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80载时空,追寻独属于一航人的春节记忆

文摘   2025-02-02 11:18   河南  
点击上方「中交一航」可快速关注



一航人的春节记忆

不仅有灯笼高挂的喜庆

更是奋斗与奉献的交响

八十载天涯筑港

代代一航人

用汗水浇灌梦想

用责任铸就担当

在最需要的地方坚守奋战

留下了独属于一航人的

春节记忆


建国伊始的最暖春节


1949年1月29日,是塘沽新港解放后的第一个春节。军代表走访筑港工人,不仅向职工发放了包饺子的面粉,还为每人发放了1000元晋察冀边钞,使得受尽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压迫剥削的筑港工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

1949年,南京港相继塌落码头6座,形势非常危急。一航局奉命前往抢修,这是新中国筑港工人的第一次流动。为了确保在长江汛期以前完成任务,一航人在春节期间就奔赴现场,很多职工不经与家里商量就踊跃报名南下。



春节打响施工会战


时间进入70年代,周总理提出了“三年大建港”计划。1972年春节,一航人率先从大连、葫芦岛等地向秦皇岛集结,打响“三年大建港”的第一仗。


施工现场冰天雪地,没有宿舍,没有食堂,就在现场搭土棚子、架大锅。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斗志昂扬。就这样,一航人克服万难,超额完成建港任务。建设中喊出的“宁让汗水漂起船,不让工期拖一天”口号广为流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筑港人。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航人又投入到北仑港建设,这是我国第一座现代化10万吨级深水码头。1978年2月17日,正月十一,一航局接到时任交通部“先遣建港”的军令状,再度集结南下。

一航人在“五五”的后三年(1978年至1980年),承担了28个深水泊位的建设任务,津外工程占一半左右。为了完成国家赋予的建港使命,共计5000余名职工外出施工。不论逢年过节,他们都做好了随时出发的准备。



坚守成为共同记忆

进入21世纪,一航局积极融入国家战略,足迹遍布祖国和世界各地,“坚守”成为一航人的春节记忆。

在我国首座外海大桥——东海大桥的建设中,广大职工喊出了“同台竞技争第一”的响亮口号,职工两班倒,24小时连续作业,春节期间很多人选择坚守工地或者只休息两三天就提前返回施工现场。

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E15沉管安装两次受阻,项目团队放弃了春节假期,顶住“从头再来”的巨大压力,持续奋战了150多个日日夜夜,最终“三战伶仃洋”,赢下了这场与大自然之间的挑战。

2020年的春节,一航人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玉磨铁路打响了“隧道贯通”施工会战。他们喊出了“隧道贯通就是春节”的口号,与时间和疫情赛跑,将施工进度节节推进,最终提前计划工期两个半月,打通了长达11公里的曼木树隧道。

还是2020年春节,长江边的荆州煤储基地翻车机房工程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长江大堤保卫战”。已经挖好的巨型基坑甚至比河床还要低,如果底板浇筑不及时,在渗流作用下极易造成基坑坍塌,使得长江有溃堤之虞。


彼时新冠疫情肆虐、物资缺乏、人手不足,所有一线建设者加班加点,历经近一个月的奋战,成功实现深、浅基坑成功封底,为工程安全度汛打了下坚实的基础。

2021年,厦门第二东通道项目“春节不停工,留厦保节点”。一航建设者奋战海上,在正月初六就完成了春节后首个墩台对接安装,打响了新年建设的“第一枪”。

2024年,是深中通道建成通车的收官之年。为了确保西人工岛房建工程顺利推进,一航建设者再次选择春节坚守。大年三十,绚烂的烟花绽放在伶仃洋的小岛之上,仿佛为这只展翅欲翔的“海上鲲鹏”注入了新的生机。


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国。从境外“抢购”口罩,编订疫情防控方案,定时测温消杀……成为一航人的难忘记忆。

2020年1月26日,正月初二,一航人开启了一场防疫物资“海外抢购”保供战,紧急从海外项目驻在国采购物资,并将10万余只口罩转运回国、捐赠至湖北,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战场上留下了一航身影。


胸怀“国之大者”,便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2025年春节前夕,西藏日喀则定日县的地震阴霾笼罩着藏族同胞的家园。一航人第一时间集结队伍奔赴灾区,为受灾群众发放物资,并建起一座座集装箱临时居住点,用行动温暖藏族同胞的新春佳节。



山河锦绣 国泰民安

这不仅是一航人最诚挚的心愿

更是我们坚守奋斗的动力源泉

每一滴汗水、每一份付出

换来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

也构成了独属于一航人

最珍贵的春节记忆


策  划 | 党委宣传部

责  编 | 潘祚声

校  核 | 曹瀚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交一航
中国“筑港摇篮”,跨海沉管隧道施工“国家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