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读物】第九十期:《伤寒论》白虎汤证

健康   2024-11-04 14:59   贵州  

《伤寒论》源自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本书原文选自明 ·赵开美所刻《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原文后的条文号码是后世医学家为方便学习,按照原书条文次序所加。本书共选原文 195 条,其中必须背诵的 110 条,必须熟读的 85 条。
 所附方剂歌诀参考了《汤头歌诀》、《长沙方歌括》和一些《方剂学讲义》,为便于诵读,对某些语句作了修饰。


伤寒论



白虎汤证




    

      【原文】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词解】

[1]表有热,里有寒:据宋.林亿等按语,此处当作表里俱热解为是。

[2]口不仁: 口中感觉失常,黏腻不清爽,食不知味,言语不利。

[3]面垢:面部如蒙油垢,此因阳明热浊之气上熏于面所致。


【解析】              
     176条华脉略症,论阳明病邪热炽盛,表里俱热的证治。脉浮滑者,浮主热盛于外,滑主热壅于里。其证当为阳明气分大热弥漫,邪热充斥表里内外。本条叙症过简,以方测症,当有壮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尿赤口渴、舌红苔黄等症。里热壅盛,充斥内外,故治以白虎汤清透热邪。“表有热,里有寒”句,是论中存疑的问题之一, 综合注家观点,并参合168条当作“表里俱热”理解为是。
     219条论三阳合病,邪热偏重于阳明的证治及治禁。本条属倒装句法,“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应接“遗尿”之后。三阳合病,言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同时发病。然从症状表现看,实以阳明热盛为主。阳明热盛气壅,故见腹满:邪热弥漫,经气不利,故见身重,难以转侧;口为胃之外窍,阳明胃热炽盛,浊热上攻,则口不仁:足阳明经脉布于面,热浊之气熏蒸于上,故面垢;热扰神明则谵语。热盛神昏,膀胱失约,则遗尿。“若自汗出者”是运用白虎汤的辨证关键,从185、188 条分析,“若自汗出”,正说明太、少之邪已转属阳明。因而此证初始是“三阳合病”,而至“若自汗出”时,已经为阳明一经之病。阳明无形之热充斥,治宜白虎汤辛寒清热。若误用辛温发汗,必更伤津液,而使胃家燥热益甚,谵语加重。若误用苦寒泻下,因其里未成实,必伤伐正气,使阴液竭于下,阳气无所依附而脱于上,故见额上汗出,手足厥冷之症。
 268条论述三阳合病的脉象。浮为太阳之脉,大为阳明之脉,“上关 上"是说其脉端直以长,即弦脉,为少阳之脉。“脉浮大,上关上”, 正是三阳受邪之脉。此虽三阳脉共见,但从 “但欲眼睡,目合则汗” 之证来看,其病之重在于阳明里热。内有里热,扰及心神,神志昏蒙则但欲眼睡。目合则开,则为阳气入里所致。阳既入里, 内热转盛,迫液外泄,则为盗汗。此条与第6条“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的脉症与病机有相似之处。此条未出方治,当以白虎汤直清里热为宜。


      【方义】

 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四药组成。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功擅清热;知母苦寒而润,长于泄火滋燥;石膏、知母相伍,以清阳明独盛之热而保胃津。炙甘草、粳米,益气和中, 一则气足则津生,再则可免寒凉伤胃之弊。四药相合,共成辛寒清热之重剂。方名白虎,取金气清肃之意。

【临证要点】
 主症: 发热,汗出,口渴,脉浮滑。
 病机:阳明无形邪热炽盛,充斥内外。
 治法:辛寒清热。方用白虎汤。



编辑:冉茂雅

一审:向   薇

二审:刘益玮

三审:唐   菲

遵义市中医院
创建于1956年,占地140余亩、“一院四址”(新蒲院区、凤凰院区、老城门诊部及红星门诊部4个执业点) 的现代化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依山傍水,环境幽雅、景色宜人,竭诚为广大群众就医、康复、理疗、养老提供最舒适的环境和最优质的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