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到“精准”
脊髓占位性病变的康复
四川省骨科医院
人体的后脑到颈部一直向下延伸到尾椎,是一根长长的管道,里面是一根手指粗细的脊髓,它就像一根"电缆",里面布满了导线一样的神经,大脑通过这根"电缆"下达指令,并接收来自身体各个部位的信号,这就是脊髓。脊髓髓内占位是指脊髓内部出现肿瘤或其他异常占位性病变,这些病变可能引起脊髓受压、神经根受累、脊髓功能障碍等症状。
脊髓占位性病变,包括脊髓内或脊髓周围的压迫性病变,如:脊膜瘤、星状细胞瘤、室膜瘤、神经鞘瘤等,作为一类复杂而棘手的神经系统疾病,外科手术解除脊髓占位的压迫后,患者仍会在在长时间出现神经性疼痛、体能差、大小便障碍、肢体无力等诸多症状需长期卧床,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机能,更在心理层面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一难题,我院康复科凭借深厚的专业底蕴和不懈的探索精神,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思想,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精准临床治疗方案,他们在康复治疗中创新实践,取得显著成效,见证了一个个生命奇迹的诞生与绽放……
病例一:
31岁的李女士因因“肺部介入肿瘤”在外院进行了手术,术后出现下肢无力,左下肢麻木等症状,术后两周,李女士不堪其扰,来到我康复科住院康复,诊断为“胸段脊髓不完全损伤,肺部肿瘤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等。
李女士入院时只能卧床,日常生活都需要人照顾,胸背部神经牵扯性疼痛,不仅站不起来,连坐都坐不稳,生活质量极低。入院后,四川省骨科医院康复科给予心肺功能、肢体功能及心理评定。康复科为她指定的在院康复目标是:肿瘤基础疾病的观察、全身身体素质的调整、改善神经肌肉功能,缓解病理神经性疼痛,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具体疗法为中医中药的介入、早期佩戴下肢支具,给予体能训练、转移训练等。经过2阶段(6周)康复治疗,李女士胸背部疼痛明显缓解,左下肢仍有麻木,但能独立站立、短距离行走,经康复评定,李女士对陪护的重度依赖转为轻度依赖。
✦
•
✦
病例二:
前不久,68岁的徐阿姨来到我院康复科住院,入院时,徐阿姨只能卧床,仅能在家人帮助下起坐,进食、洗漱、如厕需要家人协助,大便必须在药物辅助下才能进行。徐阿姨的患病历程还要从2024年年底说起,那时徐阿姨逐步出现出现身体和双腿麻木,行走变得困难,这样的症状困扰了她一个月之久,随即她在外院诊断为“脊髓脊膜瘤”,并于2024年12月20日行手术治疗。术后双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逐步改善,但仍不能站立、行走。术后10天,徐阿姨到我院康复科住院康复。
入院后,我院康复科给予徐阿姨系统评定,患者对陪护依赖度为中度。其在院康复目标为:改善神经肌肉功能,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具体包括协助自主大小便的再训练、体能训练、转移训练、站立行走再训练等等。经过3周系统中西医结合康复支持治疗,徐阿姨恢复自主小便功能,形成规律大便。可拄助行器自行短距离站立、行走,可自主进食、洗漱、如厕,经康复评定对陪护依赖度转为轻度。
早期体能、盆底肌训练
肢体综合训练
中医将脊髓占位性病变归类为“痿证”、“痹证”等范畴,认为此病多因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外感风寒湿邪或瘀血阻滞等因素导致脊髓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肢体麻木、无力、瘫痪等症状。四川省骨科医院坚持“该中就中,该西就西”,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辩证采用中医中药、中医导引技术补益气血,强筋壮骨,并早期开展改善心肺功能、体能训练,以改善患者功能为方法,最终达到患者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为目标,让患者实现自我管理,重返家庭与社会!
投稿:康复科 陈罗西 付婷婷
编辑:陈程
校对:黄欣
审稿:依海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