斗、祭祀等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舞蹈能直接、生动、具体地表现文字或其他艺术形式难以表现的人内在深层的心理状态,并能探索与体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舞蹈随着历史的进步而变化发展,在其衍生出群体化、仪式化舞蹈的过程中,逐渐被宫廷化、贵族化。
甚至,衍生了专属的编舞、导演、舞者、音乐、服装、舞台以及灯光和仪式。
▲南宋画家马和之《周颂清庙之什图》(局部) 。(图片来源:国家艺术档案网)
在我国,舞蹈与社会地位的勾连,历史悠久。
相传,周朝时,周公在洛水之滨营建了洛邑,河洛文化由此开源。
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地位和权威、规范贵族们的德行教育,周公开始制礼作乐。
他整理并继承了前代遗存的乐舞,将黄帝、尧、舜、禹及商汤和周时的官家舞蹈,编为“六代乐舞”,定为国家最高等级的乐舞,用于国家大典和祭祀活动。
▲佾舞的文舞(上图)与武舞(下图)。(图片来源:福州市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其中,前四代乐舞是表现因禅让得天下,称文舞;后两代乐舞是表现靠武力夺天下,称武舞。
文舞以手持龠(排箫)和翟(鸟羽)为特征,而武舞则手持干(盾)和戚(斧)。
这些乐舞不仅是对前代帝王功德的颂扬,也是周代礼乐教化的重要手段。
六代乐舞的制定,开启了中国雅乐的先河,成为后世宫廷乐舞的典范。
周公制礼的核心在于教化臣民,以各种礼仪规矩规范臣民言行,统一思想,达到号令有尊、行动一致。这是中华大一统文化最初的基石。
03
藏礼于舞,仪式感拉满
从佾舞的方阵队形不难看出其始于军队操演的底色,其不以九佾、十二佾为尊,却以八佾为尊,与周文王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相得益彰,亦有《易经》文化的某些影子。
以凤鸣岐山而流传后世的周王室先贤们,用周公吐哺、甘棠遗爱的美谈,为德政廉臣在舆论上造势;又以对佾舞“籥翟结合,佾生成列”的诠释,将顺天应时、天人合一、仁义礼智信等理念赋予佾舞。
他们还将佾舞细化为“初献礼”“亚献礼”和“终献礼”三部分,每一献礼为一个乐章,每个乐章由四言八句的诗歌组成。每个动作皆代表一个字,可谓是“一字一舞”。
▲佾舞者为佾生。舞蹈时,佾生要保持端正,象征正直的君子形象。(图片来源:西安外事鼓乐团微信公众号)
周王朝藏礼于乐、藏礼于器,八佾则是藏礼于舞。
这种具有极高仪式感的舞蹈,体现了礼乐精神中天地秩序、中正和谐的精神内涵。
当这种等级分明的舞蹈标准成为常态后,周王的尊贵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认可,周王朝的存在感也刷得满满的。
礼乐制度是周文化的集中体现,礼乐相辅相成,为王权统治人民、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维护宗法制度、宣传道德伦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春秋战国时,礼仪制度被争霸的诸侯破坏,音乐艺术式微,出现了被孔子称为“礼崩乐坏”时期。
既然前有季子“八佾舞于庭”,自然后也有弑君弑父打砸抢烧的社会乱象出现。
可以说,每一次的“礼崩乐坏”,都伴随着社会的动荡!
04
大国之礼,世界的佾舞
佾舞表演动作及规模,在历代王朝强化威权中,不断发展变化。
汉明帝时,佾舞传习曾从官方行为转入地方和民间;宋徽宗时则设置大晟府,统理礼乐事宜。
明代开州知府李之藻曾作《頖宫礼乐疏》一书,保留了佾舞的舞谱乐谱,成为孔学礼乐文化研究考据的权威文献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頖宫礼乐疏》初献礼第23字“斯”图谱(上图)及场景演示(下图)。(图片来源:国家民委微信公众号)
佾舞随王权的扩张受宠成爱,也随着王权的崩溃被冷藏,以致失传。
而今出现在西安大唐不夜城的佾舞表演,是依据舞谱乐谱,集采其在朝鲜、日本、越南等中国周边国家的遗存复演的。
舞蹈表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仅是人类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还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2008年,当2008名舞者在北京奥运会上击缶而歌,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舞艺的大气磅礴。原本用于祭祀的舞蹈,已超越其原有内涵,转化为一个民族大一统文化的磅礴力量。
2023年,64名陕西舞者以八佾舞向参加中国—中亚峰会的中亚宾朋致以“大唐盛礼”。千年前的礼仪舞蹈,早已褪去王权文化的底色,成为了中国现代文明礼仪的特色组成部分。
▲2008名乐手齐声击缶,成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首个亮相的节目。(资料图)
▲2023年5月18日晚,陕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园上演八佾舞,欢迎中国—中亚峰会来宾。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佾舞传递给世界的是中华民族革故鼎新、守正创新的精神,是新时代的中国将博大精深的中华礼仪文化推向世界,向世界敞开怀抱的襟怀。
无论是在庙堂之上还是江湖之远,当佾舞洗尽铅华,重返赋予它生命的民间,它将以舞蹈本身的美和纯粹焕发新生,成为人类文明礼仪文化中一抹独特的光彩。
END
投稿邮箱:daozhonghua@163.com
美国历史上的孔子形象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是“曲阜的孔子”,还是“孔子的曲阜”?
隐藏在《木兰辞》背后的民族交融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