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SB论文】嘌呤能信号介导免疫细胞间通讯:银屑病治疗的潜在新靶标P2Y6R

学术   科学   2024-06-21 15:31   北京  
银屑病是一种复杂性免疫炎症性疾病,由遗传和环境等风险因素共同导致,其特征为皮肤红斑及鳞屑。银屑病皮损病理机制包括表皮的显著增生、角质形成细胞分化、血管的生成及免疫细胞的浸润。在银屑病病灶中,天然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和获得性免疫细胞(T细胞)之间的反馈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进而导致炎症级联反应的放大,但固有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尚不明确。
嘌呤代谢在银屑病的发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这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细胞在炎症、损伤等应激状态下会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方式释放核苷酸作为危险信号,胞外核苷酸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嘌呤受体结合,调节细胞各种病理生理反应。因此,深入研究嘌呤能信号在银屑病发生发展的作用及机制对于开发新型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解析了P2Y6R在银屑病进展中发挥的关键作用。通过分析银屑病患者及IMQ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中P2Y6R的空间定位及表达谱,明确了巨噬细胞中P2Y6R对银屑病病程具有正向调控作用。随后研究团队发现在P2Y6R巨噬细胞条件性敲除的银屑病小鼠模型中,银屑病严重程度显著减轻。基于Cellchat算法表明,巨噬细胞P2Y6R与Th1细胞之间存在相关性。机制上,在IMQ与P2Y6R配体UDP的共同刺激下,P2Y6R激活Ca2+内流,增强PLCβ/p-PKC/MAPK信号通路,以诱导巨噬细胞依赖性释放IL-27,介导CD4 Naive T细胞通过p-JAK2/p-STAT1/T-bet信号通路分化为Th1极联反应产生IFNγ,继而导致银屑病样症状。在本研究及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结构改造开发出新型P2Y6R抑制剂FS-6,其与P2Y6R蛋白中ARG266氨基酸侧链结合,体内外均显示对银屑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综上,该研究揭示了UDP-P2Y6R轴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靶向P2Y6R可为银屑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候选药物。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为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胡庆华教授、药学院周梦泽助理研究员、苏州大学药学院李环球副教授。第一作者为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博士研究生尹力。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支持。



Macrophage P2Y6R activation aggravates psoriatic inflammation through IL-27-mediated Th1 responses

Li Yin, Enming Zhang, Tianqi Mao, Yifan Zhu, Shurui Ni, Yehong Li, Chunxiao Liu, Yafei Fang, Kexin Ni, Yuhe Lu, Huanqiu Li*, Mengze Zhou*, Qinghua Hu*

Acta Pharm Sin B 2024. https://doi.org/10.1016/j.apsb.2024.06.008

作者简介

胡庆华

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青年科学家,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生物学分会青年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疾病治疗原创靶标发现和新药研发。

周梦泽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助理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新靶标的药物研发及药理机制解析。

李环球

苏州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炎症和肿瘤免疫治疗新靶标的发现和新药研发、天然产物小分子的作用靶标挖掘。



药学学报
为医药领域研究者提供快速全面的交互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