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给刘伯承与邓小平发去一封电报,两人看后,立即烧掉了

文化   2024-12-06 07:44   山东  

在解放战争时期,千里挺进大别山,是毛主席军事战略的光辉一笔,一举奠定了经略中原的格局。


不过,这次行动也是险到了极处,直到几十年后,还让当事人心有余悸。



从1947年开始,蒋介石决定改变全面出击的战略,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让这两个地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尤其是陕北,是我党的核心根据地,但是部队却不是很多,面对“西北王”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压力非常大,于是,毛主席就决定派晋冀鲁豫野战军渡过黄河,千里挺进国民党统治的腹地大别山地区。


不过,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也是非常危险的,大别山地区是蒋介石的心腹之地,他肯定不会坐视不管,必定会派出重兵围剿,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阻止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


毛主席也深知这次行动的困难,早就做出了最坏的打算,认为这次任务有三种可能性,一是付出了代价,但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二是付出了代价,还是站不稳,但可以在周围继续坚持斗争;三是付出了代价,也站不住脚,只能撤回来。


这三种可能性,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付出代价”!



对于这个艰巨的任务,刘伯承和邓小平没有二话,坚决执行,刘伯承说:“我们就像挑着一副担子,一头是延安,一头是山东,我们的任务就是把敌人拖出来,所以我们不能怕担子重,相反,我们担子越重,对全局就越有利!”


蒋介石也不是傻子,他知道大别山地区是他的心腹之地,坚决不能让解放军到达那里,于是,蒋介石派出重兵围剿,并想借助黄河天险,在关键时刻炸掉黄河大堤,重演1938年花园口决堤的人间惨剧!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进入7月后,暴雨频繁,黄河水位暴增,即使蒋介石不派飞机轰炸,黄河大堤也随时都有可能决口,到时,我军挺进大别山的任务就彻底没戏了!


因此,刘伯承与邓小平望着门外一泄如注的暴雨,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


直到很多年后,邓小平还心有余悸地说:“我这一生,这个时候最紧张。听到黄河的水要来,我自己都听得到自己的心脏在怦怦地跳!”


就在这个时候,刘伯承与邓小平又接到了毛主席发来的一封电报,上面加了三个“A”。



当时,为了表示电报的紧急程度,会用“A”来区分,三个“A”,就代表最紧急、最绝密的电报!


因此,刘伯承与邓小平一看到这三个“A”,心里一下子紧张起来,接电报的手都有些发抖。


这封电报是这样写的:“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赓谢富治及刘伯承邓小平不能在两个月以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


这封电报,只有刘伯承与邓小平两个人看过,看完后,立即把它烧掉了。


在邓小平的女儿毛毛写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邓小平对孩子们说:“当时,我们真是困难啊,但是,我们二话没说,立即复电中央,说十天后行动。”


邓小平说完后,又重复了一句:“当时,真是二话没说,什么样的困难也不能顾了!”


这就是邓小平与刘伯承的伟大之处,只要中央发来了命令,部队就是再困难,也要坚决执行,不找任何理由!



那几天,确实是非常危急的,毛主席每天都与刘邓、陈粟有电报往来,光是在8月6日那一天,毛主席就给他们先后发去了四封电报,时刻关注着前线的情况。


直到8月11日,毛主席在给刘邓的电报中写道:“一切决策临机处理,不要请示。我们尽可能帮助你们。”


这就是挺进大别山的真实情况,真是险到了极处,让一向运筹帷幄的毛主席都坐不住了,连一向沉稳冷静的刘伯承、邓小平,也都在手心里捏了一把冷汗!


好在吉人天相,岌岌可危的黄河大堤一直都没有决口,刘邓大军得以顺利逃出,直指大别山!


1948年1月15日,邓小平给毛主席发去一封电报:“现在看来,我们业已站住脚,不管情况如何严重,敌人是撵不走我们的。”


豪迈之情,跃然纸上!


(参考资料:《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我的父亲邓小平》《毛主席与十大元帅》)


史源历史专栏
《开国将帅风云录》作者,全网粉丝200万+。百度匠心作者奖获得者,百家榜上榜作者,今日头条青云奖获得者,360星势力上榜作者,网易达人加薪计划创作者,搜狐星图上榜作者,百家讲堂签约作家,SFA创始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