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线下零售难免有点颓废,上海一些老牌商场都关门了。但凡看到人潮涌动熙熙攘攘的,连我11岁的女儿都会马上说到:这里是不是有什么二次元活动?
而十有九次,她都说对了。
这个暑假,我陪我女儿去了上海的大悦城,以及成都的天府红商场,都是当地有名的二次元店荟萃地,现在有一个更时髦的词,叫“痛城”。
为什么叫痛城?我女儿说她也不知道,她听别人说的。同样的,她也不清楚为啥卖二次元周边的店叫“谷子店”,不知道为啥那些装饰有二次元徽章的包被称为“痛包”。
但她会用这些词,且用得很溜,经常让她爸爸听得一愣一愣的。
相信有不少家长跟我们一样,感觉和孩子之间有“次元壁”了。所以这个暑假我特意跟着她去“实习”了一圈,由此产生了一些观察和思考。
“二次元”是个什么次元?
“二次元”就是二维世界,是由长度和宽度构成的平面世界,包括一切在二维平面内呈现的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等。
由这些作品构建的虚拟世界被看作是“二次元世界”,它充满了幻想和理想化的建构,以及丰富奇妙的视觉冲击。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小时候看的动画片,花仙子、灌篮高手,都属于二次元范畴。
目前从二次元潮流文化引申出来的各项产业,已经在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包括视频播放、周边开发、粉丝经济、旅游线路等。
二次元文化是“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就是“非主流”文化,其核心是一个个有身份标识和鲜明特色的小圈子,比如Lolita,汉服等。它其实代表了一种反叛、颠覆与创新的精神,所以大受年轻人的追捧。
拥抱二次元,“爱”的是什么?
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同学们都很喜欢看《灌篮高手》。
每到中午休息期间,整个校园操场都空空荡荡,只听到教室里电视机中传来的篮球拍地的声音。这一幕至今让我印象深刻。如今回想起来心中都充满感动和眷恋。
因为在那一刻我特别真切地体会到,我和所有喜欢灌篮高手的同学是一体的。因为这份热爱,我们彼此认可。
这就是二次元乃至亚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帮助青少年建立自我认同,融入群体,从而获得强烈的共鸣和安全感。
融入一个圈子,获得一些有共同语言的伙伴,讨论共同喜欢的人物,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偏好,兴趣,从而潜移默化地认识自己,同时也发展出社交能力。
有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的孩子,更能建立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因为他对自己的认识、与群体中他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致的,这会给孩子带来特别美好的体验。
也正因为如此,如果家长对于孩子喜欢二次元一味表达强烈的反感,指责这是另类、甚至变态,那孩子对自己的认同会发生动摇。
他们会变得纠结、内耗,同时会不由自主往认同自己的圈子里靠,而导致亲子关系的恶化。
实际上,我自己也看过很多二次元的动漫和小说,从我中文系出身的相对专业的眼光来看,有一些作品的确非常优秀。
其核心特征就是蓬勃的想象力,打破了学院派的一切规矩与束缚,让人感到心智、视野、思维都被无限扩展,进入到一个之前从未想过的奇幻的空间。
这样的二次元世界,带给孩子的是什么?
是界限的突破
弱小的身体和没有钱的状态会让他们在物质世界处处受限,但二次元带他们进入了一个自由翱翔的天地。在那里,他们可以非常强大又美丽,感受到思维穿越的快乐,满足感。
是安全的探险
无论过程再艰辛、面临的危险再大,主人公最终都能成功,这会让孩子们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是情感的净化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带给人怜悯与恐惧,这是可以净化心灵的。眼泪之后让人平静,获得一种“无害”的快感。
除此之外,孩子们爱看二次元作品,还因为相比大部头名著,它们的确有着较低的理解门槛。
二次元作品的确更直白、通俗,在表达方式和情节、人物的设定上更套路;
但除此以外,一些优秀二次元作品所涉及的对人生重大课题的探讨、对人际关系和人性复杂面的探索、对情感多样性的挖掘,包括对神话、历史、风俗、文化等要素的运用,也可以很深刻而且动人。
比如很多学生都提到,自己的古诗词启蒙就是从网络小说中来的;
至于日本很多热血漫画更是掀起了相关的潮流,看过《灌篮高手》就燃起了篮球梦想,看过《棋魂》就去学围棋,甚至喜欢日本动漫去学日语。
如果能用通俗的、低门槛的事情,激发对更高级事物的兴趣和理解,又有何不可呢?
抗拒二次元,“怕”的是什么?
前段时间成都地铁传出禁止coser上地铁的呼声,要求还地铁一片干净空间。官方回应不会禁止,但建议不要过于夸张的打扮。
那么问题来了:我夸张又怎样了?又不是没穿衣服。为什么其他演出服可以,穿cos服装就不行?
所以我认为,在对于二次元的态度方面,更深刻的“自我觉察”很重要。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如果我们想要解决和孩子在二次元上的分歧,首先要了解二次元是什么,了解孩子爱的是什么,然后就是要觉察自己的反感点到底在哪里。
如果只是笼统地觉得二次元就是无聊的低俗的娱乐,是非常混沌的,不能说服孩子,更不利于亲子之间建立平和的、平等的、开放包容的对话。
实际上,就我自己的反思以及和家长的交流来看,或许大家对二次元的抗拒出于以下几个方面:
1、氪金
就我和女儿逛痛城和谷子店的经验,现在的周边都开发得非常丰富,主要围绕热门的人物角色和场景展开。说实话单价也不算高:
像有些徽章一般是几块钱一个,一些人形立牌或者卡片之类十几块。比起盲盒来我个人觉得还算便宜的。
但架不住量多。如果这也想要那也想要,一次性花出去上百也是轻松的,这还只针对一个IP一个作品。
至于游戏的氪金也是常见的,比如我自己也玩过针对女性的手游,一些关卡过不去,又想知道接下来的情节走向和人物关系,就只能花钱。
2、攀比
比如最近火起来的小马宝莉的卡牌,几乎成为了中产孩子的社交货币。因为资本助推的开盲盒玩法,以及人为设置的等级,孩子们会去守直播,做交易,并且以此来拉高踩低,互相攀比。
但攀比不是二次元独有,其实任何领域都会有攀比,衣服、鞋子、文具、甚至房子。这和氪金一样,本质上涉及到金钱观的教育。
3、低俗内容,Cosplay文化
色情、暴力、低俗的内容的确存在,因为任何领域其实都是鱼龙混杂。
但这里又涉及到一个问题:什么是少儿不宜?到什么程度才算少儿不宜?
我认为,宽泛地讲,不符合少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的信息和内容都是少儿不宜。
超出身心规律的,比如《异形》的恐怖会给一些孩子造成心理阴影,超出心理负荷,孩子已经不能消化这种恐惧。
超出认知规律的,比如色情内容,孩子同样难以理解,只会对此产生过度的好奇心。注意,性知识的启蒙和体验完全是两码事。
启蒙是必须的,但过早的性体验则是不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
而对于所谓的cos文化,家长自己要有一颗开放的心,看到表象之下的本质。
表象是什么?是你不喜欢或不认同的着装风格;本质是什么?是你和孩子们之间审美的差异。
审美的差异,不是道德取向的差异。“不喜欢”,不代表“不应该”。
家长不应该固守:我不理解的就不应该存在,这样就太可怕、太专制了。因为一个人不可能理解万事万物,尤其在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当下。
4、影响学习
我们需要意识到,学习之外的一切其实都在影响学习。看闲书,聊天,运动,旅游,甚至发呆。
二次元和学习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共存的关系。
当然,游戏和动漫的确更容易让人上瘾。因为其“上瘾”机制的设计,即时的反馈,尤其受到青春期大脑的欢迎。
因此要对抗二次元“上瘾”问题,需要家长的帮助,也需要孩子自己的修行。
解决方案:与孩子一起打造“新次元”
国外研究认为:在青春期我们离开父母,更多地与同龄人结伴,这使得我们能够发现对待世界的新方法,创造新的生活策略。
同时,青春期孩子与同伴的人际关系逐渐取代了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所处的主导地位。同伴之间的信任带来安全感和勇气。
成年人希望事物保持不变,而青春期的孩子却渴望创造新世界,这是两代人之间发生摩擦与冲突的根源之一。
二次元是孩子向往的新世界,但和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一样,孩子并不知道其中潜藏的风险,有什么坑。这正是我们家长发挥作用的地方。
我们需要做的是支持他们的探险之旅,保护他们;而不是折断他们的翅膀,或者否定他们的追求。因为他们不是我们的附属,而是独立的生命。
为此,我们应该怎么做?
首先,摈弃有用无用论。
有些家长认为,一个徽章没用,一张海报没用,花花绿绿浮夸的包包有什么用?
但“无用之处”其实也是想象力和创造力飞升的地方。孩子们会赋予它用处,会创造出用处,会脑补剧情。
网上曾有一个视频,博主用泥巴枯叶和树枝做出了《黑神话》中的悟空形象,非常惊艳。唯有不被批评的尝试、不被功利心束缚的探索才能做到。
要相信,真正无用的东西,孩子不会玩太久的。他们比我们成年人更不能接受无聊与枯燥。
在此前提下,不妨把二次元变成和孩子的共同话题,变成亲子交流的好机会。
实际上在现代社会,很多家长和孩子已经开始无话可说,不是询问就是讲道理。
但二次元给了我们机会,让孩子觉得你是他们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从而让后续的引导变得可能。
我自己看过不少二次元小说,我会跟孩子大方分享,给她推荐书或动漫,也会告诉她少儿不宜的限制。好在哪,不好在哪。
如果家长没兴趣看,也可以尝试和孩子聊。从他们的观感中找出你觉得可以进一步引导或纠正的地方。
但前提是不要上来就说教,而是要先对他们的认知表示尊重和理解,再分享自己的看法。
有了彼此的尊重信任、开启了共同话题,才能为后面的建议和引导创造空间。
想让二次元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体怎么做?
第一,教孩子分清真实与虚拟世界,承认虚拟世界的精彩与创造性,也要重视真实体验的价值。
过于沉浸在虚拟世界里,会让我们沉溺于自己打造的人设,而不是去直面真实的自我。
同时,虚拟世界只让我们用眼睛去看,并没有调动全身的感官与行动的配合,这样会导致我们习惯于过于简单的信息接收途径。
加强真实体验的方法很多:多去户外大自然,在旅行的时候增加体验性的活动,逛逛美术馆博物馆等,构建更高级的审美和感受力。
第二,建立正确的金钱观,让孩子明白“金钱的有限性”,钱能买到什么、不能买到什么;
“金钱来源的正当性”,最基本的原则是劳动换来钱。而孩子还没有挣钱,所以在花钱的时候需要征得父母同意;
另外就是“使用金钱的合理性”:金钱的本质功能是实现我们大大小小的愿望,但不是无限的愿望。无限制的氪金是不合理的。
第三,加强大脑“前额叶”训练,控制欲望,发展自制力。我们都希望孩子自觉自愿自主学习,排除诱惑勇往直前,但自律性与理性来源于大脑前额叶的成熟,而这要到二十多岁才能实现。
所以家长需要帮助前额叶还没成熟的孩子来抵抗诱惑,比如制定双方都同意的规则,监督彼此执行,让孩子意识到他拥有不被唠叨、不被干涉的、自由沉浸的“二次元时间”。
我和女儿约定每天晚上一个小时是她的“二次元时间”。有时候晚上临时有事,我会主动在次日白天补上,让她感到被尊重,同时意识到信守承诺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还要相信孩子。
其实,有很多青少年知道自己喜欢的就是“纸片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分清理想与现实。
他们只是希望在尘世之中拥有一个可以放肆幻想的家园,
想象自己是骄傲的公主、威猛的战士、被全心全意爱着的人;
想象自己能战胜恶龙、嫁给王子、拥有绝世的美貌或是武功。
说到底,这又有什么错呢?
在我们这一代与下一代之间一定会有“次元壁”,会有鸿沟。我们不能否定,不能视而不见,最好的做法就是接纳,并且尝试看到对方世界里美好的一面。
本文内容整理自星一2024年9月5日在ISHINE青少年设计工作室的线上演讲,原标题为“批评or放任?孩子沉迷二次元,家长应该怎么办?”。
(图片来自网络)
关注、点赞、转发,为更多父母带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