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山河,重安排:红旗渠精神的内涵

文摘   2024-10-13 15:31   四川  

由于干旱缺水,位于太行山南部的河南省林县(现为林州市)旱象历来十分严重。县志记载:从明正统元年(1436年)到1949年的514年中,林县发生旱灾100多次,连年大旱30次,更甚者出现5次人食人的悲惨绝境,林县人民常常只得弃家离舍,逃荒到山西。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林县干旱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一个区几万人口,才仅有几眼水井。每遇干旱,井旁就会出现一条长龙,取水者排队等候,有时一天都难取回一担水,因为争水,生气打架的事件时有发生,林县人民仍然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贫苦生活。

上世纪50年代,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和县委委派的调查组成员们看到用青石砌成的井口,被麻绳磨出1尺多深的沟,才真正理解了在林县广泛流传着“水贵如油”的警语。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红旗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林县县委带领全县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挖山泉,打水井,找地下水;挖旱池,打旱井,蓄天上水;修水渠,引山泉水。

1969年7月6日,闻名中外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全面建成了。在工程建设中孕育而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如今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久弥新。

 

坚持自力更生

红旗渠秋景。(红旗渠风景区供图)

红旗渠精神的第一点就是“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即不依靠国家,不伸手向上,把规划建设项目,放在自我力量的基础上,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以其他单位支援为辅。

据统计,从1960年2月11日起,到1969年7月6日止,红旗渠工程建设总投资6865.6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25.98万元,占总投资的14.94%;县、社、队三级自筹资金5839.66万元,占总投资的85.06%。

在红旗渠动工时,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全国人民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一切都是国家统筹安排。而红旗渠工程并未列入国家计划,全部工程要靠自力更生。因此,民工去修红旗渠,要自带工具、吃粮,在生产队记工分参加生产队里的粮食工资分配。

当时,林县县委、人委成立了 “中共林县县委水利建设物资供应领导小组”,为了确保工地物资供应,以商业局、供销合作社为主,抽调大批人员,组成了庞大的采购队伍,奔赴全国各地,给红旗渠工地采购物资,有力地保证了红旗渠的施工建设。

由于一切物资都很紧缺,林县派出采购人员到外地去求援指标计划外的物资。在那时想购进这些物资相当困难。因此,就由水利建设物资供应领导小组副组长牛占彪负责采购组,亲自坐镇安阳。

有一次,采购员岳茂林要去沈阳出差求购炸药,单位特殊照顾他,叫他带了15斤红萝卜和10个荞麦面疙瘩,在火车上当干粮。岳茂林和当地老红军团长顾贵山等人几经辗转,最后才通过解放军原总后勤部副部长唐天际给解决了200吨炸药和雷管、导火线,再加上工地用硝酸铵自碾的土炸药,解决了红旗渠修建中的开山问题。此外,为解决施工运输问题,岳茂林到沈阳拖拉机厂去求购拖拉机,直等到当年年底,因分配的指标没人提货,才一次购得15台拖拉机。

对于辛苦采购而来的宝贵物资,采购员置自身生死于度外,不惜以命相护。

有一次,林县派采购员在神木县集中购买了50多头大家畜,县社派储运站工作人员李银和前去往回发送。因牲畜多,他一个人顾不过来,就从当地雇佣了四五个人。当他们赶着这批牲畜到达府谷县过黄河时,将这批牲畜分三船运输。

以防万一,李银和等人在每只船的中间,从头至尾扯了一条大绳,所有牲畜都被拴在这条大绳上。但船工为了多挣钱,又在船上搭载了部分客人,结果使船超载。当船航行到河中心时,船身一晃荡,站在船边的一头大骡子掉进了浪涛翻滚的黄河里。当时,李银和急忙牢牢拉住缰绳。有船工怕船身再有大的晃动,缰绳被拉断,竟私自将系在大绳上的缰绳解开。此时,大骡子在水流中拼死挣扎,差一点把李银和拉到黄河里,船长一看李银和一个人拉不住,就叫船上的四名年轻船工下到河水里,一人抱着一条骡子腿,用力往上举着。李银和事后表示,这头骡子可是3000多元买的啊!不能叫黄河给冲走了。所以他当时拼命拉着缰绳不放,一直到对岸保德县境内,才终于将这头骡子拉上了岸。

在红旗渠工程建设中,民工们工具自己造,炸药自己碾,石灰自己烧。整项工程共用石灰1215吨,全部靠自己烧制,此项节约资金232万元;共用炸药2740吨,其中自制1215吨,占总用量的44.3%,共节约资金145.8万元;共用水泥6705吨,其中自制5170吨,占总用量的77.1%,共节约资金25.8万元;自制很多工具,共节约资金910.36万元。


不怕吃苦,战天斗地

为了改变林县山区干旱缺水的面貌,林县人下定了“宁愿苦干, 不愿苦熬”的决心。

当时,民工们住的是山崖、土窑和席棚,吃的是采购员从河南省内黄、商丘购回的别人当柴烧火做饭的干红薯叶和从山上采回来的野菜。但为了尽快完成红旗渠施工任务,民工们早上四五点就要上工,晚上八九点看不见了才收工。

采购员在外也力行节衣缩食。因工地急需三角带,采购员彭美中到东北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去求援。彭美中到长春后,没有几天,盲肠炎复发了。因正逢过阳历年,整个第一汽车制造厂招待所里就住着他一个人,疼得他在床上直打滚,四五天水米没打牙。

后来他勉强爬起来,就近找了一家卫生所。医生看了看说:“要真是盲肠炎,还不能吃止疼药,怕病情严重了还不知道,延误了时机,就会出大事。”他只好又回招待所,在床上躺了好几天。后稍微好了些,才到长春市的大街上,捡了半截紫皮白萝卜。就是这截白萝卜,他都没有舍得多吃,放在床头上,饿了拿出来啃一嘴,吃了好几天。

开山造渠的过程中涌现了一批战天斗地的民间英雄,不辞辛劳、不计得失、不怕牺牲。

民工凌空除险。(红旗渠风景区供图)

红旗渠工程是在太行山的半山腰,施工环境十分恶劣,任羊成被除险队员们选为队长。数年间,任羊成带领队员们飞崖下堑,凌空除险,被群众称为“飞虎神鹰”。

在鸻鹉崖大会战施工中,指挥部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决定让除险队去除掉山上松动的悬石。当时没有先进的技术和工具,除险队员系牢大绳,拎了把钢钎就下了堑。

任羊成将绳索往腰间一拴,手握带钩的长钎荡向了不时哗哗掉石块的悬崖。崖深风大,他在悬崖绝壁间来回飞荡,多少次险些撞在石壁上,他都机智地荡开了。远在崖下的人为他揪心,为他捏着一把汗,他却成功地除去了一块块悬石。

任羊成有一次在虎口崖除险,当快要扑进凹檐里的时候,不巧凹檐顶掉下一块小石头,砸在他的嘴上,门牙横在嘴里,鲜血顺着他嘴角流下来。他毅然拔掉门牙,忍着剧痛,一直坚持到完成任务从崖堑下来。工地领导让他去医院治疗,但他放心不下,惦念着自己不去除险,修渠民工就会多一分危险。第二天,戴着口罩背着大绳又上山堑除险。

在艰苦条件下,面对险峻艰巨的困难环境,于悬崖绝壁上施工,修渠民工们不讲任何条件,不怕吃苦,百折不挠地完成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从中凝结成的“艰苦创业”的意志和精神,至今熠熠生辉。


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

在红旗渠工程施工建设中,各公社、大队、生产队发扬团结协作精神,每当他们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后,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帮助还未完成任务的单位,使工程进展平衡,保证红旗渠能够顺利竣工通水。

林县泽下、临淇、茶店等几个公社部分大队地处红旗渠上,用不上红旗渠水,石板岩公社因太行山阻隔,根本不受益,但这几个公社也无私参加了红旗渠工程建设。

在总干渠第一期工程渠源至林县境内河口施工中,当东岗分指挥部完成该段施工任务后,总指挥部决定让东岗分指挥部民工去支援任村分指挥部完成工程任务。王伏阳便带领民工赶往任村工地,参加任村任务段施工建设。

当时,总指挥部副指挥长郭法梧负责任村施工段,他对任村工程进度慢有看法,就批评任村公社分指挥部指挥长刘乃杰说:“你看人家东岗积极主动向公社领导反映工地的情况,公社领导就及时给工地解决问题,支援民工一人半斤柿糠炒面,鼓起了民工的干劲,提前完成了任务,你们就不能向东岗领导学习,也向任村公社领导反映一下工地的情况。”

由于东岗民工的有力支援,该段施工任务很快就完成了。

此外,解放军某部在林县训练中,也派出汽车为红旗渠施工运物资,参加红旗渠施工建设。更有全国各地对红旗渠支援了大量物资,才使红旗渠工程得以建成。

所谓“团结协作”就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以大局为重,不分地区、不分单位,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劲往一处使,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无私无畏,英魂永驻

红旗渠分水闸。(红旗渠风景区供图)

造就“人工天河”,离不开干部、专家、民工们的无私奉献。他们无论受益和非受益地区,无论集体与个人,不计较局部利益得失,不计报酬,无私无畏,直至献出自己最宝贵的生命。

红旗渠干渠以上工程建设中,牺牲干部民工达81人。他们是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是为改变林县干旱缺水面貌,在红旗渠工程建设中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的死比泰山还重,他们的英名永远铭刻在太行山上,同太行山、红旗渠永存。

吴祖太是河南省原阳县白庙村人,毕业于黄河水利学校,是红旗渠工程主要设计人员之一。

他在红旗渠工程的设计中,为了红旗渠穿过浊河,经过多次实地勘测,科学设计出了水利建设史上从来未见的“空心坝”。他根据太行山部分地段的地质情况,为了杜绝塌方,保证施工安全,把原隧洞设计的“单孔洞”改成了“双孔洞”。

1960年3月28日下午,他得知王家庄隧洞顶部裂缝严重,有发生塌方的可能时,出于对红旗渠的高度责任感,深入洞内查看险情。不幸洞顶塌方,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时年仅27岁。

在红旗渠工程建设中,还有一名林县人值得铭记。他所居住的大队根本就用不上红旗渠水,但他为了改变林县的干旱面貌,因参加红旗渠工程建设,家中失去了两条人命。

他叫王磨妞,是泽下公社分指挥部马兰大队人,在红旗渠工地担任马兰营营长。当时马兰营的任务位于王家庄村东叫“老虎嘴”的悬崖绝壁上。

在红旗渠施工最紧张的时候,他37岁的爱人因劳累过度,染病卧床,家里又无人照顾,多次捎信催促他回家。但由于工地施工紧张,他只好一推再推。当时,王磨妞共有4个孩子,最小的女儿仅几个月大。由于他迟迟未能回家,使其爱人误了最佳治疗时间,终在当年7月病逝。

当王磨妞回到工地后,4个小孩留在家里,最大的才十几岁,小女儿由于没有大人照料,又因家庭经济条件限制,缺乏营养,加之农村缺医少药,患病后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又于同年11月夭折。

王磨妞在修建红旗渠的那段艰苦岁月里,失去了妻子与小女儿,但却同任羊成等除险队员们并肩作战,同心协力,为修渠民工的安全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因此曾多次立功受奖。他三次受重伤,轻伤无数,终生留有很多伤疤,每逢变天,这些伤疤就发痒发疼。

对于这些在红旗渠建设中献身的英雄的事迹,林县子子孙孙世代铭记,并永远激励着人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上奋勇前进。

红旗渠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在红旗渠建设中孕育而成的一种创业精神,这种精神深刻而富有内涵,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和光荣传统,是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百折不挠、顾全大局、齐心协力、不计报酬、不怕牺牲的精神。

(本文作者系《红旗渠》杂志主编)



视觉 I 曾丽

编辑 I 曾那迦‍‍‍‍

审核 I 王巧捧



© 



官察室
《廉政瞭望》打造的时政新媒体品牌。在这里,读懂政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