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时期之习水县革命委员会史实考 |王大勇

文摘   2024-11-27 06:00   四川  


按语:近日,为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笔者一行3人组成调研组亲赴石堡、官渡等地,走访原官渡镇党委副书记袁克树、官渡邮政退休职工何世贵、仙鹤村民袁必亮以及官塘社区百岁老人孙承贵等知情人,专题调研四渡赤水时期红军在官渡场建立习水县革命委员会的详细情况。根据袁克树老书记等人提供线索、资料,笔者一行开展实地考察,个别走访,从而揭开一段红军队伍在官渡建立革命红色政权的历史。本人查阅大量党史文献资料,现整理编撰形成此文,年代久远,举证困难,挂一漏万再所难免,谨供参考。

一、时代背景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黎平会议,作出《中央政治局战略方针之决定》明确指出:“坚决消灭当地贵州军队与地方武装。武装当地群众,扩大红军,搜集资料,建立政权,扩大我们的活动地区。”党和红军决定以遵义为中心,建立和发展川黔边区革命根据地,建立工农兵临时政府。当时创建的黔北革命根据地包括现今赤水市、仁怀市、红花岗区、遵义县、绥阳县、桐梓县、湄潭县、习水县、凤冈县、余庆县、正安县、道真县、务川县等12个区县,根据地总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其时人口约 200万。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遵义期间,在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直接关怀下,积极建立黔北苏区革命根据地,开展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苏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取得了輝煌的成果。1935年1月8日,在红军部队进入遵义第二天,红军总政治部部长李维汉召开了遵义各行各业群众代表大会,大会上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政治主张、目前的任务与政策,开辟黔北新苏区,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和各种革命组织的重要意义。1月12日,“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召开,毛泽东、朱德、博古、李富春等党和红军领导人参加了大会,会上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分别讲话。朱总令首先阐明了红军的性质和任务,指出红军是工农的子弟兵,是保护人民利益的坚强后盾,有崇高的理想和铁的纪律,与反动的国民党军阀部队有着本质的区别,号召劳苦大众参加红军,打败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毛泽东主席讲话阐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抗日主张,指出中华苏维埃政权是劳动人民自已的政权,劳动人民只有跟着共产党走苏维埃的道路才能翻身解放;中国只有走苏维埃的道路才有出路。
在此前后,遵义各地相继成立了湄潭县革命委员会、桐梓县苏维埃政府、习水县革命委员会、中华苏维埃余庆军政委员会等6个县级政权组织和44个区、乡苏维埃政权组织,组建了黔北游击队、赤水河游击队、遵(义)湄(潭)绥(阳)游击队、赤(水)合(江)游击队等20多支区、乡革命武装组织。建立了“红军之友社”、“遵义赤色工会”、“习水县农民委员会”、“绥阳县农民协会”等40多个革命群团组织。

二、成立经过
1935年1月25日,红九军团在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参谋长郭天民、政治部主任黄火青的率领下,经程寨、大白塘、石堡寺,沿习水河直下,于当天下午五点钟左右顺利进入习水县城官渡场(今赤水市官渡镇)。占领官渡场后,在当地民众、进步人士的积极配合下,红九军团在黑神庙(国民习水县政府衙门)召开成立习水县革命委员会的筹备会,到会的教师、农民、红军等各方面代表近百人。

赤水市官渡镇(图片来源网络)

红军时期习水县革命委员会旧址(今赤水市官渡镇粮管所)

筹备会上,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指出:“习水这个地方,大革命时期没有什么运动,群众基础薄弱,工作比较难做,大家要深入群众做好政治工作。”要求红军干部了解社情民意,宣讲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号召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成立革命委员会、农民委员会等组织,领导干人打土豪,分浮财,分土地,跟着共产党和红军闹革命,求翻身。之后,红军干部深入基层,广泛征求意见,经过协商,推选出25名各方代表,提出革命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交代表们议论,最后采取举手表决方式,一致通过了革命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随即为革命委员会明确三项任务:第一,驻下来,建立根据地,建立苏维埃,建立红色政权;第二,组织群众扩大红军;第三,打土豪,分田分土,解决人民土地问题。随后,红九军团在官渡场黑神庙、王爷庙召开群众大会,罗炳辉、蔡树藩、郭天民、黄火青等领导同志分别亲临现场,向广大贫穷老百姓作动员讲话,宣传“红军是工农大众的军队”,带领群众高呼“打倒土豪劣绅”,“红军万岁”等口号,一名红军干部正式宣布习水县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习水县革命委员会由7人组成:中央红军代表3人,一名红军干部任主席;地方群众代表4人:分别是袁福茂、丁海廷、王炳银、李绍清。会上散发了《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政纲内容是:一、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二、没收帝国主义资本的企业和银行;三、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治权;四、推翻军阀国民党的政府;五、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政府;六、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失业救济和社会保险等;七、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耕地归农;八、改善士兵生活,分配士兵土地和工作;九、取消一切政府军阀地方的捐税,实行统一累进税;十、联合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苏联。红军总政治部主任李富春,发布《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布告指出:“红军是工农群众自己的军队,实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彻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消灭豪绅地主封建势力,推翻军阀国民党的政府,取消洋人在中国的一切特权,驱逐帝国主义出中国,为创造工农群众自已的政权----苏维埃而奋斗。” 布告号召:“武装工农,建设苏维埃政权。”还分发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共中央告民众书》、《出路在哪里》等文件和宣传品。
一时间,官渡场大街小巷驻扎纪律严明的红军,穷苦百姓欢天喜地,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红军开仓放粮、分盐,没收地主老财衣物分给穷人;在袁福茂、丁海廷、王炳银、李绍清等人带领下,老百姓协助红军住房,送柴草蔬菜,帮忙带路站岗......而平时作威作福的地主老财们则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有的闻风而逃,或泸州合江,或深山老林......据介绍,红军撤退后,万寿宫、王爷庙许多房屋外墙留下“打倒土豪劣绅救贫民”《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红军为土地归农民而战”等标语。后来,官渡一带民间长期流传着很多首红军歌谣:“官塘哪年不过兵,过兵百姓不安宁,唯独当年红军过,来来去去很清静,不抢东西不拿钱,走时地下扫干净。”“红军干人心连心,鱼儿和水永不分,军爱民如亲人,干人永远念红军”。

三、深远影响
习水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积极执行党的主张,发动群众,开展宣传,支援红军,维持治安等,在习水县革命委员会带领导下,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军民们十分忙碌,盐仓开了,把金贵的食盐发给群众;谷仓开了,将地主、豪绅的大米、猪肉等财物分给贫苦群众,让缺粮短顿的群众都来领取;为保证红军指战员的正常生活,许多群众主动给红军送菜、送柴、献物、搭浮桥......红军队伍进驻官渡的两天两夜时间里,留下许许多多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
故事一:袁吉廷等人帮助红军带路。红军队伍从官渡往葫市出发时,有羊儿沟20多岁的袁吉廷等人带路,搬运物资走至鸡飞岩翻垭口,红军动员袁吉廷一同参加革命,因其家里有老母亲无人孝养,未能成行。
故事二:红军赠送猪肉给贫困群众。向阳村青龙坪袁步伦之父袁海洲健在时常说:元月26日清早,本人上街买菜,走到黑神庙,红军立即割了一块约四、五斤重的猪肉给他,提着走至堰沟头的路上,袁朝福问:你提这块肉为啥猪毛都没有刮整呢?他答:“是红军割送给我的”。
故事三:红军关心民众安全。26日,红军先头部队到达习水河右岸麻嵌一带与川军接上火线疏散时,青龙坪袁银之正在担粪淋菜,亲眼看见很多红军战士手提着枪,埋头从他住房侧边直上。有一位红军招呼他:“你赶快回家去住着,要打仗!”当他将粪桶担回去一会儿,就听到枪声响了,隔了一阵,只听到枪声响得很猛烈。向阳村袁正伦母亲在屋后推磨,他独自坐在坝子边哭,一位红军战士手提着枪跑来将他拉进屋去,叫他妈“在家管好孩子,不要出去看。”
故事四:袁步伦一家为红军提供茶水。26日下午天将黑时,袁步伦的母亲在房后看见几位红军抬着一位受伤的红军从青杠林直下。一位红军背着枪走进袁屋里,向袁步伦的母亲说:“要一碗黄汤喝”,红军反复说了两三次,一家人听不懂红军说的话,红军便指着茶壶,袁步伦的父亲袁海州才明白红军的意思,倒了一碗茶给红军喝,红军就双手合并以示敬意,后背着枪就出门而去。当时的红军战士脚穿草鞋,头戴浅灰色五角星军帽,身上穿得很单薄,多数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背上背着轻装背包,有的身上沾满泥浆,有的衣帽都被汗水浸透了,有的身穿破军衣服,非常艰苦。
故事五:红军留下独眼黄骠马。家住塘村坝的袁用昌,当时刚满十四岁,对红军有深刻印象:驻扎在塘村坝、银鼎上、干葫芦、余家嘴、老房子等地的红军战士,晚上就在这一带的田边、土坡、青杆林头睡觉,没有一个红军住民房。第二天,袁用昌跑去干葫芦观看红军留下的一匹独眼黄骠马,原来红军临走时,想到崎岖小道急行军不方便,就将独眼黄骠马留在当地。红军离开官渡后,六田头袁光明将这匹独眼黄骠马牵回家里喂养。
故事六:红军公平买卖。本世纪初,家住余家嘴82岁的袁照德介绍:红军来官渡时本人才10岁,印象最深的是:红军在官渡期间住在街巷或屋檐下,从不乱住民房;在百姓家借灶烧饭时自带炊具和盐米,挑水劈柴;买东西公平交易,先付钱后取菜。红军部队在我家正堂屋内安了电台,院坝里扯着帐蓬,晚上通宵发电,机器轰隆隆地响,维修枪炮。院内用石头作三个灶造饭。第二天晚上要离开时,因用了我家的大米、蔬菜、柴火等物,当年付给父亲袁泽安4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银币。
故事七:民众掩埋红军烈士。元月26日下午,红军与川军在官渡的向阳村洗马塘、山包两埂对峙激战过程中,红军战士曾月明中弹当场牺牲。红军部队因军情紧急,对已牺牲的曾月明战士来不及安葬。岩层头的袁启州说:“当兵人很苦,我是受过当兵苦头的。”便邀约其弟袁作州等人,搜遍烈士全身查不出真实姓名,随后将烈士尸骸就地安葬。年深月久,和平村、向阳村一带民将此墓命名为“红军争月明之墓”,其含意是“争取日光明而牺牲”,取谐音将烈士命名为“曾月明”。
故事八:袁作孚派人护送失散红军。红军撤出官渡到鸡飞岩途中,有一位红军战士因患病走至五里坎尧厂大路侧边无法行走,病卧在路边草堆里,被袁作孚帮工杨树林、甘发祥发现后向其报告,袁作孚命两人将这位红军扶入室内,与杨树林同宿,用草药医治,后来还拿出两锭白银转交红军作为治病和路费,派杨树林将红军战士护送至鸡飞岩归队。据传说,1953年,受助红军曾书信询问袁、杨二人下落。
红军队伍离开官渡后,留下革命火种,赵明良、袁守林等人深受红军革命思想的影响,树立革命理想,秘密加入党组织,出生入死开展革命活动,为解放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文中图片:金色赤水河(李巍 摄)来源:遵义发布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 王大勇—


王大勇,现任中共赤水市委办机关党委副书记,中共赤水市委党史研究室三级主任科员。早年从事中学政史教育,2001年经公考担任赤水市委办公室秘书,2006年8月起先后在赤水市大同镇、复兴镇等地担任副镇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等职,长期从事文秘写作、机关党建、地方党史、红色文化研究,取得一定成果。近年先后参与编辑《中国共产党赤水市历史》(第一、二卷)《赤水市革命老区发展史》《赤水 我的家》(红色篇)《改革开放40年》(赤水篇)《大同古镇》等6部专著。年均撰写各类红色文化、党史论文10万字,相继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中国政协报、中国老区网、中国绿色时报、黔山红迹等媒体刊发文章10余篇,多次接受央视、保密杂志、贵州日报等专访。现为西南作家网签约作家、贵州党史学会会员、遵义党史学会会员、遵义长征学会赤水分会顾问、四渡赤水纪念馆研究员、赤水市政协文史研究员、赤水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赤水市作协理事、中共赤水市委讲师团讲师、四渡赤水红色文化研究会顾问、中共赤水市委党校兼职教师!

新文化视界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