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教师们的“双师”之路

文摘   2024-10-27 16:46   四川  

今年是余志成为大专院校建筑材料专业职业教师的第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余志没有选择进入企业。不过,作为中级“双师型”教师,余志每年寒暑假都要到与学校交流密切的企业或者生产一线参与实践。

为科学设置课程,余志在企业生产车间挂职锻炼时会着重留意生产一线的新技术,并与企业技术人员一同商讨教学方案。

 飞行技术专业毕业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

“不可否认,有部分老师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的,对接的企业往往也不会让老师严格履行打卡制度,能学多少东西,关键在于老师个人。”余志向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坦言。

两年前,教育部办公厅发布《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任用和评价提供了明确的依据,使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迎考大赛 

郑东亮是北方某所中职院校的老师,近些年,他多次带领学生在各大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他个人也屡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都说‘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带学生参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郑东亮告诉记者,要组建一支参赛队伍,从学生入学之初就要着手选拔队员,“选种子”是保证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的第一步。“全国的职业院校都很重视技能大赛,目前形成了国赛、省赛、市赛、校赛各级层层比赛的局面。要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对我们教师来说就必须提升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更符合‘双师型’教师的要求。”郑东亮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比赛的不仅是学生,更是学生背后的教师团队,指导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了比赛的结果。

“技能大赛的赛项很多,会考查学生全方位的职业素质,因此教师团队需要多专业、多技能、多职称、多经历和多年龄段的教师。目前在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团队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便是‘双师型’教师。”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朱超介绍,“当然,对老师们来说,最直接的好处是,会得到学院的奖励以及在评职称的时候加分,带学生在特别重要的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比如世界技能大赛挑战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还可能得到破格评职称的机会。”朱超说,那些有奖项、称号加持的本身技能水平很高的老师,还能申请开设“技能大师工作室”。

不久前,教育部发布方案:从2024年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升级为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目前,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和高职组的承办单位正在公示中,四川省内有3所高校入选了承办阵容。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成为了戏曲表演组(中职组)的承办单位;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将承办数控多轴加工技术组(高职组)的比赛,这一领域也是该校的传统强项;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则负责软件测试组(高职组)的赛事,在全国197所高水平高职学校中,以软件技术高水平专业群为引领的院校仅有7所,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是四川省唯一的一所。

“无疑,承办技能大赛是对学校老师、学生技能水平的认可,五湖四海的参赛选手和技能‘带头人’汇聚于学校交流比拼,对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来说是一次宝贵的提升。”郑东亮说。

 

培养定制人才 

焊工在职业技能大赛上展示压弧焊。(李浩瑄/摄)

汤毅在某民航飞行学院担任了11年教员,这所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学校,因其学生未来职业的特殊性,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占了专任教师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各大航空公司会根据行业状况,在招生计划出来前跟我们预定需要多少个飞行员,所以对学生来说,就业压力相对较小。”汤毅说。飞行技术是这所院校的王牌专业,按规定每一个教员最多只能同时带8个学员,这些学员的学习情况会接受内控和外控。所谓内控是学校给教师制定培训计划,包含了飞行操作熟练度、飞行知识能力检查等;外控则是航空公司对学生的飞行技术水平有质疑时,可以追踪到带这名学生的教员的每次教学情况。飞行技术专业的学生从入校开始,他的飞行记录就被收录了起来,航空公司可以调取查看,比起别的职业教育,飞行技能数据追踪更明了、更具象。

“受大环境影响,民航飞行员的竞争越来越大,除了继续推进‘企业预定飞行员’这个校企合作方式,让教员深入航空公司,观摩模拟机教学、了解更多航班运行知识也有助于学院培养更具有竞争力的民航飞行员。”汤毅坦言。

类似于航空公司与该民航飞行学院的“预定”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对中高职学校来说并不陌生。

周春琴是某职业高校的“订单班”班主任,“学生入学后,就要和企业签订一个就业协议,毕业以后要到指定的企业、指定的工作岗位上班,并且毕业必须遵守承诺,如果毕业不愿意去,那就是违约。”周春琴介绍,“订单班”就是由大型企业提前“预定”或“签约”的学生组成的班级。这种合作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计划,学校则按照企业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最终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不过并非所有的“订单班”都这么严苛,有些学校的学生从“订单班”毕业后,仍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另找同类型企业的岗位,或者选择升学,继续深造。

“订单班”诞生于十几年前,但受产业发展水平、社会观念偏差等因素影响,过去开设“订单班”的热情往往集中在职业院校一方,被大家形容为“校热企冷”。

如今,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企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企业对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促使学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已经成为企业的共识。”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航空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刘军旭介绍。

在职业院校工作多年的刘军旭对陕西“订单班”的发展历程和企业逐渐上涨的参与热情有深刻的感受。

“以前是我们主动联系大型企业,邀请对方参与开设‘订单班’。后来,主动联系我们的企业变得越来越多。”刘军旭说,一方面说明学校培养的人才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呈上涨趋势。

 

出企入校 

今年68岁的陈晓慈从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下文简称“二重”)副总工程师的岗位退休后并没有闲着,如今他是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的特聘教授,也是四川省冲压发动机先进制造技术工程实验室的负责人。每年都有来自重点高校的研究生到实验室跟随陈晓慈研究学习,同时陈晓慈也在该实验室对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职业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学指导。

2007年,二重与原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大型模锻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方案。

2007年11月,8万吨模锻压力机建设项目在陈晓慈和团队的努力下落户四川德阳。大型模锻压力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型模锻液压机,对于发展一个国家的航空、核能、化工等多个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重要标志。在此之前,只有美国等极少数国家拥有,其中最大的模锻压力机是俄罗斯的7.5万吨。

这么重要的设备,对操作者有着很高的专业要求。“我和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原名)多次协商后,促成学院恢复了锻压专业,并定向招收了两个班的学生作为大型模锻压力机的操作者进行重点培养,如今,8万吨模锻液压设备的操作者全部来自这两个班。”陈晓慈介绍。

2013年4月,这座世界上最大的模锻装备——8万吨模锻压力机在二重建成。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成为了拥有全球最高等级模锻装备的国家,也标志着中国实现了对西方大国在制造领域的“弯道超车”。

在陈晓慈看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的产教融合走在前列是有历史渊源的。1958年,二重因三线建设落地德阳,为了支撑德阳工业发展,第二年,当时的机械部在此地开设了西南重型机械学院,为二重和本地工业领域培养技术工人。

如今,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已建成以4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为核心和6个创新中心为支撑的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开展协同创新,为重装产业升级发展提供“一站式”人才供给和“打包式”技术服务,成为区域装备制造创新链的重要支点。

“职业教育也要科技创新,其研发的核心技术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需求,相比普通高校科研,是更接近工程一线的新质生产力技术。”陈晓慈认为,他从工程师“转型”成为职教老师,有了时间和空间去分析提炼成果,弥补了过去他作为企业工程师在软成果上的“遗憾”。

“学校的老师到企业学习,企业的工程师到学校任教,产教融合做得好的学校,学生质量、就业率就高,对职业教育来说这是一块最好的招生招牌。”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招生就业办主任胡代明说。

“我很庆幸当初选择进入职校任教,这几年我切实体会到职业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不仅有国家的政策支持,学校还对老师成果转化项目提供了足够的经费保障。”余志所在学校正在筹备升级本科院校,“也许我们始终不能和普通本科院校的老师在科研理论上比拼,毕竟我们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我们要做的就是结合自身特点,把职业教育融入本科教育,用理论知识赋能职业技能,给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视觉 I 曾丽

编辑 I 章梦晗‍‍‍‍

审核 I 王巧捧



© 



官察室
《廉政瞭望》打造的时政新媒体品牌。在这里,读懂政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