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名将张发奎,晚年在中国香港度过:他不是老蒋的中央军嫡系,在没有兵权的情况下不愿去台湾;他虽然曾与我党交好过,却又没有真正率军发动起义,所以心存顾虑没有投入新中国的怀抱。1980年张发奎在香港病逝,生前他经常念叨一句话:当年我要是没跟错人,就好了!什么意思呢?
张发奎曾是中山先生信赖的将领,后来在国民革命军中逐步升任第12师师长、第4军军长、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北伐战争前后是手握重权的实力派。由于张发奎和邓演达私交很好,而邓演达又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在国共首次合作时期,大量共产党员被他安排进张发奎的部队,张发奎本人是欢迎的,在军事生涯早期他很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的政策。虽然张发奎本人不是中共党员,但1927年之前,他可以算是我党的一位好朋友。
问题恰恰就出在1927年。一方面,蒋、汪积极反共的面目暴露,开始大肆清党、杀害我党同志;另一方面,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都有不少二方面军的官兵参与。张发奎前期与我方交好,但他在国民党内是追随汪精卫的,所以政治态度跟着起了变化。从客观角度而言,大量二方面军官兵发起红色暴动,直接冲击了张发奎在国军内部的地位和话语权,部队的骨架也被掏走,这令他感到难堪和恼火。
贺老总是南昌起义时的20军军长,起义前隶属于张发奎的二方面军。叶帅1927年是第4军参谋长,同属二方面军,林总当年是第4军的一名连长,徐向前与陈毅也是二方面军的基层干部。上面这五位后来都成了人民军队的重要人物,建国后更是获得元帅军衔。去世比较早的名将叶挺、许继慎、卢德铭(秋收起义总指挥),也都曾是张发奎在二方面军的下属。
在十位开国大将里面,粟裕、徐海东、谭政、张云逸、罗瑞卿、许光达六个人,也在张发奎的部队里任职过。这样看起来张发奎的履历非常了不得,大有建军元勋的架势。但分析问题不能只看一个方面,其实他们不完全是张发奎带出来的。虽然在军队中存在上下级的隶属关系,但张发奎并未像这些开国将帅一样明确共产主义信仰,阵营并不相同。只不过张发奎早期比较开明,对于我党武装力量的建立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土壤。
张发奎晚年总结自己“跟错了人”,确实如此。汪精卫能说会写蛊惑性很强,在国民党内部一度极有威望,他当过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抗战时却成了头号汉奸,这时候张发奎才主动和汪划清界限。张发奎既没有彻底革命,也没有真心跟随老蒋,可以说在政治眼光上不算很高明,也大大影响了之后的军政生涯。虽然解放战争后期他官至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但没有什么实权,在国民党军队失败之际,他选择举家到香港自保。
实事求是地讲,张发奎虽然在1927年与我方划清界限,但彼此还是有几分情面的。在所谓的清党过程中,张发奎是国军大佬里比较消极的一个;抗战时期他也反对搞摩擦,对皖南事变持否定态度。由于后期张发奎被老蒋架空,解放战争时他基本不需要和我军兵戎相见,这倒是张发奎乐于接受的。张发奎在香港时,常对家人讲:朱德是元帅之首,我要是没跟着汪某人,现在也能坐上这个位置。说罢扼腕不已。
在国军大佬中,还有一人和张发奎具备相似之处,也曾指挥过不少风云人物:就是四川大军阀熊克武。早年熊克武雄踞川中,刘伯承与贺龙两位元帅都曾在他的队伍里任职,他们始终非常尊敬这位老领导。熊克武有爱国心、反对内战,新中国建立后他留在了大陆,并且职务不低:担任过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要职。熊克武去世后得到过周总理的高度评价,说他是“识大体、顾大局”之人;而张发奎病逝后,叶帅也专门给他的家人发去悼念电,表达了自己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