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4
Let us join hands to give every human being a fair chance to unleash their energy and creativity.
——Muhammad Yunus
作者 | 尤努斯
【第一部】信贷是人权
1940至1976年|肇始
第1章
乔布拉村:从教科书到现实人生
1974年,是我对生命价值观的转折关键。孟加拉陷入严重大饥荒,报纸不断报导北部偏远乡镇内骇人听闻的死亡事件舆饥谨;当时我在位于孟加拉东南部的吉大港大学(Chittagong University)任教,担任经济学系主任。一开始,大家对此并不是很关心。但首都达卡市的火车站与公车站,开始出现骨瘦如柴的饥民,不久之后,相继传出死亡案例,如同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大批饥民像潮水般拥向市区。饥民到处都是,这时已经很难辨认谁还活着,谁已经死了。男人、女人,大人、小孩,看起来都一样。老人看起来像小孩,而小孩则是一副苍老模样。政府虽然成立了清粥发放所,试图将饥民集中起来,但是每一处新启用的发放所都不足以支应大量需求。新闻记者试图警告全国民众发生了什么事;研究机构试图找出饥民究竟从何而来,并推测如果这些人没饿死的话,是否会返乡?存活机会有多少?宗教团体也动员起来,为死去的人进行合宜的安葬仪式。可是很快地,连捡尸体这项简单的工作,也因人数过于庞大而出现许多困难。情况严重到让人无法视而不见。无处不是饥民,他们沉默无助地倒在路边,不高呼口号,没有提出诉求,即使在我们这些生活无虞、餐餐佳肴的家户门前倒下,也无力发出半句指责。死亡有许多方式,在饥饿中慢慢死去,是我最无法容忍的。这是多么可怕啊!如同电影中的慢动作般,生命与死亡的距离以读秒的速度,拉近再拉近,到了某种程度,生与死的交界再也分不清。躺在地上的母子,究竟和我们身处同一个世界,抑或前往未知的世界,再也不得而知。一切的一切,只因为缺乏那点可裹腹,延续生命的食物。在物资丰足的世界,居然有人连得到这点珍贵食物的权利都没有。四周的其他人都有食物,唯独这些人没有。幼弱的婴孩没有机会一窥美妙世界,嚎哭不止,直到哭累了睡去,还是吸吮不到最需要的奶水。隔天,也许就没力气哭了。在课堂上教授经济学时,我曾因为经济理论对各种问题提出了解答而感到兴奋骄傲,经济理论的美妙与严谨,令我沉醉不已。现在,我突然开始感觉空虚。当及饥民倒在路旁或在门口死去,这些高高在上的理论,发挥了什么用处?教室于我,变成了电影院,因为你大可放轻松,反正好人到最后一定会有善终。在课堂上,我老早就知道每个经济问题都有完美解答。但一走出教室,在赤里里的真实世界,好人受苦,自尊被践踏,生活愈来愈难过,穷人的处境日益恶化,饿死也许是他们唯一的命运。反映真实生活的经济理论在哪里?我该如何以学术之名,继续让学生相信这些说词?我真想扔掉教科书,逃离这些理论,我知道我必须从学术界抽离,才能真正面对贫穷存在的面貌,探索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真实世界就在附近的乔布拉村(Jobra)日复一日上演。乔布拉村正好离学校不远。当时的巴基斯坦总统、陆军元帅艾育克汗 (Ayub Khan),在1958年的一次军事政变中取得政权,之后就以军事高压手段统治这个国家直到1969年。他对学生极度反感,认为他们是麻烦制造者。在他任内设立的大学都必须远离市区,以防学生在人口密集的都会区进行政治鼓动;吉大港大学就是其中之一,位于吉大港的丘陵区,隔壁就是乔布拉村。我决定重新做个学生,以邻近的乔布拉村为校,村民为师,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村里的所有事物。其实,我认为只要能够了解一个穷人的生活,就算幸运了,这是离开书本学习法的一大步。一般大学院校努力培养学生的宏观视野,但却在学生与现实生活之间,树立了一道厚重的高墙。当人们居高临下,以为世界尽在掌握之中,通常会变得傲慢而目中无人,完全不自知举目所见因距离遥远而模糊,对所见之物只是凭空想像,并非真相。我宁愿不用“鸟瞰”,而用“虫视”,近距离观察事物可看得更透澈。学习谦卑的小虫,当路途出现障碍时,就从旁绕过,最后绝对可以抵达目标,做出点成绩。当饥民拥入达卡市区,我开始感觉无力。社会机构在各地设立食物发放所,社区努力替饥民找食物,但是一个人每天可以帮助几个人?大饥荒就在每个人眼前用各种丑陋的方式蔓延开来。我试图重新定位自我,以克服心中的无力感。我安慰自己,虽然无法帮助很多人,至少可以在一天之内,几小时也好,让自己对另一个同胞有用。这对我就是很大的鼓舞了。虽然微不足道,但至少不是空谈,帮助一个人给我无限勇气,让我的感觉又复活了。当我开始造访乔布拉村的穷人时,我终于明白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一切的一切,都在此时豁然开朗。我开始走访乔布拉村的穷困人家,看能否帮上忙。我的同事拉堤斐 (H.I.Latifee)教授常跟我结伴同行,他不但认识村里大部分的人,还有种让人感觉自在的好本领。村里分成伊斯兰教、印度教和佛教三区。造访佛教区时,我们通常会带着学生包鲁亚 (Dipal Chandra Barua) 同行。他是村里穷苦佛教家庭的孩子,总是热心主动协助各项工作。有一天,我和拉堤斐在村里访视,驻足在一间完全倾倒的房子前,看到一名妇女在做竹凳子,不用猜也知道她家生活一定极端困苦,必须为生存而拚命挣扎。拉堤斐带着我穿过一群忙着觅食的难群和菜园,和善地喊道,“有人在吗?”这位妇人蹲在低矮发烂的茅草屋檐下,全神贯注地忙着手边的工作,双膝夹着做了一半的凳子,手上继续编着竹藤。一听到拉堤斐的声音,妇人马上停止手边工作,双脚好像装了弹簧似地隐身进屋内。拉堤斐说,“别怕,我们不是壤人,我们俩都在附近的大学教书,算是邻居,只要问几个问题就好。”妇人似乎被拉堤斐亲切的态度和声音说服,低声地说:“家里没人”。她的意思是,家里的男人不在。在孟加拉,妇女不能跟近亲以外的男人说话。在屋前空地, 一群光着上身的孩子们嬉闹着,邻居也纷纷跑出来,盯着我们看,不知道我们到底要做什么。在伊斯兰区访问妇女,都要隔着一面竹篱笆。吉大港人严 格遵守伊斯兰教的习俗深闺制度 (purdah,意指帷幔或面纱),已婚妇女的生活圈,几乎与外界隔绝。所以有时我必须在我任教的学校或在当地找女学生帮忙传话。虽然我也在吉大港出生,操当地方言,和外地人相比,比较容易让妇女卸下心防,接受我们的访问,但这份工作实际上做起来还是相当艰困。我一向喜欢小孩,可以很自然地藉由称赞孩子,以拉近和一位母亲的距离。我母亲生了十四孩子(其中有九个长大成人),我排行第三,从小就要照顾弟妹,喂食、换尿布,一有空就会抱起其中一个在臂弯里摇啊摇。这个经验对我的田野工作有极大好处。现在,在这间破旧的房屋前,我试着抱起一个小男生,不过他开始大哭,跑回母亲怀里。她大约20出头,身形瘦弱,有着黑皮肤、黑眼睛,身穿红色纱丽(sari),我从她身上看到了成千上万名因穷困而必须从早到晚辛苦干活的女性。我没拿出纸笔来,这样会吓到她。我让随行的学生在回程时做纪录。“5塔卡 (taka,孟加拉的货币单位)。”大约22美分。“没有,这是跟帕卡1 (paikar,指大盘商)借来的。”“我要在今天以前把做好的竹凳子卖给他们抵债,剩下的钱就是我的利润。”“看情况,有时候周息是10%,我有个邻居甚至以日息10%支付借款!”“做这些漂亮的竹凳子总共可赚多少钱,0.5塔卡吗?在第三世界国家,高利货的存在已成了社会普遍接受的事实,借款人根本未察觉这其实是极端压榨的契约。在孟加拉乡村地区,如果在播种季节开始时借1孟德2 (maund)的带壳米,收成时得还2.5孟德。借货途径很多。如果拿土地做担保,债主就取得土地所有权,直到本利全数还清为止。借货双方常会簧订正式契约(孟加拉文为Bawnanama),由债主取得土地所有权。借款要一次还清很难,但债主并不接受部分还款。因此,只要约定期限一过,债主便”有权”以事先说好的”价码”收购抵押地。另一种担保是在债主的土地上提供义务劳动。在这种”搭档3”(dadan) 制度下,生意人用预付款强迫向农人购买未来的收成物,价格在借款时敲定,却明显低于市 场价格(苏菲亚替帕卡生产竹凳,两者的关系就是以搭档制度为基础)。借钱的用途有时是为了达到社会或投资目的(比如嫁女儿、贿路政府官员、打官司、参加其他社交场合等),有时却是为了实际生存(买食物、药品,或因应突发的紧急状况)。无论借钱原因为何,借钱的人都很难摆脱货款的沉重负担,经常得举新债来偿旧债,最终,只有死路一条。每个社会都有放高利货的人,除非穷人能挣脱放货者的网绑,否则任何经济计划都无法遏止穷人走向边缘化的命运。苏菲亚不想多花时间跟我们说话,又开始工作起来。我只能看着她赤脚蹲在硬泥地上,手指头长出硬茧,指甲缝塞满了污垢,棕色的小手编著竹藤,那双手经年累月重复同样的动作,早已习惯了,这是她的谋生方式。她的下一代要如何打破贫穷的轮回,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她的孩子脱离悲惨生活的那一天看来似乎遥遥无期。她的收入仅够人糊口,又怎能送孩子上学,更别提给家人一方庇护和合宜的衣物。听到她每日收入仅约两美分,我顿时吓傻了。在大学讲堂上,我处理的问题,动辄上百万、上亿美元,但现在呈现在眼前的,却是以一美分、一美分来计算攸关生死的问题。一定有哪里不对劲,为什么我在大学里教的东西完全无法反映她的真实生活?我气自己,也气这个冷漠的世界,因为看不到一丝希望,连解决问题的线索都没有。苏菲亚目不识丁,但她有不错的技术支撑下去,可以蹲在我面前,努力工作、呼吸着,她以安静的方式和所有的困境奋战,这表示她与生具备一项有用的生存技能。在世界演进轨迹中,总是看得到贫穷,苏菲亚没有机会改变她的经济基础。但为什么是这样?我没有答案。我隐约想到,是现存的经济体制紧紧筘制住她的所得水准,让她终生存不了钱,永远也赚不到投资本钱,终其一生都难以扩大经济基础。所以她的孩子注定要过着仅能糊口的拮据生活,跟她这一代、她的父母亲一样。为了区区22美分而饱受折磨,对我而言是前所未闻的经 验,既难以相信,也荒谬得可笑。我是否该马上拿出这笔小钱给她做本钱?这再简单不过了。为什么我所任职的学校,我所管理的经济学系,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学系所,以及成千上万聪明绝顶的经济学教授,都没有人试着去了解穷人的景况,出手帮助那些社会上最需要帮助的人?我压抑着拿钱给苏菲亚的强烈念头。她并未乞求任何施舍,而且这也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在孟加拉乡下举目所见,男人都在工作打拚,有人在田里,有人在修三轮车,有人在打铁,工作永无止尽。每当看到他们工作时展现的灵敏和朝性,总让我感动不已。
我跟拉堤斐开车回到山丘上的家,在暑气渐消的花园里散步。我有扁平足,对运动一向不在行,也就没有练成壮硕的体格。以前曾学过游泳,但纯粹为了好玩,医生老说我运动不够,所以不管到哪里,我都用走的。沿着小山丘走动有益健康。朋友们都要我照顾好自已,但我实在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把精神放在自己的健康上。我想到在政府部门华而不实的浮夸字眼和现实情况之间, 存在着巨大鸿沟。“全球人权宣言”(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明白揭示:
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本人和家属的健康、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在遭逢失业、疾病、残废、守寡、衰老或在其他不能控制的情况下丧失谋生能力时,有权享受保障(注释4)。
我认为导致贫穷的社会条件,已经完全否定了做为一个人应当享有的权利,不只是被部分牺牲而已。不论政府签了什么文件,也不管官员们如何大书特书,身为穷人,就没有任何权利可言。我试着从苏菲亚的立场来看问题,用“虫视观点”想办法冲破眼前的障碍:如何解决竹材成本的难关?四处走走看看?我无法为苏菲亚提出解决之道,只能试着了解她的受苦原因:因为没有足够现金去买价值5塔卡的材料,她必须忍受种种剥削;因为她向大盘商借钱,以成品还债,只能赚得勉强维生的所得,陷入恶性循环,因此生活艰辛。她无力从这个循环得到解放。由此观之,事情容易多了,我只要借5塔卡给她,问题就解决了。她现在所付出的劳动几乎是无偿的,可以说是一种强迫劳动、奴役的形式。商人在做这笔交易时,早就算计好,给苏菲亚的钱,只够她买材料,利润只够她糊口,同时让她必须继续向他借钱。
在我看来,苏菲亚只要一天没有5塔卡,就会沦为奴工,永远不能翻身。只有信用货款才能提供这笔钱,让她在自由市场出售自己的产品,以较高的卖价,获取较高的利润。隔天我找来替我搜集资料的学生梅姆娜 (Maimuna),请她协助清查在乔布拉村,像苏菲亚这样需要跟商人借钱,却得不到应得报酬的个案还有多少。
不到一周,名单已经出炉,上面列了42个家庭, 一共需要856塔卡,还不到27美元。
“天啊!42户可怜人家,只因少了27美元!”我不禁难过地惊呼。梅姆娜站在一旁无言以对。这个结果令人大为震惊,怜悯和不平,油然而生。我忘不掉这件事。我渴望帮助这42户有能力、也肯努力工作的人。我反复思考这个问题,假使我拿出27美元,他们就可以自由贩售自己的产品,为他们付出的劳动争取最高回馈,不必受中间商或高利货的苛刻条件剥削。我来提供这27美元好了,等到他们有能力时再还。苏菲亚需要信用货款,因为她无法靠自己的力量从现有的悪性循环中脱身。不幸的是,正规的金融机构不提供穷人信用货款。因为欠缺正规机制的资助,信货市场被地方上的高利货业者控制,就像一条单行道,把大批穷人载往更穷的不归路。穷人之所以贫穷,绝非因为天性愚昧或好吃懒惰。他们通常整日劳动,承担复杂的劳动性工作。贫穷是因为没有可以资助穷人扩大经济基础的金融机构。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是结构性的,跟个人无关。
我把27美元交给梅姆娜,告诉她说,“这笔钱拿去借给名单上的42户人家。他们可以把高利货还掉,再为他们的产品卖个好价钱。”
“什么时候都没关系,”我回答,“等他们能卖个好价钱再说。利息就免了,我不做放款生意。”平时的我,头只要碰到枕头,几秒钟后就能入睡,但那晚我躺在床上辗转难眠,感到羞愧无比,因为这个社会竟然拿不出27美元给一些有能力工作、具备工作技能的人,让他们自力更生。而我身处其中,是帮凶之一。
接下来的那一周,我突然惊醒自己所做的并不算什么,因为那只是停留在个人和情感层次的行动。只借出27美元是不够的,我应该提供制度性的解决之道,这样如果其他人需要资本,就不必去找大学经济系主任,而是去求更容易的管道。
拿出27美元,是临时起意、情绪化的做法,创造一个可以依赖的制度,才是治本之道。穷人没办法自己上山找某个经济学系主任求救。首先校警就不会让他们走进校园大门,甚至会认为他们是来学校偷东西的。
我决定去找本地银行经理,要求银行借钱给穷人。把钱借给身无长物的穷人,只要机构出面就可以解决,事情就这么简单明确。
这就是一切的开始。我并不是要经管贷款事业,只是一心一意想解决这个迫切的问题,也就是羞辱、破坏人们生存价值和信念的贫穷。即便到今天,我自己、格莱珉银行的工作伙伴的最终目标,仍是解决这个迫切问题。-----------------
【译注】
1 孟加拉文paikar是指向苏菲亚这类的第一级生产者或村民以便宜价格收购产品,再卖到零售市场的大盘商人。由于这些大盘商是直接接触最贫穷无助、急需用钱的人,因此常借机放高利货获利。在孟加拉与印度乡村地区,放货者包括高利货业者、大户人家、大盘商、地主、亲友,其中最剥削穷人的是高利贷业者与大盘商,不但利息高,态度也十分恶劣。
2 孟德为南亚常用的重量单位,1孟德约37公斤。
3 农人借钱买种子播种,收成时再以收成物偿还,一次还清,这段期间即使有资金需要,也绝不能再向别人借钱。
4 本段译文引自网站资料http://www.pts.org.tw/~abori/law/un/0.html。
社会良知的力量有多大?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Muhammad Yunus)以乡村银行的理念,提供穷人微额贷款,成功扭转了全球一亿人口的命运。尤努斯向世人证明,结合资本、纪律与创意,穷人可以变企业家,市场经济的驱动力并非来自贪婪人性,而是社会良知。尤努斯推动的除贫计划正席卷全球,这本自传真实呈现了尤努斯打造无贫世界的精采历程。全球60亿人口中,有四分之一的人,生活在一天收入1美元的贫穷线下,有过半数的人每天收入不超过两美元。慈善事业为何无法解决贫穷问题?社会福利又为何让穷人更穷?金融机构宁愿服务高呆帐率的富人,却不愿借小钱给穷人,错失了什么机会?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所创办的葛拉敏银行,不以营利为目的,不收担保品,呆帐率却远比一般金融机构低;没有就业训练,收取年息20%,却能让全球一亿人口脱离贫穷生活。尤努斯坚信,借贷是一项基本人权。他所推动的除贫计划正席卷全球,乡村银行的理念已被应用于40多国,这个伟大志业背后的运作机制,本书完整呈现。1. 精采呈现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打造无贫世界的关键历程。2. 开挖金字塔底层的经济力:乡村银行无需担保品借钱给穷人,偿债率近乎百分之百,反观传统金融机构,专攻金字塔顶端的客户,呆帐率却居高不下,本书详述乡村银行与微型贷款的精髓,挑战现行金融机构的信贷机制。3. 提供以市场为导向的除贫机制:已开发国家在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上投入庞大资金,但却未能有效改善贫穷问题,乡村银行一方面建立每周还款制度,另一方面由借款人自行决定钱的用途,借款人可发挥所长,社会资源也能做最妥善的运用。作者: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孟加拉经济学家,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Grameen意指乡村)创办人,以微型贷款帮助无数穷人摆脱贫穷,并因此在2006年获颁诺贝尔和平奖。尤努斯在1940年出生于孟加拉商业中心吉大港(Chittagong)的珠宝商之家,在家排行老三,家中共有十四个兄弟姐妹。于吉大港接受完整教育后,在富布赖特(Fulbright)奖学金奖助下,负笈美国,在范德堡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72年返国,出任吉大港大学经济学系主任。1974年,孟加拉陷入严重饥荒,有感于贫穷根源于穷人无法从正规的金融机构取得信用贷款,只能任由高利贷业者宰制,启发他提供微型贷款给穷人的念头,并自1976年开始推行乡村银行计划。乡村银行的理念后来输出至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全球40多个国家。乡村银行不仅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也在商业上证明其存在的价值,偿债率将近百分之百。近十年来,尤努斯更积极投入社会企业,在政府没做或做不好的领域,抑或富人、跨国公司寡占的行业,以市场导向的方式,投入社会基础建设,包括电信业、网路业、能源业等。美国记者、作家,《国际先驱论坛报》(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著名报刊专栏作者,著有《爱与恐惧》(Love and Terror),目前旅居瑞典。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研究所助理教授,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学士,台湾大学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博士。参与非政府组织工作数年,关怀的议题包括人权、贫穷、青年培力、环境、公共卫生、医疗国际合作等。受孟加拉籍先生的影响,关心贫穷与发展议题,尤其是孟加拉成功开启的微额贷款,两人在台湾以发表文章和研讨会报告等方式,积极推广微贷与社会企业理念,2004、2006年分别出席孟加拉与加拿大举办之「微额贷款高峰会议」;并在2005年受邀至APEC在南韩举办之妇女领导人网络会议(WLN),在会中以微额贷款有效策略「Effective Policy on Microfinance and Best Practice in APEC Region」为题发表报告。其他译作有《药厂黑幕》、《科学家的诞生》、《飞行简史》、《蓝色童话》、《再造企业网路文化》等。目次 | CONTENTS
联名推荐 / 李家同、周俊吉、贺陈旦、卢正昕
【推荐序】尤努斯、Eureka! 赖英照
正视微额货款的重要 / 英国王储查尔斯
【作者序】一起打造无贫世界
第一部 信贷是人权
1 乔布拉村:从教科书到现实人生
2 获得世界银行的注目
3 吉大港,我的家
4 孩提时期
5 负笈美国
6 婚姻与独立战争
7 到吉大港大学任教
8 农业:三三三农作实验计划
9 挑战银行的抵押高墙
10 女优于男的货款思考
11 争取女性客户
12 女性银行员
13 货款发放系统
14 偿还机制:颠覆世界的作风
15 反传统银行业而行
16 农业银行设立格莱珉试验分行
17 开斋节
第三部 用实际行动突破旧思维
18 站稳脚步
19 突破旧思维
20 另一项阻碍:天灾
21 基本工夫:人员培育
22 格莱珉的独立与法人化
23 百分百独立运作
第四部 乡村银行理念移植全世界
24 各国群起效尤
25 美国都会区的经验
26 美国乡村的经验(格莱珉美国)
第五部 改写资本主义的定义
27 社会良知 vs. 人性贪婪
28 自营事业 vs. 受薪工作
29 微额资本 vs. 教育训练
30 人力资源 vs. 人口问题
31 贫穷原因 vs. 致富理由
32 房货:一个重要的成功案例
33 健康与退休服务
34 格莱珉格纹布:重塑手织布时尚
35 格莱珉渔业基金会
36 格莱珉电话:除贫的科技
37 格莱珉信托
第七部 打造无贫世界
38 对穷人友善的世界
39 世界微货高峰会:2005年前帮助1亿人
40 让贫穷绝迹
41 憧憬
【驿者后记】微额货款再声清╱曾育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