偻身痼疾半生苦
良医妙术脊复苏
我院脊柱科助力患者挺起脊梁 摆脱多年病痛
— 四川省骨科医院 —
近日,我院脊柱科收治了两例临床较为罕见且具有相似性的病例:腰椎多椎体病理性融合伴后凸畸形患者。在医护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成功为患者实施了截骨矫形手术,使他们摆脱了几十年的病痛困扰,重新挺起了脊梁,取得了满意疗效。
病例一:57岁贺女士的诊疗历程
贺女士在二十岁时因腰椎化脓性感染,逐渐出现了胸腰段后凸畸形。三十年来,腰痛反复发作,持续存在,并逐渐加重。近一年,疼痛明显加剧,双下肢也出现了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在忍受了多年的病痛折磨后,她鼓起勇气来到我院脊柱科求诊。
入院后,检查显示患者胸腰段形成了98°的严重后凸畸形。为了尽量维持身体的矢状位平衡,患者的骨盆发生了极度后旋。更不幸的是,三维CT显示胸11、12、腰1三个椎体竟然畸形融合于一体,这无疑更进一步增加了手术的难度。
术前X线正侧位全长片
术前三维CT,见胸11、12、腰1三个椎体畸形融合于一体,红线为计划截骨示意
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脊柱科医护团队对贺女士病情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评估,顾韬副主任医师带领团队为其制定了个体化的改良Ⅳ级截骨的手术方案,手术避繁就简,关键在于从胸12椎弓根基底部下方进行左右不对称的SRS-SchwabⅣ级截骨矫形,以矫正后凸畸形并纠正侧弯。在后柱闭合时,前柱适度撑开,截骨间隙置入两枚14号的椎间融合器,避免脊髓皱褶的同时还可提供二十多度的后凸矫正。此外,附加卫星棒增加内固定强度,以确保内固定的长期稳定。
术后腰椎三维CT,见矢状位及
冠状位恢复正常曲度及序列
术前、后X线正侧位全长片对比
手术按计划顺利成功实施,术后,贺女士胸腰段后凸的最大Cobb角从98°矫正至正常范围的20°,骨盆的后旋也恢复到了正常状态,身高更是增加了6cm。看着背后那个鼓了三十多年的大包瞬间消失,还逆生长了6公分,贺女士和家属欣喜万分,给顾主任团队、手术麻醉团队以及护理团队各制作了一面锦旗表达感激之情。
病例二:68岁彭先生的诊疗历程
彭先生自诉六岁时因一场严重的外伤,腰部逐渐出现疼痛和畸形。四五十年来,他饱受腰痛困扰,花费大量金钱尝试各种保守治疗方法,却始终无法根治。近四年来,腰痛持续加重,双下肢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愈发严重,女儿为他先后购买了四辆轮椅代步。直到今年,腰腿疼痛麻木实在难以忍受,彭先生才下定决心接受手术治疗,经人介绍来到我院脊柱科顾韬副主任医师门诊。
入院检查,医生发现彭先生的病情非常复杂:①X线全长片显示,本应是前凸的腰椎变成了Cobb角53°的后凸畸形,而本应是后凸的胸椎却变成了前凸,整个脊柱成了“前凸后翘”的畸形。②骨盆极度后旋成了负角,耗尽了代偿储备,躯干矢状位严重失平衡,颈7中点铅垂线-骶1后上角距离(SVA)达到了113mm,超过正常值的28倍。③三维CT进一步显示,腰2、3、4、5四个椎体畸形融合为一体,胸椎和腰椎还合并有五个节段的重度骨性椎管狭窄,脊髓神经已出现了变性高信号。④骨密度(QCT:BMD值60mg/cm3)提示存在重度的骨质疏松,进一步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
术前X线正侧位全长片,本应是前凸的腰椎
变成了53°Cobb角的后凸畸形,SVA竟达到了113mm,超过正常的28倍
术前MRI及CT显示胸、腰椎存在多节段的
骨性椎管狭窄,脊髓神经已出现变性高信号
对于手术来说,更具挑战的难点在于病理性融合椎体的解剖结构完全被打乱,四对神经根错乱拥挤在一起,深埋于几十年的瘢痕中,术中难以辨识具体结构和走行,而且瘢痕僵硬极易出血,有可能在显露和止血时就误伤神经。面对如此复杂困难的手术,顾韬副主任医师带领团队经过缜密计划和思考,依然采用避繁就简的战术。从腰2椎弓根基底部斜行下刀,进行改良SRS-SchwabⅣ级截骨,可去除43°后凸角度。前柱适度撑开,植入2枚14号椎间融合器支撑,同时对腰5/骶1椎间隙进行松解和融合,还可提供二十多度的后凸矫正。采用S2AI螺钉技术,有效对抗重度骨质疏松带来的远期内固定松动失效并发症。超声骨刀在骨性椎管减压时,能最大程度减少对脊髓神经的震荡冲击。
术前CT矢状位可见腰2、3、4、5四个椎体畸形融合为一体,术后CT矢状位见腰椎后凸畸形已被良好矫正
术后X线正位全长片及术前、术后1周、1月X线侧位全长片对比
手术如期顺利成功实施,术中情形虽然比预估的要复杂困难很多,但均理想达到了术前的各项计划和预期。腰椎前凸恢复到了正常的28°,极度后旋的骨盆恢复到了正常状态,骶骨倾斜角由术前的-5°恢复到正常的26°,躯干的矢状位失平衡得到良好纠正,SVA由术前的113mm恢复到了正常的3mm。术后,彭先生从勾腰驼背的状态,变成了挺直腰杆、抬头挺胸,双下肢疼痛麻木也迅速缓解。他和家人们都露出欣然微笑,衷心送上锦旗,表达对医护团队的感激之情。
以上两位患者都是在多年前因为严重感染或创伤而造成多个椎体的病理性畸形骨融合,整个脊柱力线及序列被打乱,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出现严重后凸畸形,脊柱最终失去支撑功能,身体逐步向前倾斜,矢状位失平衡,所以会相应出现肋骨撞击,顽固性胸腰部疼痛,胸、腹腔压迫以及脊髓神经的压迫,心肺功能、肠道功能以及神经功能逐渐下降衰退,形成不可逆的恶性循环,临床上称之为“死亡循环”。手术是唯一终止“死亡循环”的方式,但手术风险极高,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多,是对手术、麻醉以及护理团队整体实力的综合考验。手术风险除了截骨矫形所面临的重要血管、神经损伤外,更具挑战的是对畸形椎体融合后的神经根走行很难在术中予以清晰辨认和评估,脊髓、神经意外损伤的风险极高,因此,避繁就简的手术思路就旨在不仅要最大程度降低手术风险,还要能满足最大程度的后凸畸形的截骨和矫形,无需将融合一体的病椎全部切除,尽量避免对最复杂融合结构的侵扰,通过改良SRS-SchwabⅣ级截骨,巧妙结合后柱闭合,前柱撑开的技术,便实现了满意的后凸畸形的截除和良好的矫形效果。
四川省骨科医院脊柱外科在医护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十几年艰苦奋斗磨砺,已形成能够全面综合开展脊柱外科全领域的专科技术(脊柱内镜、UBE、OLIF、镜下融合(Endo-LIF)、显微镜技术、导航技术、截骨矫形技术、病椎全切技术等),技术覆盖颅椎、颈椎、胸椎、腰椎创伤、退变、炎症、畸形、骨质疏松、肿瘤等脊柱外科全病谱,不光具备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灵活辩证的技术思路,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还具有多年的实战技术经验,每年完成3500余台脊柱外科手术,手术量及解决复杂疑难病例能力居全省前列。
在医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川骨脊柱科修身正形,砥砺奋进,用精湛的技术、先进的理念和无私的奉献,助患者挺起健康脊梁,重拾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投稿:脊柱科 顾韬 蔡宗霖 彭泽宇
曹敏 李娜
编辑:陈程
校对:黄欣
审稿:依海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