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近十年来,IBD发病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亚洲等过去低流行地区增加尤为显著。目前治疗IBD以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为主。尽管这些药物能够明显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长期使用易产生毒副作用,致使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大大降低。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制剂及疗法,如生物制剂、粪菌移植等,但其仍未有突破性进展。
肠黏液层是哺乳动物肠道上皮细胞表面附着的一层保护性凝胶型液体,主要由杯状细胞分泌的黏蛋白构成。肠黏液层可以维持肠道稳态并保护肠黏膜免受潜在病原体的侵袭,为肠道微生物和宿主之间的共生提供了条件。健康人的肠道微生物和黏液层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然而,IBD患者的肠黏液层受损变薄,使肠道微生物更容易穿透黏液层与肠上皮细胞接触,从而引发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加剧肠道炎症。因此,恢复肠黏液屏障功能进而改善肠道炎症有望成为治疗IBD的新策略。
黄蜀葵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东欧和亚洲的植物,对人体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本草纲目》记载,黄蜀葵花为“疮家要药”。目前关于黄蜀葵花多糖的药理学研究较少,且集中于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活性。黄蜀葵花多糖对肠黏液屏障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仍然未知。
南京中医药大学郭建明、段金廒课题组研究发现,黄蜀葵花多糖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恢复肠道黏液屏障功能进而改善肠道炎症。黄蜀葵花多糖可以恢复结肠炎模型小鼠肠道中的嗜黏液菌A. muciniphila菌丰度,进而诱导肠道固有层中的T、B淋巴细胞分泌关键抗炎细胞因子IL-10,增强肠道黏液屏障功能,从而改善小鼠结肠炎。通过免疫缺陷动物模型(Il10‒/‒),肠黏蛋白缺陷动物模型(Muc2‒/‒),以及细菌清除和回补实验,对黄蜀葵花多糖的上述作用特征进行了验证。这些发现表明中药多糖通过维持肠道微生物群的稳态来强化肠道黏液屏障,针对黏液屏障是缓解肠道炎症的有效策略。
Yumeng Wang, Chengxi Li, Jianping Li, Shu Zhang, Qinyu Zhang, Jinao Duan*, Jianming Guo*
作者简介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肠道及菌群稳态调控与中药作用机理。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 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整合医学研究会理事。近年来围绕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及肠道黏膜免疫稳态改善炎症性肠病、慢性肾病等宿主疾病开展系列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药功效物质与配伍关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首届“岐黄学者”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现任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循环利用重点研究室主任、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