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读物】第八十九期:《伤寒论》 栀子豉汤证

健康   2024-10-31 14:38   贵州  

《伤寒论》源自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本书原文选自明 ·赵开美所刻《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原文后的条文号码是后世医学家为方便学习,按照原书条文次序所加。本书共选原文 195 条,其中必须背诵的 110 条,必须熟读的 85 条。
 所附方剂歌诀参考了《汤头歌诀》、《长沙方歌括》和一些《方剂学讲义》,为便于诵读,对某些语句作了修饰。


伤寒论



栀子豉汤证




    

      【原文】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词解】

  [1]心愦:愦(kui溃),糊涂,昏乱。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2]怵惕:怵(chu触),害怕,恐惧。惕,即恐惧不安之状。
 [3]舌上苔:指舌上有黄白薄腻苔垢。
 [4]饥不能食:言懊侬之甚,似饥非饥,心中嘈杂似饥,而又不能进食。

【解析】            

      221条论阳明热证误治后的诸种变证及下后余热留扰胸膈的证治。可分为两段理解:

       自“阳明病"至 “身重"为第一段, 论述误治前阳明热证的脉症。“脉浮而紧”,在此非为风寒敛束之太阳表证,结合下文“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等阳明病独具的证候分析,可如此为阳明操热内盛,且有聚结成实之势的证候。此处脉浮主阳明热盛,充斥内外:紧主邪气盛实于内,正邪相搏。胃热上熏,妁伤津液,则咽燥。苦为火之味,胃火上炎,故口苦。热壅于里,气机壅滞则腹满。肺与大肠相表里,阳明大肠腑气不通,影响肺气肃降则见喘。阳明之热充斥经脉,热盛伤气,气机不利则身重。此证未出治法,后世医家认为,应以辛凉清解为宜,可选用白虎汤之类。

      自“若发汗”至“栀子豉汤主之”为第二段,论述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变证及热扰胸膈的证治。误治前乃阳明里热,有聚结之势,但尚未成实,治疗只可清里透热,而不可用汗、火、下等法。若误汗则更伤津助热,里热愈盛,热扰心神则躁,心中烦乱不安,甚则谵语。若误用温针逼汗,是以火治热,心神被扰,而致怵惕、烦躁不得眠等变证。因热尚在气分,里热未实,故早下则徒伤正气,必然损伤胃气而致胃中空虚,邪气乘虚而入,无形之热归并于胸膈之间,热扰神明,故出现心中懊依,心烦郁闷而无可奈何之状。所谓“舌上苔”,是指舌苔薄黄,或黄白相兼,为郁热之象。证属热扰胸膈,郁而不宜,当以栀子豉汤清宣胸膈之郁热,以治其变。

     228 条则是对阳明热郁胸膈的栀子豉汤证证治的补充,阳明病若腑实未成而早用下法,虽病邪可因攻下而去,但余热尚存,可使邪热郁留胸膈。阳明余热未除,故见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说明下后热邪未与痰水相结。热邪扰及心神,故心中懊依;热邪影响于胃,胃气不和,故饥不能食:热郁胸膈不得外散,故不见全身汗出,只是郁热上蒸而见但头汗出。本病之重点为热郁胸膈,故仍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

     阳明病篇栀子豉汤证,须与太阳病篇变证中栀子豉汤证诸条互参。两者虽病因来路不同,但表现基本一致,热郁胸膈的病机亦同,据机设法,故治法一致 。


【临证要点】
 主症: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舌上苔(舌苔薄黄或黄白相兼)。
 病机:热扰胸膈。
 治法:清宣郁热。方用栀子豉汤。



编辑:冉茂雅

一审:向   薇

二审:刘益玮

三审:唐   菲

遵义市中医院
创建于1956年,占地140余亩、“一院四址”(新蒲院区、凤凰院区、老城门诊部及红星门诊部4个执业点) 的现代化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依山傍水,环境幽雅、景色宜人,竭诚为广大群众就医、康复、理疗、养老提供最舒适的环境和最优质的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