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马戏之王》:冲破世俗的桎梏,找寻初心与真我

文摘   2024-11-30 06:00   四川  

《马戏之王》是由迈克尔·格雷西执导,休·杰克曼、米歇尔·威廉姆斯、赞达亚·科尔曼等领衔主演的传记歌舞片。该片于2017年12月20日在美国首映,2018年2月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累计全球票房为4.32亿美元,斩获第75届美国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原创歌曲等奖项。截止目前,该片豆瓣评分为7.7分。

《马戏之王》改编自19世纪末美国“马戏之父”巴纳姆的真实经历,展现了他充满梦想、激情与想象力的传奇人生。影片以马戏团为载体,聚焦于梦想、情感、社会偏见与自我实现之间的复杂关系,用精美的视觉画面、动人的原创音乐、深刻的情感描绘,讲述了巴纳姆和他的家人以及“怪胎”员工们之间的故事,引发了观众们广泛的共鸣。《马戏之王》不仅是属于巴纳姆的最佳表演秀,也是对每一个独特个体的绝美颂歌。


贫困与奋斗:夺回未来的主宰权

巴纳姆(休·杰克曼 饰)从小与裁缝父亲相依为命,在社会底层为了生计奔波劳碌。对于巴纳姆来说,丰富的想象力和过人的动手能力是他最大的财富,他也总是幻想着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魔术师。在一次为富豪上门制作服饰的过程中,他遇见了自己的一生挚爱——富豪的女儿夏丽蒂(米歇尔·威廉姆斯 饰)。巴纳姆一见到正在家中学习上流社会礼仪的夏丽蒂便无法移开爱慕的眼神,为了吸引她的注意力,巴纳姆用搞怪的方式模仿她,夏丽蒂被逗得放声大笑。在旁的富豪看到这一幕勃然大怒,不仅大声呵斥夏丽蒂,还狠狠扇了巴纳姆一巴掌,警告他不要靠近夏丽蒂。富豪的态度让他的脸颊羞愧得发烫,这是巴纳姆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社会对贫穷阶层的歧视与偏见,它们就像无形的桎梏,牢牢束缚着他。父亲因病去世后,未成年的巴纳姆陷入以乞讨偷窃为生的艰苦境地。没有经济来源的他露宿街头,时常因偷窃被商贩们拳打脚踢,路过的人们也冷漠无视他。绝望之际,他偶遇了一位长相奇特的贫穷妇人,她将自己手中的苹果送给他饱腹。也许正是这一瞬间的感动和温暖点燃了巴纳姆内心的希望之火,他下定决心不再让出身和命运主宰自己的未来。

多年后,巴纳姆成为跨洋贸易公司的职员,如愿与夏丽蒂结婚并育有二女,过上了曾经梦想的体面生活。这一段剧情是影片中巴纳姆蜕变的第一阶段,他不仅把握住了时代带给他的机遇,也通过自己的个人努力得到了爱情事业双丰收的美好生活。

失业与创业:马戏之王的诞生

电影中最具戏剧性的转折莫过于巴纳姆从一名公司职员变为创业者的过程。一天上班时,巴纳姆看到报纸上德国“滑翔机之父”李林塔尔飞上天空的报道,他深受鼓舞。但正当他打算像李林塔尔一样在事业上发挥独特的想象力时,老板却告诉他,公司的商船被台风击沉,所有人都将被开除。带着疲惫和失望回到家的巴纳姆发现破旧的屋顶已经开始漏雨,可爱的女儿们却并不在意这些,正绘声绘色地向夏丽蒂描述自己的梦想,他更加不忍心告诉她们自己失业的坏消息。同时,失业也让他意识到,单纯依靠他人并不足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需要主动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巴纳姆离开公司前拿走了商船名单,他假装自己是商船公司的老板,成功向银行贷款,并创立了巴纳姆奇妙博物馆。他原本打算通过在博物馆展示各种奇珍异宝来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但这一设想并没有获得成功。巴纳姆没有因此放弃,在女儿的启发下,他开始了更具突破性的尝试:他决定将马戏团引入其中,这也成为他最终成功的关键。

巴纳姆回想起他遇见过的那些奇特面孔,开始寻找外貌独特、天赋异禀的“怪物”并说服他们加入自己的表演团队,让他们成为表演的核心。这些“怪物”包括身材矮小但仰慕拿破仑的侏儒——拇指将军、身形高大长满胡子的女人——胡子女、全身覆盖着长毛的男孩——狗神、黑人双胞胎高空杂技演员——飞天男女等。巴纳姆将这群奇特的社会边缘人物推向了舞台中央,他们精彩的表演和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目光,马戏之王就此诞生。


迷失与背叛——被名利诱惑的巴纳姆

马戏团的表演大获成功,但社会中也有许多反对的声音。一些保守的民众认为巴纳姆的表演助长了歪风邪气;评论家认为巴纳姆是一个狡猾的骗子,利用夸张和虚伪的宣传博取眼球;上流社会的贵族则认为巴纳姆的表演是低俗不入流的。巴纳姆表面上并不在意这些人的评价,但内心却渴望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这也反映了他成功的矛盾性——他利用社会对“异类”的偏见获取财富,却希望自己能够被社会各界所接纳。

为了得到反对者的认可,巴纳姆先是说服了家世显赫的富二代戏剧家卡莱尔(扎克·埃夫隆 饰)成为他的合伙人,然后在卡莱尔的推荐下,他带着马戏团为英国皇室表演并大受赞誉。巴纳姆在英国皇室举办的派对中认识了著名的瑞典女神歌唱家珍妮(丽贝卡·弗格森 饰),他用出色的口才与个人魅力说服珍妮跟随马戏团一起到纽约表演,而珍妮高雅脱俗的演唱毫不意外地让马戏团再次出名。至此,巴纳姆和马戏团的名誉和成功已经到达顶峰,然而尝到名利和金钱甜头的巴纳姆却已经无法摆脱欲望对自己的控制。

珍妮表演后的派对上,夏丽蒂的父亲前来祝贺巴纳姆的成功,但心高气傲的巴纳姆记恨富豪之前对他的冷嘲热讽,不顾夏丽蒂的劝阻当众羞辱了富豪。这不仅让富豪羞愧离场,也狠狠伤害了夏丽蒂的心,她带着女儿们愤然离去。同时,当马戏团的“异类”员工们想要进入会客厅和大家一起享受派对时,看见这一幕的巴纳姆赶忙将他们拒之门外,让他们不要进来“招摇”。如此信任他、将他视为自己家人的成员们备受打击,他们无法忍受给自己带来希望的巴纳姆对他们的歧视与偏见,于是,成员们闯入会客厅表演了电影最经典的曲目《这就是我》(This is Me)来向巴纳姆表达自己绝不屈服、绝不低头的坚定立场。和巴纳姆决裂后,他们自发选择了团结与独立,而不是继续依赖巴纳姆的成功。他们终于意识到,只有通过自我认同与内心的解放,个体才能真正冲破世俗的枷锁,找回属于自己的“真我”。

然而,巴纳姆仍不知悔改,他把马戏团的事务抛给卡莱尔,决定带着珍妮在欧洲各地巡演,夏丽蒂和女儿们挽留他却只得到他追逐名利而匆匆离去的背影。巴纳姆已经不再是那个为了理想而奋力拼搏的男人,而是一个被权力、财富与欲望掌控的商人。


大火与觉醒——重拾初心、回归自我

巴纳姆在盲目追逐名利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到疲惫与迷茫,当珍妮发觉自己只是巴纳姆获得认可的工具时,她感到十分愤怒并故意设计让报社拍到她与巴纳姆亲密的假象,以此来戳破巴纳姆的名利之梦。巴纳姆和珍妮的假丑闻瞬间变得人尽皆知,同时,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火摧毁了马戏团演出的剧院。

在失去一切之后,巴纳姆意识到,自己追求的名利与虚荣不过是空洞的幻想,真正重要的是家人、朋友以及那些曾经为他付出的“怪物”员工们。影片的最后,巴纳姆与家人、卡莱尔以及马戏团成员们重聚,他们重新开始表演,不是为了名利,而只是为了大家的欢乐与幸福,最终再次实现了梦想。这也象征着巴纳姆回归初心,找回了最初纯粹与善良,完成了自我救赎。


视觉与音乐:传递情感与梦想的力量

电影的整体叙事逻辑其实并不复杂,借助令人震撼的原创音乐和视觉效果增强影片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深度才是电影最出彩的地方。导演通过炫目的舞台设计和华丽的色彩搭配,展现了马戏团的繁华与喧嚣,同时也反映了巴纳姆内心的虚荣与空洞。电影镜头巧妙地捕捉了不同角色内心复杂的情感波动,从巴纳姆追求成功的孤独,到他与家人和马戏团成员之间的情感冲突,再到最终觉醒的温暖与和解,视觉上极具张力。此外,影片中的原创音乐,如《这就是我》(This is Me)、《永不满足》(Never be Enough)等,进一步强化了“自我接纳”与“突破偏见”的核心主题。尤其是《这就是我》(This is Me)在巴纳姆与马戏团成员决裂时由马戏团成员集体演唱,歌词中传递出强烈的自我肯定和拒绝被他人定义的决心。

通过《马戏之王》,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历史人物的成长与蜕变,更通过这些生动的角色,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被接纳,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舞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辉与价值。这种情感的共振,恰恰是电影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END

撰稿:帕提买

责编:张瀚文

美编:王逍遥


来源:中传传媒经济研究所

新文化视界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