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亿中国人正在步入糖尿病!《柳叶刀》子刊:新药让80%的人血糖恢复正常

健康   科学   2024-07-31 21:30   北京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糖尿病的发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正式发病前患者会经历一段中间高血糖状态,临床称为“糖尿病前期”。根据《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数据,中国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5.5%(1.48亿人)。相关研究显示,糖尿病前期患者可从减肥中获益。考虑到当前糖尿病前期的干预策略更多的集中在饮食和运动干预,这对于患者依从性是个不小的挑战。因此,如何帮助肥胖患者成功并维持体重减轻,从而改善糖尿病前期风险,是临床值得探讨的问题。


司美格鲁肽是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已被全球多个国家批准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以及体重指数(BMI)≥30 kg/m2或≥27 kg/m2且合并有一种肥胖相关并发症患者的体重管理。那么,相比于生活干预为主的辅助治疗,司美格鲁肽是否有利于糖尿病前期合并肥胖的患者恢复正常血糖,且维持长期疗效呢?


近日,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发表STEP10研究结果,表明司美格鲁肽在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减重和恢复正常血糖水平方面具有优势,安全性与既往GLP-1受体激动剂类似。研究结果支持将司美格鲁肽作为肥胖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的治疗选择之一,是恢复其正常血糖的潜在方式。


图片来源: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STEP10是一项随机、双盲、平行组3期临床试验,共纳入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糖尿病前期参与者207例。这些参与者均符合:1)年龄≥18岁;2)BMI≥30 kg/m2;3)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6.0%~6.4%或空腹血糖在5.5~6.9 mmol/L。研究人员将参与者以2: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司美格鲁肽组(每周一次,138例)或安慰剂组(6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饮食和体力活动相关医疗咨询,持续治疗52周,而后停药28周,合计观察80周。


基线时,所有参与者平均年龄为53岁,平均体重111.6 kg,平均BMI 40.1 kg/m2,平均腰围120.1 cm,平均HbA1c为5.9%,平均空腹血糖为5.9 mmol/L。


司美格鲁肽组主要研究结局均优于安慰剂组,具体而言:


  • 体重降幅比例:治疗第52周时,司美格鲁肽组体重降幅大于安慰剂组(-13.9% vs. -2.7%,P<0.0001);治疗第80周时(包含停药的28周),司美格鲁肽组的降幅趋势仍保持(-7.9% vs. -1.3%)。不过,治疗第52周至第80周时,两组患者体重均有所回升,但未回到基线体重

治疗和观察期间,两组患者体重变化趋势(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 血糖恢复至正常水平患者比例:若HbA1c<6%或空腹血糖<5.5 mmol/L,则认为患者血糖恢复正常。治疗第52周时,司美格鲁肽组有81%(103/127)的患者血糖恢复正常,而安慰剂组仅有14%(9/64),治疗第80周时,尽管司美格鲁肽组血糖恢复的患者比例有所下降,但仍优于安慰剂组。


司美格鲁肽组支持性次要研究结局也优于安慰剂组:


  • 司美格鲁肽组体重降幅超过5%(86% vs. 26%)、10%(74% vs. 8%)、15%(48% vs. 2%)和20%(25% vs. 0%)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安慰组


两组体重不同降幅患者比例对比(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 基线至治疗第52周,司美格鲁肽组体重(-15.2 kg vs. -2.8 kg)、HbA1c水平(-0.4% vs. 0.1%)、空腹血糖水平(-0.8 mmol/L vs. -0.2 mmol/L)、腰围(-11.1 cm vs. -2.8 cm)、收缩压(-8.8 mmHg vs. -1.0 mmHg)变化均优于安慰剂组。


安全性方面,司美格鲁肽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12例(9%)和6例(9%)患者报告了严重不良事件,分别有8例(6%)和1例(1%)参与者因不良事件终止治疗。仅在司美格鲁肽组发生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腹泻、恶心和呕吐,该不良反应与其他GLP-1受体激动剂类似,未发现其他安全性信号。

总之,STEP10研究支持了司美格鲁肽作为体重管理的有效选择,并强调了肥胖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可从治疗中获益,是恢复这部分患者正常血糖的潜在有效方式。


以司美格鲁肽为代表的GLP-1受体激动剂已取得了长足进展。据公开资料,当前处于活跃研发状态且已经进入临床3期的GLP-1受体激动剂创新药共有7款,申请上市的有3款,已获批上市的有8款。

注:本表由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根据公开资料梳理,为不完全统计。如有遗漏,欢迎补充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即可访问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官网阅读完整论文。


相关阅读







欢迎投稿:学术成果、前沿进展、临床干货等主题均可,点此了解投稿详情


参考资料

[1] Barbara M McGowan, Prof Jens M Bruun,Matt Capehorn, Sue D Pedersen,et al.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July 29, 2024DOI:https://doi.org/10.1016/S2213-8587(24)00182-7

[2]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 [J] .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6) : 484-494. DOI: 10.3760/cma.j.cn115791-20230509-00188.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分享在看,传递医学新知

医学新视点
医学领域全球平台,关注医疗健康的最新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