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研制过程中几个相对重要的点

文摘   2024-10-16 18:33   北京  

1、充分包容问题,真诚地拥抱问题,共同去解决好问题,形成一个错题本,做好项目内部质量问题的定期举一反三。

摒弃对质量问题的天生恐惧,建立一个理念,所有产品应用前的问题都是工作的成绩,无论是层次高的还是层次低的技术问题,甚至于一些操作类的问题,如果在之后能够从技术层面进行规避,也是很不错的成绩。项目研制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拉条挂账,定期组织项目内部的举一反三,前提是将问题按照归零的标准处置得当,已经有项目这么做了,效果也很不错。只要这么做了,上不上质量信息系统其实无所谓,因为在实际上已经践行了分级分类管理的理念。

2、紧盯项目用技术/产品、器件、基础软件在其他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跟进归零进展,做好真正的剥离和举一反三

谁也不比谁强多少,从各个项目各个阶段的质量问题数量来看,其实是差不多的,只是有人上了信息系统有人没有上而已。现实中的确存在假归零和形式化的举一反三,所以有必要针对特定的质量问题,责成线管专业、单位开展较为深入的举一反三工作,但这绝不是说说就能够解决得了的,必定要经过一定形式的确认,可以不是评审,也可以不是报告。

3、确保技术状态的透明度,上下透明,双向透明,技术状态的变化、更改,必须要经由系统和总体,同时要落实好敏捷开发的充分沟通机制

双向透明即下游之于上游、上游至于下游技术状态变化的有效把控,参与到必要的更改影响域分析过程中,两个方向均是如此。尤其是系统和总体,因其站位和对大系统把握度的先天优势,所以务必要落实好一切经过总体的系统工程研制的基本理念。而确保技术状态双向透明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落实好敏捷开发理念的面对面沟通机制【我们日常中经常使用的协调机制】,以及针对变化的共同分析和响应。

4、严控风险,做好关键技术攻关,逐项梳理不放心环节,逐项闭环、逐项见底

做好技术风险的辨识和控制工作,在技术风险辨识的过程中,是项目纵向技术/产品认识深度和专业认识广度的剧烈碰撞,是一个细致而又严谨的过程,需要借鉴以往的研制经验,更要关注技术/产品的成熟度,以及产品生产、试验过程可能引入的未尽环节和问题;要细致梳理好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专业、每一个人的不放心环节,针对这些环节,分层次逐项深入分析,找数据、找证据,确认是否需要开展必要的补充仿真和实物验证试验,做到真正的见底。

5、确保研制及质量管理活动的序时性,做好正向和过程工作,做细各项策划,尽量规避一些事后的修修补补和瞎折腾

将产品质量形成、固化的过程做实、做透,特别是针对那些序时性要求极为严格的环节,诸如先有A再有B的情形,A作为B的输入,就像先有任务书再有产品;一些质量活动更多的依赖于最初而非最终的形式化确认,像测试覆盖性和试验充分性,应该将重点放在最初的试验策划和过程的试验数据分析、补充的试验验证;针对复查在产品交付之前重点做些什么,在产品交付使用过程中更关注什么,应该是有所区分的,很明显前者主要是设计、生产和单机试验的过程,后者则是在系统使用过程中的复查;再比如复核复算应该是在产品生产之前,诸如此类。

6、发挥好系统和总体的抓总作用,在问题处置过程中发挥好统筹和牵头作用,严格杜绝各单位的后退一步和推诿扯皮

重点就在于规避系统性质量问题,最大限度地提升系统的集优程度,将大系统的性能提升至最高,同时在系统性质量问题处置过程中加快效率,更好地进行问题的处置和改进措施的落实。要针对多个单位共同完成一件工作、交付一个系统/产品的情形,要明晰好抓总单位和责任单位的各方职责,杜绝责任的真空地带,哪怕形成责任的重叠环节,即便重叠也可以通过明晰主责来确定责任,否则会形成责任层面的真空地带,任期发展和扩展必定会引入大量的问题,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相关作业文件/分工文件/工艺文件中进行细致的责任明确和工作明确,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保留工序和遗留工作的处置,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舱段交付时的接口确认。

7、聚焦实战化,做好提升的设计、改进,以及产品维保的策划实施

对于新项目,就要从老项目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养料,从设计之初,着手落实实战化的要求,尽管实战化是一个大的工程体系,但也一定是从模块到单机到系统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才行,精致的细微集合后方可显著为宏大。对于老项目,就需要及时响应用户的问题,解决好,真正更改好。无论老项目还是新项目,必须要有细致周密的产品维保策划、计划,开展预防性的维保和定期维保。

8、聚焦问题多发产品,从设计源头规避一些之前经常发生的问题,开展细致的过程、结果确认

问题多发产品在历史上的脉络是清晰的,哪些单位的哪些产品容易出现问题,一目了然,项目之初就需要从设计、生产制造和使用过程针对问题拉条挂账进行梳理,确保相关措施的真实有效性和落实。问题多发产品之所以问题多发,原因就在于技术先进、生产制造复杂、工艺细化量化不够、检验验收手段落后、试验验证手段缺乏,以及某些配套单位基础差和质量管理不善,所以要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较为具体的措施,如果以上几个维度都涉及,那么就需要换配套单位或者进行双定点/多定点设置。比如火箭型号一定要关注液体火箭发动机,精制导型号一定要关注末制导系统。

9、聚焦生产制造和总装测试,聚焦试验策划和数据分析/总结工艺是设计的延续,所以必定要关注工艺基础和工艺实现,要保证产品最终的指标达成最初的设计预期,因此设计与工艺的协同尤为关键和重要;系统测试和总装测试可以最大化地暴露机械接口、电气接口、软件协议层面的问题,辅助以边界、临界测试和故障注入测试,能最大化地覆盖使用工况;天地一致性是客观存在的,要想达成100%的全覆盖不太现实,但至少要做到90%以上的覆盖,剩下的10%更多的靠旁证、仿真和分析来完成,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不一致的环节一定要认识到、梳理完整。

10、聚焦器件的国产化替代,国产化材料和基础软件的替代原位替代更多时候只是一种而梦想,细微的内部差别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演变为棘手的问题,加之手册的不完善,器件自身更改和问题通报的不及时,导致器件国产化替代过程中问题多发,所以每一个项目务必高度关注,关注应用情况以及用用过程中出现过问题的闭环迭代。

国产化材料本身更多的在于性能的满足性以及长期使用后指标的保持,因此需要开展加速的试验验证工作;基础软件的国产化替代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诸多的不匹配,体现为应用场景细微变化为引入诸多问题,更体现为软件本身升级不及时引入的问题,特别是可编程器件和系统的兼容性问题。

11、聚焦软件测试、评测和软件工程化管理

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配置项越来越多,软件系统越发复杂庞大,软硬件的界面愈发模糊,交互、耦合愈发紧密而复杂,个别软件甚至于模块常常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软件问题日益增多,从代码实现到逻辑设计,到系统间的兼容和匹配,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依托单纯的系统测试和软件评测,也很难穷尽软件问题, 这符合软件代码超过1000行即存在 bug的朴素说法。

无论传统的系统测试、 软件评测还是代码的静态走查, 似乎都走到了世界的尽头, 这里面其实最为关键的几点就是测试用例、 使用工况和静态走查,这三方面工作充分了, 一定能最大化地减少软件配置项的质量问题。

12.聚焦系统和总体之外的重点单位

这里可以采取交集的思想和思路, 关重产品/影响成败产品,问题多发产品,新配套产品/新技术产品, 没有系统性冗余措施的产品,单点故障模式多的产品,非传统配套单位产品, 等等诸如此类的维度,交集多了的单位就要关注,就要开展较为针对性的产品保证工作, 开展必要的确认工作。

尤其是对于一些能力不行,产品质量水平低,问题不断,态度不严谨,不老实的单位,果断换掉,或者双定点/多定点,花钱要花的值,不能花钱买一肚子气……


田村山下
我以我写荐轩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