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病逝,华国锋召开紧急会议:有三个问题急需解决

文化   2024-12-04 10:48   中国  
三连一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1976年9月9日凌晨0时10分,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导师毛泽东主席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


与此同时,副主席华国锋正在赶赴中南海的路上——不久前他还在人民大会堂接待外宾,一接到主席病危的消息他便匆匆离席,乘车直奔主席住处。


遗憾的是,当华国锋赶到毛泽东卧室时,终只见到了那心电图上显示的一条直线,而床上的伟人则早已永远地陷入了沉睡。





凌晨紧急召开会议,三个问题急需解决


凌晨一点,华国锋紧急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此时他没有时间继续沉浸在悲痛中,眼下主席骤然病逝,身为副主席的他还要主持大局。


会议上,华国锋等人主要讨论了三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主席的后事具体应该如何安排;二是主席的遗体应该怎样处理;三是是否邀请外国代表团来京吊唁。


面对以上三个问题,大家在会议上争论不休,后事流程、吊唁安排这些还好说,毛主席病重那会其实就已经有所准备了,最棘手的是主席遗体的处理问题。


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曾提倡改革传统殡葬方式,并推行以火化代替土葬,节省丧葬费用和土地资源。作为中央领导,毛泽东以身作则带头在火葬倡议书上签了名,而后直至他去世也从未有过要改变这一点的意思。


可以说,如果按照主席的个人意愿,其遗体应该是要火化的。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如果毛泽东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央领导,那大可以按其意愿将遗体火化。但他是新中国的第一任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因此会议上有不少人提出,主席的遗体应该像列宁遗体一样被永久保留下来,供后世人民瞻仰。


华国锋在一边听了许久,觉得他们说得都有道理,一时也抉择不下来。但念及毛主席对中国、对中国人民的意义,最终,华国锋还是决定将主席遗体永留世间,让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瞻仰主席遗容。


急召专家保护遗体,当日敲定保护方案


9日凌晨4点左右,当会议上人们还在为遗体处理而争论时,卫生部部长刘湘屏、中国医学科学院专家徐静两人抵达了中南海。


被急召来的二人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觉得整个中南海都充斥着凝重的气氛。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已经等待二人多时,一见他们进门便沉重地说出了主席离世的消息和召他们来的目的——“为让全国各族人民瞻仰主席遗容,需要进行遗体保护,时间15天左右。”


刚从唐山抗震棚回来的徐静听闻主席刚病逝的消息后一时难以置信,但她很快便冷静下来,主席已然离世,当务之急是完成自己肩上的重任。


梳理了一会思绪后,徐静提了几个要求:一是让她检查主席遗体状态,收集相关数据;二是允许她回院里组织专家共商保护方案,并准备保护遗体所需的药品、器械。


得到华国锋的首肯后,徐静先去毛主席房间查看了遗体大致情况,随即便回到院里向上级汇报自己收到的任务。最后,她与张炳常、陈克铨三人组成了遗体保护小组,全力研究遗体保护工作。





9日上午,在准备好药物和仪器后,三人迅速赶回了中南海。当时正在开会的华国锋得知徐静等人已到后马上宣布暂停会议,让徐静先阐述关于保护遗体的计划。徐静曾在苏联留学,对列宁遗体保存方案也有所了解,她在会上说出了自己关于保护遗体的方案:


保护遗体一般有液态保存、固体保存和气态保存,考虑到主席情况特殊,所以他们准备将三种方法结合起来,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身体部位上使用不同的保存方法。


面对各位领导的质疑,徐静等人一一解释和介绍,最终华国锋听完汇报后,直接敲定了徐静的方案。


方案获批后徐静等人便按计划着手工作,吊唁仪式定在11日开始,也就是说他们现下只有不到三天的时间整理主席遗容,并做好暂时的遗体保护工作,时间一到遗体便要运往人民大会堂。


为了保持遗体状态,徐静等人给遗体注射了大量防腐液,对此徐静其实非常忐忑,她在这方面经验不多,生怕遗体会因为防腐剂而有所肿胀或损伤。尽管有张炳常和陈克铨这两个解剖专家的再三保证,徐静还是不安心,注射完防腐液后硬是在遗体旁守了一天,不断观察遗体变化,直到遗体慢慢恢复正常状态才放下心来。


到11日运遗体的时候,经过徐静等人的不懈努力,遗体保护措施已经做得非常完美了。然而这只是遗体保护任务的开始,后面还有更大的挑战在等着他们。





公开噩耗,举国悲痛


1976年9月9日下午4点,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布了《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报告了主席离世的噩耗。一时间,中国人民无不惊痛,举国上下都沉浸在了悲伤气氛中。


各国媒体也很快报道了毛泽东离世的消息,在中国这边已经明确表示出于安全考虑不会邀请外国代表团来华吊唁的情况下,上百个国家的政府和首脑向中国政府发来唁电或唁函,还有许多国际组织自发为毛主席组织了悼念活动,以表对这位英雄人物的尊敬。


联合国总部亦在9日当天降半旗致哀,联合国秘书长则这样评价毛主席:“我们时代最英雄的人物,他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9月11日凌晨,华国锋、汪东兴等人亲自护送主席遗体前往人民大会堂。遗体抵达人民大会堂的那一刻,遗体保护小组迎来了新的难题——温度控制。


进行吊唁仪式的地方是一个开放场合,接下来数日内会有无数人前来瞻仰主席遗容,可想而知灵堂内的温度会有多不利于遗体保存。而与此同时,吊唁仪式的日期和地点已经公示,如果为了保护遗体终止吊唁仪式的话一定会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


11日晚,中科院物理所专家于书吉抵达人民大会堂参会,他在会上提出,可以利用液氮冷却惰性气体氩,再利用低湿氩气冷却遗体同时驱走棺内氧气,以达到保护遗体的目的。





于书吉的方案得到了在场专家们的认可,华国锋也表示会全力支持,但随即于书吉又表示,此方法只是自己的设想,还需要实验一番以确保万无一失。


回到物理所后,于书吉同其他专家立即拟定实验步骤开始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在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实验很快有了结果,这个方案是完全可行的。于书吉等人立即将相关设备送到人民大会堂进行安装,而于书吉本人更是从吊唁开始便一直留在大会堂,以防各种突发意外。


自11日吊唁仪式开始至17日,包括全国和首都各界代表以及各驻华使节、来华外宾在内,共有三十多万人到人民大会堂参与吊唁。记者这样报道当时的场面:


“从毛主席遗体两侧缓缓走过,瞻仰最敬爱的领袖的遗容时,都抑制不住心头的极大悲哀,失声痛哭,许多人高喊着:毛主席呀毛主席,我们永远怀念您。”


修建纪念堂,永久保存英雄躯体


9月19日,吊唁正式结束,短期的遗体保护工作圆满完成。20日,主席的遗体又被转入了“769”保护室,在吊唁期间,这里就已经在准备好了保护遗体所需的装置和药物。另一边,存放主席遗体要用的水晶棺也在紧张制作中,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确定主席遗体长期存放的位置了。


中央领导商议后决定为主席修建纪念堂,为此,他们专门成立了设计组为纪念堂选址和设计。





1976年10月8日,《关于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决定》发布,主席的纪念堂最终选址首都北京,坐落在天安门广场南部,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正阳门之间。


11月24日,“毛主席纪念堂奠基仪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堂修建工程自此拉开序幕。全国各地建材公司闻风纷纷奉上最好的建筑材料,还有无数普通群众自愿到纪念堂施工工地义务劳动。在全国人民的热烈关注和共同努力下,纪念堂从开工到竣工仅用了半年时间。


1977年8月20日,毛主席遗体顺利运至纪念堂,9月9日,也就是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之际,毛泽东纪念堂正式对外开放。


此后,正如华国锋所设想的那样,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从不忘主席伟绩,无数人从五湖四海赶赴北京,只为瞻仰主席遗容。


斯人已去,英魂永存。毛主席虽已离世,但他将永远存于中国人民的心中。


史源历史专栏
《开国将帅风云录》作者,全网粉丝200万+。百度匠心作者奖获得者,百家榜上榜作者,今日头条青云奖获得者,360星势力上榜作者,网易达人加薪计划创作者,搜狐星图上榜作者,百家讲堂签约作家,SFA创始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