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栀子豉汤证
【原文】
【词解】
221条论阳明热证误治后的诸种变证及下后余热留扰胸膈的证治。可分为两段理解:
自“阳明病"至 “身重"为第一段, 论述误治前阳明热证的脉症。“脉浮而紧”,在此非为风寒敛束之太阳表证,结合下文“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等阳明病独具的证候分析,可如此为阳明操热内盛,且有聚结成实之势的证候。此处脉浮主阳明热盛,充斥内外:紧主邪气盛实于内,正邪相搏。胃热上熏,妁伤津液,则咽燥。苦为火之味,胃火上炎,故口苦。热壅于里,气机壅滞则腹满。肺与大肠相表里,阳明大肠腑气不通,影响肺气肃降则见喘。阳明之热充斥经脉,热盛伤气,气机不利则身重。此证未出治法,后世医家认为,应以辛凉清解为宜,可选用白虎汤之类。
自“若发汗”至“栀子豉汤主之”为第二段,论述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变证及热扰胸膈的证治。误治前乃阳明里热,有聚结之势,但尚未成实,治疗只可清里透热,而不可用汗、火、下等法。若误汗则更伤津助热,里热愈盛,热扰心神则躁,心中烦乱不安,甚则谵语。若误用温针逼汗,是以火治热,心神被扰,而致怵惕、烦躁不得眠等变证。因热尚在气分,里热未实,故早下则徒伤正气,必然损伤胃气而致胃中空虚,邪气乘虚而入,无形之热归并于胸膈之间,热扰神明,故出现心中懊依,心烦郁闷而无可奈何之状。所谓“舌上苔”,是指舌苔薄黄,或黄白相兼,为郁热之象。证属热扰胸膈,郁而不宜,当以栀子豉汤清宣胸膈之郁热,以治其变。
228 条则是对阳明热郁胸膈的栀子豉汤证证治的补充,阳明病若腑实未成而早用下法,虽病邪可因攻下而去,但余热尚存,可使邪热郁留胸膈。阳明余热未除,故见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说明下后热邪未与痰水相结。热邪扰及心神,故心中懊依;热邪影响于胃,胃气不和,故饥不能食:热郁胸膈不得外散,故不见全身汗出,只是郁热上蒸而见但头汗出。本病之重点为热郁胸膈,故仍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
阳明病篇栀子豉汤证,须与太阳病篇变证中栀子豉汤证诸条互参。两者虽病因来路不同,但表现基本一致,热郁胸膈的病机亦同,据机设法,故治法一致 。
编辑:冉茂雅
一审:向 薇
二审:刘益玮
三审:唐 菲