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指南
近日,纽约街头一场无端的仇恨犯罪震惊了当地华人社区。哥伦比亚大学的华裔副校长张本恩(Ben Chang)在上班途中突然遭到恶毒的辱骂和暴力袭击,被一名男子用金属水瓶击中头部。袭击者还冲他大喊大叫:“滚回你的国家!”
事实上,有着亚洲面孔的张本恩在美国土生土长,毕业于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还曾在布什和奥巴马政府期间担任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新闻和通讯主任。
难怪他会就此发出不甘的质问:“我就像苹果派一样是美国本土出产,居然有人要我滚蛋?!”
张本恩
不幸的是,国外社交媒体上多的是幸灾乐祸的声音,有人跟着叫嚣:亚洲人活该被攻击!在他们眼里,你是哪里出生长大、服务于哪里都已经不再重要。亚裔的外表就是原罪。
美国联邦调查局公布的一则数据显示,2020年,全美范围内举报的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数量大幅增加,同比激增70%。
去年1月,在印第安纳布卢明顿的一辆公车上,56岁的嫌疑犯比莉•戴维斯故意用刀袭击一名亚裔女大学生,导致这名学生头部受伤。
而戴维斯之所以攻击该学生,仅仅是因为这名女生长得像“中国人”,还说“这样会少一个人来毁掉我们的国家。”
比莉·戴维斯
无独有偶,此前在柏林中央火车站,一个男人曾冲一位日籍女子叫嚣:“回你的中国去!”
该女子为了反歧视,甚至穿上了“我不是中国人”字样的衣服,没想到还是没躲过“横祸”。
无论是土生土长的亚裔美国人,还是后来移民的以及去留学、经商、旅游的亚裔,歧视你的人并不在乎你的国籍,只在乎你的脸孔。
面对形形色色的歧视、明里暗里的攻击,亚裔群体和中国留学生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
#
TRAVEL
面对种族歧视,牢记5条应对之道
随着中美关系和国际形势的日趋紧张,身在异乡难免遭遇歧视和恶意。如果遇到歧视已升至暴力,留学生们该如何迅速反应以及有效应对?
1
保持冷静和理智,惹不起躲得起
当你遭遇种族歧视时,首先要尽可能保持冷静,杜绝直接肢体冲突的可能。可以像张本恩当时所做的那样,迅速离开现场,去到人多的地方,或者寻找安全的庇护。
大部分种族歧视者可能本身就没有固定工作,或者处于醉酒或者亢奋等不正常的精神状态,如果发生直面肢体冲突,后果不堪设想。
2
尽量收集证据
可以用手机拍视频记录下当时的场景,暴力时间、地点、涉及的人员和事件等信息。
这将有助于你在未来处理过程中获得证据和支持,真正将攻击者绳之于法。
3
与学校或当地警方联系
如果你在学校或公共场合遭遇了种族歧视,第一时间联系学校或当地警方报告情况。
每个学校都会有专门提交Bias response 的网站;也可以拨打911联系当地警察局,表示自己遇到了仇恨犯罪"Hate crime",在报告给警察后,你还可以拨打FBI专门针对种族歧视的举报热线:1-800-225-5324。
4
向更多人员和机构寻求帮助
如果身心遭受创伤,感觉凭自己的力量难以应对,可以向留学生组织、学校辅导员或其他相关机构寻求帮助。
学校一般会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费用涵盖在留学生的医疗保险范围内。
5
减少单独行动
尽量避免一个人出门,无论白天晚上,出门都最好约上小伙伴一起。人多底气足,也会让攻击者有所收敛。
异乡和家乡都是局外人?
“身份认同”要从头抓起
“我也是美国人,为什么会遭遇攻击?”张本恩的疑问其实也触及了留学生和很多ABC们(在美国出生的华裔)的普遍“痛点”:我到底是哪个国家的人?
很多留学生会遇到这样的困境:在国外生活时,时常受到排挤和歧视,会生出逃离的想法;可回国后,西化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又与和国内的大环境格格不入,造成心理困扰和社交障碍。
他们难以认同任何一边的身份和社会文化,也很难被两边的社会所认同。
这样的两难境地,如何破?
作为家长,当我们在为孩子规划出国路线时,就要首先将“身份认同”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为他们打好“预防针”。
实际上,中国孩子在留学前通常会就读国内的国际学校。通过观察孩子在遇到问题时的求助对象,往往就能发现他们的认同“倾向”。
比如有的孩子会倾向于找中国本土的老师来解决问题和冲突,这样的孩子在出国后大概率喜欢跟中国人扎堆玩,更愿意接受中式沟通方式。
而有的孩子则非常喜欢与外教交流,他们可能更适应海外的生活,未来也可能更认可西方的文化理念。
当然,这并不是文化二选一,而是引导孩子从自己的兴趣、理念出发,搞清楚自己更适合怎样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减轻以后孤身在外国时的迷茫感。
其次,在有了明确的倾向之后,孩子需要全面接纳自己的文化身份,同时保持对当地文化的开放心态。
为此,孩子可以在求学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加深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尊重当地文化风俗,避免刻板印象。
另一方面,可以加入留学生组织,拓展社交网络,强化自我及文化认同,减轻潜在的孤独感。
更重要的是,留学生在重视学业之余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不仅是构建文化认同的根基,更是未来职场亟需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据某留学机构发布的《中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报告》,“文化差异”和“人际交往障碍”仍是中国留学生普遍面临的两大难关。
因此,留学生既要持续提升自己的外语能力、从而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灵活自如地表达观点;同时也要加深本土文化学习,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只有做到文化自觉,才能树立文化底气,也才能以更积极的心态融入当地社会。
无论是提前建立身份认同、抑或是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外的大环境,在更有安全感的状态下去追求学业的进步。
但请记住,“适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必过分苛求自己。
因为所有的经历,都将帮助我们成为更强大的自己。
互动
你怎么看待华裔副校长街头遭袭这件事?
你的孩子在国外遭受过歧视吗?
关注、点赞、转发,为更多父母带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