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言60%实征10%?特朗普2.0对华加税打的什么牌?

2025-02-01 18:08   北京  

精彩导读:从扬言60%到实征10%:特朗普2.0政府对华额外加征关税尽显《交易的艺术》,靴子落地利好A股!

江山智库2月1日北京讯(高级研究员 周王佳斓)据美联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福克斯新闻等美国媒体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美东时间2025年1月31日表示,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10%的额外关税,同时,对从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的商品,加征25%的额外关税,从2月1日起正式生效,但未公布细节。


历史重演:特朗普2.0的“极限施压”与《交易的艺术》

2025年1月31日,美国白宫记者会上,特朗普以标志性的强硬姿态宣布:“这三个国家无法阻止关税于2月1日生效。”时隔七年,这位“关税狂人”重返政治舞台,再次挥舞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对华加征10%的额外关税,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则祭出25%的“惩罚性税率”。从2024年竞选期间扬言的“对华60%全面关税”,到最终落地的10%,特朗普2.0政府的策略与其第一任期如出一辙:“虚张声势”是表象,“极限施压”是手段,《交易的艺术》仍是其政治剧本的核心。

早在1987年,特朗普在《交易的艺术》中写道:“你必须让你的对手感到威胁,但又要给他们一条退路。”这一策略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中已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最初威胁对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到最终分阶段实施,其本质是通过制造不确定性迫使对手在谈判桌上让步。如今,历史似乎重演:特朗普以“60%关税”的极端言论制造市场恐慌,最终却在现实政治与经济约束下妥协——10%的税率更像是“政治姿态”而非“经济武器”。

国际政治经济学大师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hane)曾指出:“霸权国的贸易政策往往兼具战略威慑与经济理性。”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看似疯狂,实则暗含精算:当前美国通胀率已从2022年9.1%的峰值回落至3%左右,制造业回流政策初见成效,此时对华加征关税既不会显著推高国内物价,又能迎合铁锈地带选民的政治诉求。这种“精准打击”的策略,恰如《孙子兵法》所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关税博弈的“三重约束”:为何60%沦为10%?

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从60%缩水至10%,绝非偶然。其背后折射出三重现实约束:

首先是经济理性:全球供应链的“反脆弱性”。
2025年的全球产业链已非2018年可比。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中国在全球中间品贸易中的份额从2018年的12%升至2024年的18%,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本地化采购率超过65%。若实施60%关税,无异于对美国企业发动“无差别攻击”。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所言:“关税是向本国消费者征税的隐形刀。”

其次是地缘政治:盟友体系的离心力。

特朗普对加拿大、墨西哥加征25%关税的决策,直接冲击了《美墨加协定》(USMCA)的根基。墨西哥总统奥夫拉多尔公开谴责此举“违背自由贸易精神”,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则暗示可能向WTO提起诉讼。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策略,与特朗普第一任期“单边主义”导致的盟友疏离遥相呼应。

最后是中国市场:不可替代的“压舱石
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5万亿元,连续第三年成为全球最大进口市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贡献其全球产量的45%,苹果在华供应链本地化率超过90%。美国商会发布的《中美经贸依存度报告》显示,若对华全面加征60%关税,美国GDP将直接损失1.2%,失业人口增加120万。这种代价,即便是“政治狂人”特朗普也难以承受。

靴子落地:A股的“利空出尽”与结构性机遇

资本市场对“预期差”的敏锐反应,在本次关税事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2024年四季度,当特朗普竞选团队抛出“60%关税”言论时,A股一度暴跌8%,北向资金单月净流出超600亿元。然而,随着10%关税的最终落地,市场情绪将反转。历史经验表明,“预期管理”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往往大于政策本身——2019年5月,特朗普宣布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沪指当日暴跌5.6%,但随后三个月反弹12%;2020年1月中美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A股更是在疫情前创下阶段性新高。

当前A股的反弹逻辑同样清晰:  
一是估值修复:截至2024年底,沪深300指数市盈率仅为11.8倍,处于历史10%分位;  
二是结构转型:新能源、半导体、AI等战略新兴产业在关税冲击下展现韧性,宁德时代、中芯国际等龙头股逆势走强。  

摩根士丹利在最新研报中直言:“10%的关税税率已被市场充分定价,A股将迎来‘利空出尽’的技术性反弹。”

长远视角:中国经济的“反脆弱”基因

面对特朗普2.0的关税攻势,更需以历史眼光审视中国经济的韧性。  
第一是内需驱动:2024年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68%,远超2018年的53%;  
第二是科技突围:华为鸿蒙系统装机量突破8亿,国产光刻机实现28纳米制程量产;  
第三是制度优势: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速,超大规模经济体的“自我循环”能力增强。  

正如经济学家所言:“中国经济已从‘追赶型增长’转向‘创新型增长’,外部冲击反而可能加速这一进程。”回望历史,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催生了国企改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倒逼产业升级,2018年贸易战激活了“双循环”战略——压力,始终是中国经济进化的催化剂。

风物长宜放眼量:东方既白,大势已成


从扬言60%到落地10%,特朗普2.0政府的关税闹剧再次印证了“交易的艺术”终须向经济规律低头。对A股而言,短期的“靴子落地”是反弹契机;对中国经济而言,长期的“压力测试”则是转型动力。  

智库君认为,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但从不简单重复。当特朗普在记者会上挥舞关税大棒时,或许该重温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的警告:“霸权国的衰落,往往始于将经济武器政治化的傲慢。”而对于中国市场,投资者更需铭记《战国策》中的密码:“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尽管特朗普2.0政府加征关税会带来一定的短期冲击,但从更长远和全面的角度看,中国经济的韧性和A股市场的吸引力依然存在,此次关税靴子落地后的影响整体可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为A股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



策划:江山智库·古智慧

撰稿:江山智库·周恒文

制作:江山智库·王艳摄

编辑:江山智库·王佳斓

审核:江山智库·巴胡特

合作:江山智库·jiangshanzk@126.com


扫码关注点赞再看入群惊喜不迷路


江商智库
《江西商报》“理论智库”周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